8 空義的宣揚
關燈
小
中
大
的不還是地、水、火、風四大嗎?一切諸法全都是空寂,沒有造作。
正如世尊說的偈語: 如果要觀禮佛陀及最勝尊之人, 依陰、持、入各種教義, 這都是在觀看無常。
往昔的過去佛以及未來之佛, 還有如今的現在佛, 這些都是無常。
若是要禮拜佛陀, 無論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 以及所說的現在佛, 就應在空法之中觀禮。
若是要禮拜佛陀, 無論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 以及現在佛或所有的一切諸佛, 就應當在無我之中禮拜。
這裡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也無形象的教授者,一切諸法都是空寂。
什麼是我?我就是無主。
我現在歸命于佛的法身。
當時,須菩提尊者就返回座位繼續縫織衣裳。
這時,優缽華色比丘尼變化成轉輪聖王的形象,七寶引導相随而來到世尊的處所。
這時,五位國王遠遠看見轉輪聖王前來,不禁歡喜雀躍,各自相互說道:“真是奇特!世間顯然出現二位珍寶,就是如來、轉輪聖王。
” 當時,世尊帶領着數萬天人從須彌山頂前來,到水池旁。
這時,世尊擡腳踏地,這三千大千世界變現出六種震動。
這時,變化的轉輪聖王漸漸來到世尊的處所,各小國王及人民各自避開。
這時,變化的聖王已感覺到接近了世尊,便恢複了本來的比丘尼形象,禮拜在世尊腳前。
五位國王見到後,各暗自抱怨,相互說道:“我們今天真是極大的過失,我們應先觐見如來,然而如今比丘尼卻先觐見了如來。
” 這時,比丘尼來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拜佛,對佛說:“我現在禮拜最勝尊的如來,今天得以首先觐見,我優缽華色比丘尼是如來的弟子。
” 當時,世尊對那比丘尼說了一首偈: 須菩提已首先禮拜了佛, 他是最先,沒有人能超過; 空無的解脫之門, 是這禮佛的真義。
要想禮拜佛陀, 無論是未來佛還是過去佛; 都應以空無之法去觀照, 這才是禮佛的真義。
這時,五位國王及人民多得不可勝數,前往來到世尊的處所,各自通報姓名:“我是迦屍國王波斯匿。
”“我是拔嗟國王,名叫優填。
”“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叫惡生。
”“我是南海之主,名叫優陀延。
”“我是摩揭國頻毗娑羅王。
”當時,有十一那術的人民雲集一處,以及四部衆生中最尊長者,共一千五百五十人前往來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佛後,立在一旁。
當時,優填王手執牛頭栴檀像,并用偈頌對如來說: 我現在要詢問護持一切的慈悲世尊, 制作佛像之人有什麼樣的福德? 當時,世尊也用偈回答道: 大王現在請聽,制作佛像的人, 福德能有多少,現在我粗略說說。
最初眼根不壞,以後就能獲得天眼; 黑白分辨明晰,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形體應完備具足,意念純正不迷惑; 力量成倍地超過俗人,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最終不堕入惡道,最終能生往天上; 在那裡成為天王,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其餘的功德不可勝數, 其他的福報不可思議; 名聞遠播四方,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好哇!好哇!大王!制造佛像多有益處,會蒙受天、人的護佑。
” 當時,優填王心中不禁極為歡喜快樂。
原典 三二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号[1]法、因緣[2]法。
雲何假号、因緣?所謂是有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
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号之法。
耳、鼻、舌、身、意法亦複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号之法。
彼假号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
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3],因緣而有[4],此亦假号,要前有對,然後乃有。
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
若複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
此六情起病亦複如是,皆由緣會于中起病。
此六入起時則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号之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當受胞胎,漸漸如凍酥; 遂複如息肉,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頸,轉生手足指; 支節各各生,發毛爪齒成。
若母飲食時,種種若幹馔; 精氣用活命,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諸根不缺漏; 由母得出生,受胎苦如是。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又複,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戶。
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
比丘!當念思維:如是之患,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萬戶蟲?” 爾時,彼比丘作是念思維,便獲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三百六十骨,在此人身中; 古佛之所演,我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脈數亦如是; 蟲有八萬種,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比丘勤精進; 速得羅漢道,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
