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四谛經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尊者舍利弗當說此法,無量不可計衆生聞此法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10]。
” “是故,四部之衆!求于方便,行此四谛。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舍利弗:?āriputra,又作舍利弗多羅、舍利子等。
舍利,譯言為鹙鹭,其母之名;弗為弗多羅的略語,譯言為子。
鹙鹭為百舌鳥,因其母之眼似鹙鹭鳥,或因其母辯才猶如鹙鹭,故其母名鹙鹭。
舍利女之子故名為舍利弗。
其父名為優婆提舍,從其父而稱之,又名為優婆提舍。
舍利,亦譯言為身,又譯為珠,因其母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因其母的聰明表現在眼睛,故名為珠。
舍利弗,本為外道,适逢導師死,另往求道,于途中見馬勝比丘,聽馬勝說“因緣所生法”之偈後,于是出家。
後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2]法眼:五眼之一,為菩薩之眼,能夠清楚地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3]目犍連:Maudgalyāyana,又作摩诃目犍連(Maha-maudgalyāyana),簡稱目連,譯言為大贊誦、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原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頗精通教學,修行精進以求得解脫,後得舍利弗相告,率一百徒衆進入佛門。
相傳古時有仙居山中,常采菉豆而食,因名大采菽氏,目犍連之母屬仙人之族,取其母姓氏為其名,故稱大采菽。
[4]法要:佛法的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5]第一義:至高無上的真理。
[6]無漏:為清淨無煩惱之意。
[7]靜室:為禅定的譬喻。
[8]善利:意為利益的善妙,即菩提之利益。
[9]愛結:九結之一。
結是煩惱的别名,因煩惱能使衆生結縛于生死。
愛結就是貪愛的煩惱。
[10]福地:生有福德的地域。
譯文 二三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這就是說,比丘!我們時常所演說的法義,就是所謂的四谛法,用無數的随方便之法來觀察這四谛法,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宣說。
是哪四谛呢?就是所謂的苦谛之法,用無數的權巧方便觀察這苦谛法,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演說;用無數的權巧方便演說集谛、滅谛、道谛,并觀察這些法,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演說。
“你們這些比丘!應當親近舍利弗比丘,奉承侍事供養他。
所以這樣,是因為那舍利弗比丘用無數的權巧方便,宣說四谛之法,并分别其法義,廣泛地為衆生演說。
當舍利弗比丘為諸多衆生及四部之衆,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演說四谛法的時候,不可勝數的衆生的諸多塵垢煩惱全都除去,獲得法眼清淨。
“你們這些比丘!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奉承侍事供養他們。
所以這樣,是因為舍利弗比丘為衆生之父母,而出生之後的長養是靠大目犍連比丘。
所以這樣,是因為舍利弗比丘為衆生演說佛法要義,成就四谛之法;目犍連比丘為衆生演說佛法要義,成就至高無上的法義,成就無漏行。
你們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
”世尊說完這些話,還入靜室禅定。
世尊離去不久,當時舍利弗告誡諸比丘說:“如果有人能夠獲得四谛法,那人就很快能得到菩提的利益。
是哪四谛呢?就是所謂的苦谛,用無數權巧方便廣泛演說其法義。
什麼是苦谛呢?就是所謂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别苦、所求不得苦。
簡而言之,是五陰熾盛苦,這就是苦谛。
“什麼是苦集谛呢?就是所謂的愛結。
“什麼是盡谛呢?所謂的盡谛,就是愛欲貪着的煩惱永遠除盡而沒有殘餘,這就是盡谛。
“什麼是道谛呢?就是所謂的賢聖八品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精進、正命、正業、正念、正定,這就是道谛。
那衆生很快得到菩提的利益,才能聞聽這四谛之法。
” 當時,舍利弗尊者演說這四谛法,不可勝數的無量衆生聞聽這法的時候,諸多塵垢煩惱全都盡除,獲得法眼清淨。
“我們也很快得到菩提的利益,世尊為我們說法,安處于福德之地。
” “因此,四部衆生!尋求方便權巧之法,行這四谛。
