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四谛經

關燈
[16]五道:又名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種境界。

     [17]至彼岸:又作到彼岸,梵語波羅蜜的義譯,謂越過生死大海而到達涅槃的彼岸。

     [18]受有:意即有生死之煩惱。

    受,即人類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産生的感受。

    有,即有生死煩惱之意。

     [19]如實知: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如實知是指所知極合于真如實相。

     譯文 二一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應修行四谛之法。

    哪四谛呢?就是所說的,首先苦谛,其教義不可盡,其教義不可窮,說法沒有窮盡。

    第二苦集谛,其教義不可盡,其教義不可窮,說法沒有窮盡。

    第三苦盡谛,其教義不可盡,其教義不可窮,說法沒有窮盡。

    第四苦出要谛,其教義不可盡,其教義不可窮,說法沒有窮盡。

     “那什麼叫作苦谛呢?所謂的苦谛,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别離苦、所欲不得苦,簡而言之,就是五陰熾盛苦,這就叫作苦谛。

     “那什麼叫作苦集谛呢?所謂的苦集谛,就是愛欲與貪着相應,心中恒久地熏染執着,這就叫作苦集谛。

     “那什麼叫作苦盡谛呢?所謂的苦盡谛,就是愛欲貪着永遠滅盡而毫無殘餘,不再會另有造作,這就叫作苦盡谛。

     “那什麼叫作苦出要谛呢?所謂的苦出要谛,就是賢聖八品道,就是所說的正見、正思維、正語、正行、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叫作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這四谛,是真實存有而不虛妄的。

    因為是世尊所說的,所以叫作谛。

    諸有衆生,或是二足衆生,或是三足衆生,或是四足衆生,或是多足衆生;或是欲界衆生,或是色界衆生,或是無色界衆生;或是有想衆生,或是無想衆生,而如來是最為上尊的。

    所以成就這四谛,故叫作四谛。

    這就是說,比丘!有這四谛。

    然而不覺知這四谛之法,就要長久地處于生死之中,在五惡道中輪回。

    我現在已經獲得這四谛之法,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成就了這四谛的法義,了斷了生死的根本,不會再有生死之煩惱,所有這一切極合于真如實相。

    ” 當時,世尊便說出這樣一首偈頌: 現在有這四谛之法, 是真如實相而不被覺知; 衆生便在生死煩惱中輪回, 最終不能獲得解脫。

     如今有這四谛聖法, 已被衆生覺知明曉; 衆生已了斷了生死的根本, 再也沒有了生死的煩惱。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沒有獲得這四谛,不能覺悟不能知曉,就要堕入那五惡道之中。

    因此,諸比丘!要随方便,成就這四谛之法。

    如此,諸比丘!要修學這法義!”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二三五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是謂,比丘!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谛,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别其義,廣與人演。

    雲何為四?所謂苦谛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别其義,廣與人演;以無數方便說集、盡、道谛,而觀察此法,分别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1]比丘,承事供養。

    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谛,廣與人演。

    當舍利弗比丘與諸衆生及四部衆,分别其義,廣與人演,時不可計衆生諸塵垢盡,得法眼[2]淨。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3]比丘,承事供養。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衆生之父母,以生已長養令大者目犍連比丘。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4],成四谛;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成第一義[5],成無漏[6]行。

    汝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

    ”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7]。

     世尊去未久,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其有能得四谛法者,彼人快得善利[8]。

    雲何為四?所謂苦谛,以無數方便廣演其義。

    雲何為苦谛?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别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谛。

     “雲何苦集谛?所謂愛結[9]是也。

     “雲何為盡谛?所謂盡谛者,愛欲結永盡無餘,是謂盡谛。

     “雲何為道谛?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命、正業、正念、正定,是謂道谛也。

    彼衆生快得善利,乃能聞此四谛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