與汝等說如來之所施行之法,我今已為起慈哀心,我今已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禅思維,勿有懈怠。
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假号:即假名。
諸法為因緣和合而成,無真實之體,故不可自差别,僅假名有差别的諸法,離名則無差别之諸法,故指諸法為假名。
[2]因緣:此處指十二支緣起。
[3]無:指無我,即是第一最空之法,空行第一之法。
[4]有:指因緣條件具備下之存有,雖有而隻為假名,其性本空。
譯文 三二九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我如今要說第一最空法,你們要好好思維。
” 諸比丘答道:“是的,世尊!”當時,諸比丘便随從佛接受教化。
世尊對他們說:“那什麼叫作第一最空之法呢?比如眼,起時就起,也見不到起來之處,滅時就滅,也見不到滅盡之處,隻是假名法、因緣法。
什麼是假名、因緣呢?就是所說的是有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勝數。
苦陰如此成為這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全都滅盡,是為假名之法。
耳、鼻、舌、身、意法也是如此,起時則起,也不知道從何處而來,滅時則滅,也不知道從何處而滅,隻是為假名之法。
那假名法,就是此起則起,此滅則滅。
這六入也沒有人造作,也叫作名色、六入法,因父母而受胎者也是無我,由因緣才存有,這也就是假名,要前面有相對因緣,這樣後來才會存有。
猶如鑽木取火,因前面有相對因緣,這樣後來火才會生起;火也不是從木生出,也離不開木。
若是還有人劈木取火也不能得到,都是由于因緣和合,然後才有火。
這六情生病也是如此,都由于因緣和合而起病。
這六入起時則起,也不見從何而來,滅時則滅,也不見從何而滅;隻是為假名之法,因由于父母和合而存有。
” 當時,世尊便說出這首偈: 首先應是受胞胎,如凍之慢慢複蘇; 進而才又滋生長肉,後來随之身形出現。
先是生出頭顱脖頸,轉而長出手足; 肢體各自生出,毛發手指牙齒都形成。
若是母親吃飯時,食進各種佳馔; 精氣起用而可活命,這是受胎之原本。
形體成長完滿,諸根沒有損缺漏失; 因母體而得以出生,受胎之煩苦以至如此。
“比丘應當知道:因緣和合,才會有這身!還有,比丘!一個人身體之中有三百六十塊骨頭,有九萬九千個毛孔,有五百脈,有五百筋,有八萬種蟲。
比丘應當知道:六入之身有着這些災變。
比丘!應考慮思索:如此這些災患,是誰造作這些骨頭呢?是誰組合這些筋脈呢?是誰造作這八萬種蟲呢?” 當時,那些比丘産生了這種想法或思考,就獲得了二果:或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
當時,世尊便說出這首偈: 三百六十塊骨頭,在這人體之中; 古佛曾經演說,我如今也要說明。
筋有五百枚,脈數也是五百; 蟲有八萬種,毛孔是九萬九千。
比丘應觀照這身體,進而再勤加精進; 就可迅速獲得羅漢果,以至到達涅槃境界。
此法全是空寂,為愚癡之人所貪求; 智慧之人心意愉快,來聞聽這空法之根本。
“這就是說,比丘!這才叫第一最空之法。
為你們演說如來所施行之法,我如今因為生起了仁慈哀愍之心,我如今已斷盡見思之惑,常常要念想着修行其法,在閑居的處所,坐禅思考,不要有所懈怠。
如今不修行,會後悔不已!這就是我的教誡,正是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此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三二經[1]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毗舍離[2]城外林中,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馬師[3]到時,着衣持缽,入城乞食。
是時,薩遮尼揵子[4]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誡向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5]!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
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
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卿欲知者,我師教誡其義如是,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 是時,尼揵子以兩手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馬師!我不樂聞此語。
設瞿昙沙門[6]有此教者,我實不樂聞。
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無常。
何日當見沙門瞿昙與共論議?當除沙門瞿昙颠倒之心。
” 爾時,毗舍離城五百童子[7]集在一處,欲有所論。
是時,尼揵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昙所。
所以然者,意欲與彼沙門瞿昙共論,使彼沙門得見正谛之道。
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猶如力士[8]手執長毛之羊,随意将東西,亦無疑難。
我今亦複如是,與彼沙門瞿昙論議[9],随我捉舍而無疑難,猶如猛象兇暴而有六牙,在深水中戲,亦無所難。
我今亦複如是,與彼論議亦無疑難,猶如兩健丈夫[10]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随意轉側,亦無疑難。
我今與彼論義亦無疑難。