如此,諸比丘!應當修習這四谛之法!”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全都歡喜地奉持修行!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10]。
” “是故,四部之衆!求于方便,行此四谛。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舍利弗:?āriputra,又作舍利弗多羅、舍利子等。
舍利,譯言為鹙鹭,其母之名;弗為弗多羅的略語,譯言為子。
鹙鹭為百舌鳥,因其母之眼似鹙鹭鳥,或因其母辯才猶如鹙鹭,故其母名鹙鹭。
舍利女之子故名為舍利弗。
其父名為優婆提舍,從其父而稱之,又名為優婆提舍。
舍利,亦譯言為身,又譯為珠,因其母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因其母的聰明表現在眼睛,故名為珠。
舍利弗,本為外道,适逢導師死,另往求道,于途中見馬勝比丘,聽馬勝說“因緣所生法”之偈後,于是出家。
後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2]法眼:五眼之一,為菩薩之眼,能夠清楚地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3]目犍連:Maudgalyāyana,又作摩诃目犍連(Maha-maudgalyāyana),簡稱目連,譯言為大贊誦、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原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頗精通教學,修行精進以求得解脫,後得舍利弗相告,率一百徒衆進入佛門。
相傳古時有仙居山中,常采菉豆而食,因名大采菽氏,目犍連之母屬仙人之族,取其母姓氏為其名,故稱大采菽。
[4]法要:佛法的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5]第一義:至高無上的真理。
[6]無漏:為清淨無煩惱之意。
[7]靜室:為禅定的譬喻。
[8]善利:意為利益的善妙,即菩提之利益。
[9]愛結:九結之一。
結是煩惱的别名,因煩惱能使衆生結縛于生死。
愛結就是貪愛的煩惱。
[10]福地:生有福德的地域。
譯文 二三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這就是說,比丘!我們時常所演說的法義,就是所謂的四谛法,用無數的随方便之法來觀察這四谛法,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宣說。
是哪四谛呢?就是所謂的苦谛之法,用無數的權巧方便觀察這苦谛法,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演說;用無數的權巧方便演說集谛、滅谛、道谛,并觀察這些法,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演說。
“你們這些比丘!應當親近舍利弗比丘,奉承侍事供養他。
所以這樣,是因為那舍利弗比丘用無數的權巧方便,宣說四谛之法,并分别其法義,廣泛地為衆生演說。
當舍利弗比丘為諸多衆生及四部之衆,分别其法義,廣泛為衆生演說四谛法的時候,不可勝數的衆生的諸多塵垢煩惱全都除去,獲得法眼清淨。
“你們這些比丘!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奉承侍事供養他們。
所以這樣,是因為舍利弗比丘為衆生之父母,而出生之後的長養是靠大目犍連比丘。
所以這樣,是因為舍利弗比丘為衆生演說佛法要義,成就四谛之法;目犍連比丘為衆生演說佛法要義,成就至高無上的法義,成就無漏行。
你們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
”世尊說完這些話,還入靜室禅定。
世尊離去不久,當時舍利弗告誡諸比丘說:“如果有人能夠獲得四谛法,那人就很快能得到菩提的利益。
是哪四谛呢?就是所謂的苦谛,用無數權巧方便廣泛演說其法義。
什麼是苦谛呢?就是所謂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别苦、所求不得苦。
簡而言之,是五陰熾盛苦,這就是苦谛。
“什麼是苦集谛呢?就是所謂的愛結。
“什麼是盡谛呢?所謂的盡谛,就是愛欲貪着的煩惱永遠除盡而沒有殘餘,這就是盡谛。
“什麼是道谛呢?就是所謂的賢聖八品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精進、正命、正業、正念、正定,這就是道谛。
那衆生很快得到菩提的利益,才能聞聽這四谛之法。
” 當時,舍利弗尊者演說這四谛法,不可勝數的無量衆生聞聽這法的時候,諸多塵垢煩惱全都盡除,獲得法眼清淨。
“我們也很快得到菩提的利益,世尊為我們說法,安處于福德之地。
” “因此,四部衆生!尋求方便權巧之法,行這四谛。
如此,諸比丘!應當修習這四谛之法!”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全都歡喜地奉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