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乘菩薩

關燈
原典 六七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持長者[1]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雲何,長者!貴家恒布施貧乏耶?” 長者對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貧乏。

    于四城門而廣布施,複在家中給與所須。

    世尊!我或時作是念:并欲布施野獸、飛鳥、豬、狗之屬。

    我亦無是念:此應與,此不應與。

    亦複無是念:此應與多,此應與少。

    我恒有是念:一切衆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無食便喪。

    ”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汝乃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

    然此衆生由食得濟,無食便喪。

    長者!汝當獲大果,得大名稱,有大果報,聲徹十方,得甘露法[2]味。

    所以然者,菩薩之處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專精一意,念衆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

    是謂,長者!菩薩心所安處而廣惠施。

    ”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盡當普惠施,終無悋悔心; 必當遇良友,得濟到彼岸。

     “是故,長者!當平等意而廣惠施。

    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七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于事有損。

    若能不懈惰而精進者,此者最妙,于諸善法便有增益。

    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

    過去恒沙多薩阿竭、阿羅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

    以此方便,當知懈惰為苦,作諸惡行,于事有損。

    若能精進勇猛心強,諸善功德便有增益。

    是故,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懈怠。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阿練比丘[3]當修行二法。

    雲何二法?所謂止與觀[4]也。

    若阿練比丘得休息止,則戒律成就,不失威儀,不犯禁行,作諸功德。

    若複阿練比丘得觀已,便觀此苦,如實知之。

    觀苦集,觀苦盡,觀苦出要,如實知之。

    彼如是觀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過去諸多薩阿竭、阿羅诃、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

    所以然者,猶如菩薩坐樹王下時,先思維此法止與觀也。

    若菩薩摩诃薩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複菩薩得觀已,尋成三達智[5],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是故,諸比丘!阿練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二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一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

    雲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

    若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6],獲大功德,得大果報。

    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

    是故,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诃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7],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诃薩行四法本[8],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

    雲何為四?于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

    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複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财、妻、子,歡喜惠施,不生着想。

    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踴躍,不能自勝。

    爾時,菩薩發心[9]喜悅,亦複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着。

     “複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

    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複次,彌勒!菩薩摩诃薩布施之時,作是思維:諸有衆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

    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維禁戒,不興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诃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

    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诃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

    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〇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為五事。

    雲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10],二者當度父母,三者無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将來佛決[11]。

    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為此五事。

    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向于如來。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四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天地大動有八因緣。

    雲何為八?比丘當知:此閻浮[12]裡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13],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大風正動,火亦動;火已動,水便動;水已動,地便動,是謂第一因緣使地大動。

     “複次,菩薩從兜術天降神[14]來下,在母胎中,是時地亦大動,是謂第二因緣使地大動。

     “複次,菩薩降神出母胎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三因緣使地大動。

     “複次,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四因緣使地大動。

     “複次,若如來入無餘涅槃[15]界而取滅度,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五因緣使地大動。

     “複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随意欲行無數變化[16],或分身[17]為百千之數,複還為一,飛行虛空,石壁皆過,踴沒自由,觀地無地想,了悉空無,是時地為大動,是謂第六因緣地為大動。

     “複次,諸天大神足,神德無量,從彼命終還生彼間,由宿福行,具足諸德,舍本天形,得作帝釋、若梵天王,時地為大動,是謂第七因緣地為大動。

     “複次,若衆生命終福盡,是時諸國王不樂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饑儉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八因緣使地大動。

    如是,比丘!有八因緣使天地大動。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阿那邠持長者:即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長者各與金千兩,使之前往佛處,蒙受佛的教誨。

     [2]甘露法:如來所訓示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能令衆生解脫涅槃。

     [3]阿練比丘:又作阿蘭若比丘,即住于閑靜處、遠離處的比丘。

    住于阿蘭若處,為頭陀行之一。

     [4]止與觀:即止觀。

    止是定的意思,觀是慧的意思,是定慧雙修之義。

    若就方法來說,止息妄念名止,或觀諸法空,或觀諸法假,或空假雙即,皆名觀。

     [5]三達智:又作三明,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

    即除盡愚暗,于三種智證明通達無礙:(一)宿命智證明,為宿住随念智作證明的略稱,又作宿命明,即能憶宿命無數劫事。

    (二)生死智證明,又作天眼明,即能盡見衆生死此生彼。

    (三)漏盡智證明,又作漏盡明,即斷一切煩惱證涅槃。

     [6]一生補處菩薩:一生補處,為一生所系之義,此一生之後補佛處,即盡一生即能補到佛位的意思,為最後身菩薩的别号。

    例如兜率天内院之彌勒菩薩,将繼釋迦佛之後補佛處,為一生補處菩薩。

     [7]六波羅蜜:又作六波羅蜜多,譯為六度、六到彼岸,為從生死此岸到達解脫彼岸的六種勝行。

    (一)檀那波羅蜜,即布施度;(二)屍羅波羅蜜,又作屍波羅蜜,即持戒度;(三)羼提波羅蜜,又作羼波羅蜜,即忍辱度;(四)毗梨耶波羅蜜,又作毗離耶波羅蜜,即精進度;(五)禅那波羅蜜,又作禅波羅蜜,即禅定度;(六)般若波羅蜜,又作般羅若波羅蜜,即智慧度。

     [8]四法本:又作四法本末,即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苦、一切諸行無我、涅槃永寂。

     [9]發心:發願求取無上菩提之心。

     [10]轉法輪: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碾摧一切的煩惱,謂之法輪,佛說法,度衆生,謂之轉法輪。

     [11]佛決:即做佛的記别。

     [12]閻浮:又作閻浮提,譯言為贍部洲。

    閻浮是樹名,譯為贍部,因為此洲的中心,有閻浮樹的森林,依此樹的緣故,稱為贍部洲,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13]金剛輪:即金輪,在地層最底端,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在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住處其中。

     [14]神:又作神識,有情的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名神識,俗稱作靈魂。

     [15]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相對。

    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向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16]變化:轉換舊形名為變,無而忽有名為化。

    是佛菩薩的神通力,能變化一切的有情與非情。

     [17]分身:諸佛為以方便力,化所有的有情衆生,分身于十方世界,而現成佛相。

     譯文 六七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前往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拜世尊後,在一邊落座。

    世尊詢問道:“為什麼,長者!您家恒久地布施貧困之人呢?” 長者對世尊說:“是的,世尊!我恒久地布施貧困之人。

    在四座城門廣泛布施,又在家中供給他們所需要的。

    世尊!我有時這樣想:想要一并布施與野獸、飛鳥、豬、狗之類。

    我從未有這種的想法:什麼是應該施與,什麼是不應該施與的分别。

    我還沒有這種想法:什麼應該多給,什麼應該少給。

    我恒久地有這樣的想法:一切衆生都是因有食物而存活其命,有食物便存活,沒有食物便喪命。

    ” 世尊對長者說:“好哇!好哇!長者!你能以菩薩心,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