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如人乎?今此講堂[11]梁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我使彼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言:“尼揵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但恐沙門瞿昙與尼揵子論議耳!”或有作是說:“沙門不與尼揵子論議,尼揵子能與沙門共論議。
”是時,尼揵子便作是念:設令沙門瞿昙所說,如馬師比丘者,足得相疇,若更有義者,聞已當知。
是時,尼揵子将五百童子,前後圍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是時,尼揵子白世尊言:“雲何,瞿昙!有何教誡?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佛告尼揵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 尼揵子報曰:“我不樂聞此義。
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 世尊告曰:“汝今且專心意,思維妙理,然後說之。
” 尼揵子報曰:“我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 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尼揵子報曰:“我今說色是常,沙門欲何等言論?” 世尊告曰:“我今說色者無常,亦複無我。
權詐合數有此色者,亦無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抟[12],是磨滅之法,是變易之法。
汝今方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随意報我。
雲何,尼揵子!轉輪聖王還于己國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系者而系之,可得爾乎?” 尼揵子報曰:“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系者能系之。
” 世尊告曰:“雲何,尼揵子!轉輪聖王當複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坌?”是時,尼揵子默然不報。
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默然不報。
是時,密迹金剛力士[13]手執金剛之杵[14],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于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爾時,世尊告尼揵子曰:“汝今觀虛空中。
” 是時,尼揵子仰觀空中,見密迹金剛力士,又聞空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見已驚恐,衣毛皆豎,白世尊言:“唯願瞿昙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疇對!”
正如世尊說的偈語: 如果要觀禮佛陀及最勝尊之人, 依陰、持、入各種教義, 這都是在觀看無常。
往昔的過去佛以及未來之佛, 還有如今的現在佛, 這些都是無常。
若是要禮拜佛陀, 無論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 以及所說的現在佛, 就應在空法之中觀禮。
若是要禮拜佛陀, 無論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 以及現在佛或所有的一切諸佛, 就應當在無我之中禮拜。
這裡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也無形象的教授者,一切諸法都是空寂。
什麼是我?我就是無主。
我現在歸命于佛的法身。
當時,須菩提尊者就返回座位繼續縫織衣裳。
這時,優缽華色比丘尼變化成轉輪聖王的形象,七寶引導相随而來到世尊的處所。
這時,五位國王遠遠看見轉輪聖王前來,不禁歡喜雀躍,各自相互說道:“真是奇特!世間顯然出現二位珍寶,就是如來、轉輪聖王。
” 當時,世尊帶領着數萬天人從須彌山頂前來,到水池旁。
這時,世尊擡腳踏地,這三千大千世界變現出六種震動。
這時,變化的轉輪聖王漸漸來到世尊的處所,各小國王及人民各自避開。
這時,變化的聖王已感覺到接近了世尊,便恢複了本來的比丘尼形象,禮拜在世尊腳前。
五位國王見到後,各暗自抱怨,相互說道:“我們今天真是極大的過失,我們應先觐見如來,然而如今比丘尼卻先觐見了如來。
” 這時,比丘尼來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拜佛,對佛說:“我現在禮拜最勝尊的如來,今天得以首先觐見,我優缽華色比丘尼是如來的弟子。
” 當時,世尊對那比丘尼說了一首偈: 須菩提已首先禮拜了佛, 他是最先,沒有人能超過; 空無的解脫之門, 是這禮佛的真義。
要想禮拜佛陀, 無論是未來佛還是過去佛; 都應以空無之法去觀照, 這才是禮佛的真義。
這時,五位國王及人民多得不可勝數,前往來到世尊的處所,各自通報姓名:“我是迦屍國王波斯匿。
”“我是拔嗟國王,名叫優填。
”“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叫惡生。
”“我是南海之主,名叫優陀延。
”“我是摩揭國頻毗娑羅王。
”當時,有十一那術的人民雲集一處,以及四部衆生中最尊長者,共一千五百五十人前往來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佛後,立在一旁。
當時,優填王手執牛頭栴檀像,并用偈頌對如來說: 我現在要詢問護持一切的慈悲世尊, 制作佛像之人有什麼樣的福德? 當時,世尊也用偈回答道: 大王現在請聽,制作佛像的人, 福德能有多少,現在我粗略說說。
最初眼根不壞,以後就能獲得天眼; 黑白分辨明晰,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形體應完備具足,意念純正不迷惑; 力量成倍地超過俗人,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最終不堕入惡道,最終能生往天上; 在那裡成為天王,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其餘的功德不可勝數, 其他的福報不可思議; 名聞遠播四方,這是制作佛像的福德。
