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空義的宣揚

關燈
原典 空義的發揚[1] 九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阇崛山[2]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須菩提[3]亦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側,别作屋廬而自禅思[4]。

    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沉重。

    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複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于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5],思維諸入[6],欲害苦痛。

     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敕波遮旬[7]曰: 善業[8]脫諸縛,居在靈鹫山; 今得極重患,樂空諸根定。

     速來往問疾,觐省尊上顔; 既得獲大福,種德莫過是。

     時,波遮旬對曰:“如是,尊者!” 爾時,釋提桓因将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頃,便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靈鹫山中,離尊者須菩提不遠,複以此偈語波遮旬曰: 汝今覺善業,樂禅三昧定; 柔和清淨音,令使從禅起。

     波遮旬對曰:“如是。

    ” 爾時,波遮旬從釋提桓因聞語已,便調琉璃[9]之琴,前至須菩提所,便以此偈歎須菩提曰: 結盡永無餘,諸念不錯亂; 諸塵垢悉盡,願速從禅覺。

     心息渡有河,降魔度諸結; 功德如大海,願速從定起。

     眼淨如蓮花[10],諸穢永不着; 無歸與作歸,空定速時起。

     渡四流[11]無為,善解無老病; 以脫有為[12]災,唯尊時定覺。

     五百天在上,釋主[13]躬自來; 欲觐聖尊顔,解空[14]速時起。

     爾時,尊者須菩提即從座起,複歎波遮旬曰:“善哉!波遮旬!汝今音與琴合,琴與音合,而無有異。

    然琴音不離歌音,歌音不離琴音,二聲共合,乃成妙聲。

    ” 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雲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病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15]!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

    猶如,拘翼!有毒藥,複有害毒藥。

    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

    法能生法,黑法[16]用白法[17]治,白法用黑法治。

    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嗔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

    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于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

    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凋落;雷雹壞苗,華果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

    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

    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已除,無複患苦。

    ” 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複有愁憂。

    衆事猥多,欲還天上。

    己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 時,須菩提言:“今正是時,宜可時去。

    ”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前禮須菩提足,繞[18]三匝而去。

     是時,尊者須菩提便說此偈: 能仁說此語,根本悉具足; 智者獲安穩,聞法息諸病。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須菩提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空義的發揚也是大衆部所本《增一阿含經》的主要特點,這裡擇選了《利養品》九九經、《聽法品》三二二經、《六重品》三二九經、三三二經、《力品》三四一經。

     [2]耆阇崛山:,又作伊沙堀、揭馱梨羅鸠、耆阇崛多,譯為鹫頭、鹫峰、靈鹫,山頂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

    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3]須菩提:Subhūti,又作須浮帝、須扶提等,譯言善現、善吉、善業,又稱空生。

    釋尊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佛使此人說般若之空義。

     [4]禅思:禅為梵語禅那之略,寂靜之義,思維寂靜謂之禅思,即禅定。

     [5]結跏趺坐:佛陀的坐法。

    結跏趺于左右上而坐。

    趺是足背,交結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上謂之全跏坐,即結跏趺坐。

    置左右之一足于左右之一,謂之半跏坐。

    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二種,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謂之降魔坐,反之謂吉祥坐。

    釋尊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之身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

     [6]諸入:即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7]波遮旬:,又作般遮翼,譯為五髻、五結樂子,為執樂神之名,當為帝釋演奏伎樂。

