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四谛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二一五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谛之法[1]。
雲何為四?所謂初苦谛,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二者苦集谛,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三者苦盡谛,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四者苦出要谛[2],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雲何名為苦谛?所謂苦谛者,生苦[3]、老苦[4]、病苦[5]、死苦[6]、憂悲惱苦、怨憎會苦[7]、恩愛别離苦[8]、所欲不得苦[9],取要言之,五盛陰苦[10],是謂名為苦谛。
“彼雲何名為苦集谛?所謂集谛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着,是謂名為苦集谛。
“彼雲何名為苦盡谛?所謂盡谛者,欲愛永盡無餘,不複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谛。
“彼雲何名為苦出要谛?所謂苦出要谛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實有不虛。
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谛。
諸有衆生二足、三足、四足、多足,欲[11]者、色[12]者、無色[13]者,有想[14]、無想[15]者,如來最上。
然成此四谛,故名為四谛。
是謂,比丘!有此四谛。
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16]。
我今已得此四谛,從此岸至彼岸[17],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複受有[18],如實知[19]之。
”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谛,已覺已曉了; 已斷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衆,不得此谛,不覺不知,便堕五道。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谛。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四谛之法:又名四聖谛、四真谛,即苦、集、滅、道四種真理,為佛教的基本哲理。
苦聖谛,為使人覺悟現實的生命是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的真相。
苦集聖谛,為使人了解苦的生起原因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嗔癡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
苦滅聖谛,為使人從苦中獲得解脫的真理,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因為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
道聖谛,為導緻苦的止息而達到涅槃的真理,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八正道。
集是因,苦是果,這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這是悟界的因果。
此四聖谛括盡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叙說若不覺知苦、苦集、苦盡、道四谛,則堕五道中,輪轉生死;若得此四谛,能斷生死根本;故當作方便,成此四谛。
此處擇選《四谛品》的二一五經及《等趣四谛品》的二三五經。
[2]苦出要谛:即道聖谛。
出要,即出離生死的要道。
[3]生苦:八苦之一。
在胎如處監牢,出胎如鑽穴隙,是為生苦。
[4]老苦:八苦之一。
眼昏耳聾,氣虛體弱,是為老苦。
[5]病苦:八苦之一。
四大不調,面黃肌瘦,是為病苦。
[6]死苦:八苦之一。
疾痛喪失,水火殒命,是為死苦。
[7]怨憎會苦:八苦之一。
惡眷敗家,仇人見面,是為怨憎會苦。
[8]恩愛别離苦:八苦之一。
骨肉分離,魂牽夢萦,是為恩愛别離苦。
[9]所欲不得苦:又作求不得苦,八苦之一。
名利愛樂,圖謀不成,是為所欲不得苦。
[10]五盛陰苦:又作五陰熾盛苦,八苦之一。
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之後,複須再生,是為五盛陰苦。
[11]欲:此處指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于這世界。
[12]色:此處指色界。
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于這世界。
[13]無色:即無色界。
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于這世界。
[14]有想:即有想天的有情,指有他思想的有情而言。
有想天,天處中,除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天之外的就是有想天。
[15]無想:即無想天的有情。
無想天在色界,生于此的衆生,五百大劫間住于無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谛之法[1]。
雲何為四?所謂初苦谛,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二者苦集谛,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三者苦盡谛,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四者苦出要谛[2],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雲何名為苦谛?所謂苦谛者,生苦[3]、老苦[4]、病苦[5]、死苦[6]、憂悲惱苦、怨憎會苦[7]、恩愛别離苦[8]、所欲不得苦[9],取要言之,五盛陰苦[10],是謂名為苦谛。
“彼雲何名為苦集谛?所謂集谛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着,是謂名為苦集谛。
“彼雲何名為苦盡谛?所謂盡谛者,欲愛永盡無餘,不複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谛。
“彼雲何名為苦出要谛?所謂苦出要谛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實有不虛。
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谛。
諸有衆生二足、三足、四足、多足,欲[11]者、色[12]者、無色[13]者,有想[14]、無想[15]者,如來最上。
然成此四谛,故名為四谛。
是謂,比丘!有此四谛。
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16]。
我今已得此四谛,從此岸至彼岸[17],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複受有[18],如實知[19]之。
”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谛,已覺已曉了; 已斷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衆,不得此谛,不覺不知,便堕五道。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谛。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四谛之法:又名四聖谛、四真谛,即苦、集、滅、道四種真理,為佛教的基本哲理。
苦聖谛,為使人覺悟現實的生命是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的真相。
苦集聖谛,為使人了解苦的生起原因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嗔癡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
苦滅聖谛,為使人從苦中獲得解脫的真理,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因為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
道聖谛,為導緻苦的止息而達到涅槃的真理,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八正道。
集是因,苦是果,這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這是悟界的因果。
此四聖谛括盡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叙說若不覺知苦、苦集、苦盡、道四谛,則堕五道中,輪轉生死;若得此四谛,能斷生死根本;故當作方便,成此四谛。
此處擇選《四谛品》的二一五經及《等趣四谛品》的二三五經。
[2]苦出要谛:即道聖谛。
出要,即出離生死的要道。
[3]生苦:八苦之一。
在胎如處監牢,出胎如鑽穴隙,是為生苦。
[4]老苦:八苦之一。
眼昏耳聾,氣虛體弱,是為老苦。
[5]病苦:八苦之一。
四大不調,面黃肌瘦,是為病苦。
[6]死苦:八苦之一。
疾痛喪失,水火殒命,是為死苦。
[7]怨憎會苦:八苦之一。
惡眷敗家,仇人見面,是為怨憎會苦。
[8]恩愛别離苦:八苦之一。
骨肉分離,魂牽夢萦,是為恩愛别離苦。
[9]所欲不得苦:又作求不得苦,八苦之一。
名利愛樂,圖謀不成,是為所欲不得苦。
[10]五盛陰苦:又作五陰熾盛苦,八苦之一。
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之後,複須再生,是為五盛陰苦。
[11]欲:此處指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于這世界。
[12]色:此處指色界。
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于這世界。
[13]無色:即無色界。
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于這世界。
[14]有想:即有想天的有情,指有他思想的有情而言。
有想天,天處中,除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天之外的就是有想天。
[15]無想:即無想天的有情。
無想天在色界,生于此的衆生,五百大劫間住于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