“好哇!好哇!大王!制造佛像多有益處,會蒙受天、人的護佑。
” 當時,優填王心中不禁極為歡喜快樂。
原典 三二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号[1]法、因緣[2]法。
雲何假号、因緣?所謂是有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
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号之法。
耳、鼻、舌、身、意法亦複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除其假号之法。
彼假号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
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3],因緣而有[4],此亦假号,要前有對,然後乃有。
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
若複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
此六情起病亦複如是,皆由緣會于中起病。
此六入起時則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其假号之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當受胞胎,漸漸如凍酥; 遂複如息肉,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頸,轉生手足指; 支節各各生,發毛爪齒成。
若母飲食時,種種若幹馔; 精氣用活命,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諸根不缺漏; 由母得出生,受胎苦如是。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又複,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戶。
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
比丘!當念思維:如是之患,誰作此骨?誰合此筋脈?誰造此八萬戶蟲?” 爾時,彼比丘作是念思維,便獲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三百六十骨,在此人身中; 古佛之所演,我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脈數亦如是; 蟲有八萬種,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比丘勤精進; 速得羅漢道,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
與汝等說如來之所施行之法,我今已為起慈哀心,我今已辦,常當念修行其法,在閑居之處,坐禅思維,勿有懈怠。
今不修行,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訓。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假号:即假名。
諸法為因緣和合而成,無真實之體,故不可自差别,僅假名有差别的諸法,離名則無差别之諸法,故指諸法為假名。
[2]因緣:此處指十二支緣起。
[3]無:指無我,即是第一最空之法,空行第一之法。
[4]有:指因緣條件具備下之存有,雖有而隻為假名,其性本空。
譯文 三二九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我如今要說第一最空法,你們要好好思維。
” 諸比丘答道:“是的,世尊!”當時,諸比丘便随從佛接受教化。
世尊對他們說:“那什麼叫作第一最空之法呢?比如眼,起時就起,也見不到起來之處,滅時就滅,也見不到滅盡之處,隻是假名法、因緣法。
什麼是假名、因緣呢?就是所說的是有則有,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勝數。
苦陰如此成為這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死滅則愁、憂、苦、惱,全都滅盡,是為假名之法。
耳、鼻、舌、身、意法也是如此,起時則起,也不知道從何處而來,滅時則滅,也不知道從何處而滅,隻是為假名之法。
那假名法,就是此起則起,此滅則滅。
這六入也沒有人造作,也叫作名色、六入法,因父母而受胎者也是無我,由因緣才存有,這也就是假名,要前面有相對因緣,這樣後來才會存有。
猶如鑽木取火,因前面有相對因緣,這樣後來火才會生起;火也不是從木生出,也離不開木。
若是還有人劈木取火也不能得到,都是由于因緣和合,然後才有火。
這六情生病也是如此,都由于因緣和合而起病。
這六入起時則起,也不見從何而來,滅時則滅,也不見從何而滅;隻是為假名之法,因由于父母和合而存有。
” 當時,世尊便說出這首偈: 首先應是受胞胎,如凍之慢慢複蘇; 進而才又滋生長肉,後來随之身形出現。
先是生出頭顱脖頸,轉而長出手足; 肢體各自生出,毛發手指牙齒都形成。
若是母親吃飯時,食進各種佳馔; 精氣起用而可活命,這是受胎之原本。
形體成長完滿,諸根沒有損缺漏失; 因母體而得以出生,受胎之煩苦以至如此。
“比丘應當知道:因緣和合,才會有這身!還有,比丘!一個人身體之中有三百六十塊骨頭,有九萬九千個毛孔,有五百脈,有五百筋,有八萬種蟲。
比丘應當知道:六入之身有着這些災變。
比丘!應考慮思索:如此這些災患,是誰造作這些骨頭呢?是誰組合這些筋脈呢?是誰造作這八萬種蟲呢?” 當時,那些比丘産生了這種想法或思考,就獲得了二果:或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
當時,世尊便說出這首偈: 三百六十塊骨頭,在這人體之中; 古佛曾經演說,我如今也要說明。
筋有五百枚,脈數也是五百; 蟲有八萬種,毛孔是九萬九千。