     [8]善業:須菩提之意譯。

     [9]琉璃:又作吠琉璃、吠琉璃耶、毗頭梨等,七寶之一,譯為遠山寶、不遠山寶等。

    是青色的寶石,以就産出的山名命名之。

    遠山為須彌山的異名。

    不遠山,是離波羅奈城不遠的山。

     [10]蓮花:天竺有四種蓮花。

    一優缽羅花,二拘物頭花,三波頭摩花,四芬陀利花。

    按其次序分别為青、黃、赤、白四色。

    再加上泥盧缽羅共為五種,總譯為蓮花。

    但通常稱為蓮花的是指芬陀利的白蓮花。

    此花有三時,未敷之時名為屈摩羅,敷而将落之時名為迦摩羅,處中盛時稱為芬陀利。

    此處說佛眼清淨猶如蓮花,是指青色蓮花。

     [11]四流:又作四瀑流,即漂流善品的四種煩惱:(一)欲瀑流,即欲界的一切諸惑,但除見及無明。

    (二)有瀑流,即上二界的一切諸惑,但除見及無明。

    有是生死果報不亡之義,三界雖通,而今别以名上二界。

    (三)見瀑流,即三界的見惑。

    (四)無明瀑流,即三界的無明。

    有情衆生為此四法漂流不息,故名。

    若是一切衆生沒在此四流中,終不得道。

     [12]有為:為是造作之義,有造作謂之有為。

    即因緣所生之事物,盡是有為。

     [13]釋主:即釋提桓因,為三十三天之主。

     [14]解空:指須菩提尊者,為“解空第一”比丘。

     [15]拘翼:Kosika,即帝釋。

     [16]黑法:即惡法。

     [17]白法:即善法。

     [18]繞:即圍繞。

    繞右旋而敬禮,即右繞三匝。

    法會的行道儀式就是這樣。

     譯文 九九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與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當時,須菩提尊者也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的一側,另外建造房廬而自修禅定。

    當時,須菩提尊者身患痛苦的疾病,非常沉重。

    他就産生了這種念頭:我的這種痛苦是從何而來呢?又會從何而消失呢?會到何處去呢?當時,須菩提尊者就在露天地上放置好坐具,安身穩坐端正心意,專注于一心,結跏趺坐,思考着六入,要拔除痛苦。

     當時,釋提桓因知道須菩提尊者的所思所想,便用偈頌告敕波遮旬道: 須菩提已離脫了衆多束縛, 居住在靈鹫山上; 如今患了極重的疾病, 他觀察着空相而六根入定。

     我們趕緊前往問候, 去探視這位尊者; 既要獲得極大的福報, 植種福德沒有超過于此的。

     當時,波遮旬回答說:“是的,尊者!” 當時,釋提桓因帶領五百位天人及波遮旬,猶如士夫的伸屈手臂之間,就從三十三天隐沒,來到靈鹫山中,在離須菩提不遠處,又用這樣一首偈對波遮旬說: 如今須菩提已進入了美妙的三昧禅定, 你以那柔和清淨的聲音請尊者出定。

     波遮旬回答道:“是的。

    ” 當時,波遮旬聽從釋提桓因的話後,就調撥起琉璃裝飾的寶琴,來到須菩提處所,用這樣一首偈贊歎須菩提: 煩惱盡除而永無殘餘, 諸般心念沒有錯亂; 衆多的塵垢都已除滅, 希望快從禅定中覺醒。

     内心靜息以渡過煩惱之河, 降伏魔障而度脫諸多憂苦; 功德猶如無際的大海, 希望快從禅定中出定。

     慧眼清淨猶如蓮花, 各種污穢永不沾着; 沒有皈依的使其皈依, 請求您快快從空定中起來。

     渡過四流水到達無為境界, 善于解脫而身無老病之苦; 為解脫那由因緣造作的災苦, 隻希望尊者及時從定中覺醒。

     五百位諸天居住天上, 與釋主一起親身前來; 想觐見賢聖的尊顔, 解空的須菩提請速速出定。

     當時,須菩提尊者就從座位起身,還贊歎波遮旬說:“好哇!波遮旬!你如今的語音與琴聲相合,琴聲與語音相符,而毫無差異。

    然而琴聲不離歌音,歌音不離琴聲,二聲交合,乃形成美妙之音。

    ” 當時,釋提桓因便來到須菩提尊者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拜尊者後,在一旁坐定。

    當時,釋提桓因對須菩提說:“善業所患的病苦有增加或減輕嗎?現在這身上的病苦是從何而生呢?是由身而産生呢?還是由意念而産生呢?” 當時,須菩提尊者告訴釋提桓因說:“好哇!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

