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三十七道品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四正勤[1]
二二五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長大,然複此地最尊、最上。
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2],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多修四意斷。
雲何為四?于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3],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諸有粟散國王[4]及諸大王皆來附近于轉輪王[5],轉輪王于彼最尊、最上。
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于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七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
此亦如是,諸善功德[6]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雲何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華之屬,薝瞻蔔[7]之華、須摩那華[8],天上、人中,婆師華[9]最為第一。
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
“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雲何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四正勤:這裡擇選《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之《四意斷品》的二二五、二二六、二二七、二二八經,内容是叙說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2]住不放逸之地:住,使法住于實法;不放逸,為一心專注而修諸善法。
[3]遠離:謂無為法之性,性空而脫離一切事相的系縛。
[4]粟散國王:意指極小之國的國王。
[5]轉輪王:又作轉輪聖王(Cakkavatti-rājan),簡稱輪王,又稱飛行皇帝,為古印度民族的理想統治者,為世間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寶千子,持輪寶降伏四天下,以十善治國。
有四種福報,一是大富、珍寶、财物、田宅等衆多,為天下第一;二是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是身體健康無病,安隐快樂;四是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
這是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的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輪王有四種,在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及東勝身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東勝身和西牛貨三洲;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
通常所說的轉輪王是指金輪王。
[6]功德:功是善行,德是善心。
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7]薝蔔:又作占婆花,譯為素馨花、金色花,為黃花樹,樹形高大,花亦甚香。
[8]須摩那華:又作蘇摩那華,譯為悅意花,其色黃、甚香,高三四尺,四垂似蓋,其形色俱媚,令見者心悅。
[9]婆師華:又作婆師迦華、婆利師迦,譯為夏生花、雨時花,為木犀科的植物,夏時開花,其花白色、甚香。
譯文 四正勤 二二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都依賴于大地而得以成長壯大,這大地又是最至尊最無上的。
這也就是說,諸善妙的三十七道品法,住于一心專注修諸善法的地域,使諸善法得以滋長增多。
“沒有放逸的比丘修四意斷,不間斷地修行四意斷。
是哪四意斷呢?是這樣,比丘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需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需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滋長增多,不要遺忘漏失,使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沒有忘失。
比丘應如此地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四意斷。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二六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比丘應當知曉:諸多極小國家的國王及諸大王都前來親附接近于轉輪聖王,因為轉輪聖王在他們之中是最尊貴、最無上的。
這也就是說,在諸善妙的三十七道品法之中,無放逸行法是最善妙第一的。
“沒有放逸的比丘修行四意斷。
什麼是四意斷?比丘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再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若是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讓其更加滋長增多,始終不使忘失,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不忘失。
這樣,諸比丘如此地修行四意斷。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二七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諸多的星宿之光中,月光是最為明亮的。
這也就是說,諸多善妙功德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法最為第一,最為尊貴。
“無放逸的比丘修行四意斷。
是哪四意斷呢?是這樣,比丘如果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斷滅;若是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更加滋長增多,始終不忘失,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沒有忘失。
比丘如此地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四意斷。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二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諸多美麗的花中,無論是薝蔔之花,還是須摩那花,天上、人間,婆師花是最為第一。
這也就是說,諸多善妙功德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法最為第一。
“如果無放逸比丘修行四意斷。
是哪四意斷呢?是這樣,比丘若是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斷滅;若是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滋長增多,始終不忘失,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沒有忘失。
這樣,比丘如此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四神足[1] 二五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神足。
雲何為四?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長大,然複此地最尊、最上。
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2],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多修四意斷。
雲何為四?于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3],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諸有粟散國王[4]及諸大王皆來附近于轉輪王[5],轉輪王于彼最尊、最上。
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于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七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
此亦如是,諸善功德[6]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雲何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華之屬,薝瞻蔔[7]之華、須摩那華[8],天上、人中,婆師華[9]最為第一。
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
“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雲何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四正勤:這裡擇選《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之《四意斷品》的二二五、二二六、二二七、二二八經,内容是叙說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2]住不放逸之地:住,使法住于實法;不放逸,為一心專注而修諸善法。
[3]遠離:謂無為法之性,性空而脫離一切事相的系縛。
[4]粟散國王:意指極小之國的國王。
[5]轉輪王:又作轉輪聖王(Cakkavatti-rājan),簡稱輪王,又稱飛行皇帝,為古印度民族的理想統治者,為世間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寶千子,持輪寶降伏四天下,以十善治國。
有四種福報,一是大富、珍寶、财物、田宅等衆多,為天下第一;二是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是身體健康無病,安隐快樂;四是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
這是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的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輪王有四種,在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及東勝身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東勝身和西牛貨三洲;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
通常所說的轉輪王是指金輪王。
[6]功德:功是善行,德是善心。
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7]薝蔔:又作占婆花,譯為素馨花、金色花,為黃花樹,樹形高大,花亦甚香。
[8]須摩那華:又作蘇摩那華,譯為悅意花,其色黃、甚香,高三四尺,四垂似蓋,其形色俱媚,令見者心悅。
[9]婆師華:又作婆師迦華、婆利師迦,譯為夏生花、雨時花,為木犀科的植物,夏時開花,其花白色、甚香。
譯文 四正勤 二二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都依賴于大地而得以成長壯大,這大地又是最至尊最無上的。
這也就是說,諸善妙的三十七道品法,住于一心專注修諸善法的地域,使諸善法得以滋長增多。
“沒有放逸的比丘修四意斷,不間斷地修行四意斷。
是哪四意斷呢?是這樣,比丘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需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需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滋長增多,不要遺忘漏失,使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沒有忘失。
比丘應如此地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四意斷。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二六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比丘應當知曉:諸多極小國家的國王及諸大王都前來親附接近于轉輪聖王,因為轉輪聖王在他們之中是最尊貴、最無上的。
這也就是說,在諸善妙的三十七道品法之中,無放逸行法是最善妙第一的。
“沒有放逸的比丘修行四意斷。
什麼是四意斷?比丘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再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心沒有脫離惡法的系縛,恒久地精進令其斷滅;若是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讓其更加滋長增多,始終不使忘失,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不忘失。
這樣,諸比丘如此地修行四意斷。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二七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諸多的星宿之光中,月光是最為明亮的。
這也就是說,諸多善妙功德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法最為第一,最為尊貴。
“無放逸的比丘修行四意斷。
是哪四意斷呢?是這樣,比丘如果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斷滅;若是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更加滋長增多,始終不忘失,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沒有忘失。
比丘如此地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四意斷。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二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諸多美麗的花中,無論是薝蔔之花,還是須摩那花,天上、人間,婆師花是最為第一。
這也就是說,諸多善妙功德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法最為第一。
“如果無放逸比丘修行四意斷。
是哪四意斷呢?是這樣,比丘若是未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不得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弊陋邪惡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斷滅;若是未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生起;若是已經生起善妙之法,就要尋求方便之法使其滋長增多,始終不忘失,修行圓滿具足,内心意念沒有忘失。
這樣,比丘如此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四意斷。
因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四神足[1] 二五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神足。
雲何為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