比丘應觀照這身體,進而再勤加精進; 就可迅速獲得羅漢果,以至到達涅槃境界。
此法全是空寂,為愚癡之人所貪求; 智慧之人心意愉快,來聞聽這空法之根本。
“這就是說,比丘!這才叫第一最空之法。
為你們演說如來所施行之法,我如今因為生起了仁慈哀愍之心,我如今已斷盡見思之惑,常常要念想着修行其法,在閑居的處所,坐禅思考,不要有所懈怠。
如今不修行,會後悔不已!這就是我的教誡,正是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此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三二經[1]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毗舍離[2]城外林中,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馬師[3]到時,着衣持缽,入城乞食。
是時,薩遮尼揵子[4]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誡向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5]!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
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
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卿欲知者,我師教誡其義如是,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 是時,尼揵子以兩手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馬師!我不樂聞此語。
設瞿昙沙門[6]有此教者,我實不樂聞。
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無常。
何日當見沙門瞿昙與共論議?當除沙門瞿昙颠倒之心。
” 爾時,毗舍離城五百童子[7]集在一處,欲有所論。
是時,尼揵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昙所。
所以然者,意欲與彼沙門瞿昙共論,使彼沙門得見正谛之道。
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猶如力士[8]手執長毛之羊,随意将東西,亦無疑難。
我今亦複如是,與彼沙門瞿昙論議[9],随我捉舍而無疑難,猶如猛象兇暴而有六牙,在深水中戲,亦無所難。
我今亦複如是,與彼論議亦無疑難,猶如兩健丈夫[10]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随意轉側,亦無疑難。
我今與彼論義亦無疑難。
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如人乎?今此講堂[11]梁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我使彼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言:“尼揵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但恐沙門瞿昙與尼揵子論議耳!”或有作是說:“沙門不與尼揵子論議,尼揵子能與沙門共論議。
”是時,尼揵子便作是念:設令沙門瞿昙所說,如馬師比丘者,足得相疇,若更有義者,聞已當知。
是時,尼揵子将五百童子,前後圍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是時,尼揵子白世尊言:“雲何,瞿昙!有何教誡?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佛告尼揵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 尼揵子報曰:“我不樂聞此義。
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 世尊告曰:“汝今且專心意,思維妙理,然後說之。
” 尼揵子報曰:“我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 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尼揵子報曰:“我今說色是常,沙門欲何等言論?” 世尊告曰:“我今說色者無常,亦複無我。
權詐合數有此色者,亦無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抟[12],是磨滅之法,是變易之法。
汝今方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随意報我。
雲何,尼揵子!轉輪聖王還于己國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系者而系之,可得爾乎?” 尼揵子報曰:“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系者能系之。
” 世尊告曰:“雲何,尼揵子!轉輪聖王當複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坌?”是時,尼揵子默然不報。
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默然不報。
是時,密迹金剛力士[13]手執金剛之杵[14],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于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爾時,世尊告尼揵子曰:“汝今觀虛空中。
” 是時,尼揵子仰觀空中,見密迹金剛力士,又聞空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見已驚恐,衣毛皆豎,白世尊言:“唯願瞿昙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