    拘翼!猶如有毒藥,就還有解毒之藥。

    天帝釋!這也是如此,法法相亂,法法自息。

    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

    天帝釋!患貪欲之病者應用不淨觀去治療,患嗔恚之病者應用仁慈心去治療,患愚癡之病者應用智慧去治療。

    正是如此,釋提桓因!如此的一切所有都歸于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

    釋提桓因!這猶如狂風吹壞了大樹,枝葉凋落;猶如雷擊毀禾苗,剛剛茂盛的花果因無水而自萎謝;天空及時降下雨水,便使苗果得以生存。

    天帝釋!正是如此,法法相亂,法法自定。

    我原本所患的病痛苦惱,今日已皆盡除,不會再患了。

    ” 這時,釋提桓因對須菩提說:“我也有憂愁苦惱,如今聽聞這法就不會再有憂愁了。

    繁雜之事還很多,現要返回天上。

    自身之事以及諸天之事,全都是瑣碎而繁多。

    ” 當時,須菩提說:“現在正是時候,可及時回去。

    ” 這時,釋提桓因就從座位起身,向前拜在須菩提的腳前,圍繞須菩提三匝,爾後離去。

     這時,須菩提尊者便說出這樣一首偈: 能仁世尊所說的這些話, 具足了法義的所有根本; 有智者獲悉能心得安穩, 聽聞此法便可平息衆病。

     當時,釋提桓因聞聽須菩提尊者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二二經[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漸與彼諸天之衆說于妙論,所謂論者:施論[2]、戒論[3]、生天之論[4],欲不淨想,淫為穢惡,出要為樂。

    爾時,世尊以見諸來大衆及諸天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普與諸天說之,各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複有十八億天女之衆而見道迹,三萬六千天衆得法眼淨。

    是時,如來母即從座起,禮如來足,還入宮中。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我今當以何食飯如來乎?為用人間之食,為用自然天食?” 世尊告曰:“可用人間之食用食如來。

    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

    ” 釋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是時,釋提桓因複白佛言:“為用天上時節,為用人間時節?” 世尊告曰:“用人間時節。

    ” 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釋提桓因即以人間之食,複以人間時節飯食如來。

     爾時,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謂言:“我等今見如來竟日飯食。

    ”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入如是三昧,欲使諸天進便進,欲使諸天退便退。

    是時,世尊以入此三昧,進卻諸天,随其時宜。

     是時,人間四部之衆不見如來久,往至阿難所,白阿難言:“如來今為所在?渴仰欲見。

    ” 阿難報曰:“我等亦複不知如來所在!” 是時,波斯匿王[5]、優填王[6]至阿難所,問阿難曰:“如來今日竟為所在?” 阿難報曰:“大王!我亦不知如來所在!” 是時,二王思睹如來,遂得苦患。

    爾時,群臣至優填王所,白優填王曰:“今為所患?” 時,王報曰:“我今以愁憂成患。

    ” 群臣白王:“雲何以愁憂成患?” 其王報曰:“由不見如來故也。

    設我不見如來者,便當命終。

    ” 是時,群臣便作是念:當以何方便,使優填王不令命終?我等宜作如來形像。

    是時,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禮。

    ” 時,王聞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說至妙。

    ” 群臣白王:“當以何寶作如來形像?” 是時,王即敕國界之内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

    ” 巧匠對曰:“如是,大王!” 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栴檀[7]作如來形像高五尺。

     是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形像高五尺而供養。

    是時,波斯匿王複召國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來形像,汝等當時辦之。

    ”時,波斯匿王而生此念:當用何寶,作如來形像耶?斯須複作是念:如來形體,黃如天金,今當以金作如來形像。

    是時,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8]作如來像高五尺。

    爾時,閻浮裡内始有此二如來形像。

     爾時,世尊與數千萬衆前後圍繞,而為說法,說:“五盛陰苦。

    雲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

    雲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陰[9]也。

     “彼雲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10]。

     “彼雲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11]。

     “彼雲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12]。

     “彼雲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識,此名識陰[13]。

     “彼雲何名為色?所謂色者,寒亦是色,熱亦是色,饑亦是色,渴亦是色。

     “雲何名為痛?所謂痛者,痛者名覺。

    為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故名為覺也。

     “雲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

    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

     “雲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

    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

     “雲何名為識?所謂識者,識别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

     “諸天子當知:此五盛陰,知三惡道、天道[14]、人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