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念處經

關燈
原典 四念處經[1] 八三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入道[2],淨衆生行,除去愁憂,無有諸惱,得大智慧,成泥洹證,所謂當滅五蓋[3],思維四意止。

    雲何名為一入?所謂專一心,是謂一入。

    雲何為道?所謂賢聖八品道[4]:一名正見,二名正治,三名正業,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語,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謂名道,是謂一入道。

     “雲何當滅五蓋?所謂貪欲蓋[5]、嗔恚蓋[6]、調戲蓋[7]、眠睡蓋[8]、疑蓋[9],是謂當滅五蓋。

     “雲何思維四意止?于是,比丘内自觀[10]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外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内外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内觀痛痛[11]而自娛樂,外觀痛痛,内外觀痛痛。

    内觀心[12]而自娛樂,外觀心,内外觀心。

    内觀法[13],外觀法,内外觀法而自娛樂。

     “雲何比丘内觀身而自娛樂?于是,比丘觀此身随其性行,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觀此身中皆悉不淨[14],無有可貪。

    複觀此身有毛、發、爪、齒、皮、肉、筋、骨、髓、腦、脂膏、腸、胃、心、肝、脾、腎之屬,皆悉觀知。

    屎、尿、生熟二藏[15]、目淚、唾、涕、血脈、肪、膽,皆當觀知,無可貪者。

    如是,諸比丘!當觀身自娛樂,除去惡念,無有愁憂。

     “複次,比丘!還觀此身有地種耶?水、火、風種耶?如是,比丘觀此身。

    複次,比丘!觀此身,分别諸界[16]。

    此身有四種,猶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節,解而自觀見此是腳,此是心,此是節,此是頭。

    如是,彼比丘分别此界,而自觀察此身有地、水、火、風種。

    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複次,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17]出不淨。

    猶如彼人觀竹園,若觀葦叢。

    如是,比丘觀此身有諸孔,漏出諸不淨。

     “複次,比丘!觀死屍,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體膖脹,臭處不淨。

    複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免此患。

    若複比丘觀死屍,烏鵲、鸱鳥所見啖食;或為虎狼、狗犬、蟲獸之屬所見啖食。

    複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患。

    是謂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注釋 [1]四念處經:為《增一阿含經》之《一入道品》一部分,本經叙說依一入道,則可滅五蓋,思維四意止,修八正道,遠離愁憂,無憂喜想,便得智慧,證涅槃。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2]一入道:一入,專注一心;道,八正道。

    意為一行而至涅槃之道。

     [3]五蓋:即五種煩惱。

    蓋就是煩惱的别名,因煩惱能覆蓋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

    合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作五蓋。

     [4]賢聖八品道:又名八正道、八聖道,即八條聖者求趣涅槃的道法。

    一、正見,即正确的知見;二、正治,又作正思維,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方便,又作正精進,即正确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此處八正道為正見、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語、正念、正定。

    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由于八正道是聖人所遊行的處行,故又名八遊行。

     [5]貪欲蓋:又作貪欲想,指有貪着五欲之念。

     [6]嗔恚蓋:又作嗔恚想,指對違情之事,心懷忿恨。

     [7]調戲蓋:又作掉舉蓋、調戲想,指内心躁動憂惱,無法定心。

     [8]眠睡蓋:又作睡眠想,指心昏身重,懶惰欲眠。

     [9]疑蓋:又作疑想,對法猶疑而無決斷。

     [10]觀:即觀察妄惑。

     [11]内觀痛痛:于諸受觀察受之意。

     [12]觀心: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

    心是萬法之主,無一事能漏于心,所以觀察心,就是觀察一切,因而凡究事觀理都是觀心。

     [13]觀法:于心觀念真理之法,與觀心相同。

     [14]不淨:即污穢、鄙陋、醜惡、過罪之意。

     [15]生熟二藏:藏即内髒。

    初受飲食為生,飲食變壞為熟。

    意即初受飲食的器藏為生藏,納藏食物經消化後之渣滓的器藏為熟藏。

    故生熟二藏系泛指腹腔内的各種器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