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念處經

關燈
6]界:梵語馱都,差别之義,即差别而不混濫。

     [17]漏:煩惱的别名,含有漏洩和漏落二義。

    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洩流注而不止,叫作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亦叫作漏。

    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叫無漏法。

     譯文 八三經 我親自聽世尊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對諸比丘說:“有一入道法,可以清淨衆生的行業,除去憂慮煩愁,沒有諸多苦惱,證得大智慧,成就涅槃之道,就是所說的當滅五蓋,思維四意止。

    什麼叫一入?就是所說的專注于一心,這就是一入。

    什麼叫道?就是所說的賢聖八正道:一名正見,二名正思維,三名正業,四名正命,五名正精進,六名正語,七名正念,八名正定,這就是道,這就是一入道。

     “什麼是當滅五蓋?就是所說的貪欲蓋、嗔恚蓋、調戲蓋、眠睡蓋、疑蓋,這就是當滅五蓋。

     “什麼叫思維四意止?在這裡,比丘從内觀察自身,除去邪惡之念,無有憂煩愁苦;從外觀察自身,除去邪惡之念,無有憂煩愁苦;從内外觀察自身,除去邪惡之念,無有憂煩愁苦。

    從内于諸受觀察受而自得愉悅快樂,從外于諸受觀察受,從内外于諸受觀察受。

    從内觀察心而自得愉悅快樂,從外觀察心,從内外觀心。

    從内觀察法,從外觀察法,從内外觀察法而自得愉悅快樂。

     “為什麼比丘從内觀察自身而自得愉悅快樂?在這裡,比丘觀察這自身随順其根性而行,從頭到腳,從腳到頭,觀察這肉身全都不淨,沒有任何可貪着之處,再觀察這肉身有毛、發、手、齒、皮、肉、筋、骨、髓、腦、脂膏、腸、胃、心、肝、脾、腎之類,都觀察并知曉。

    屎、尿、所有内髒、眼淚、唾、涕、血脈、肪、膽,都觀察并知曉,沒有什麼可貪着的。

    如此,諸比丘!要觀察自身而自得愉悅快樂,除去邪惡之念,沒有憂煩愁苦。

     “其次,比丘!還要觀察此身有地種嗎?有水、火、風種嗎?如此,比丘要觀察此肉身。

    再次,比丘!觀察此肉身,分别諸差異。

    這肉身有四種,猶如善巧的屠牛之士,若是屠夫弟子,肢解牛的骨節身體,肢解時自己觀察看到這是腳,這是心,這是骨節,這是頭。

    如此,那比丘分别這些差異,自己觀察這肉身有地、水、火、風四種。

    如此,比丘觀察肉身而自得愉悅快樂。

     “再次,比丘!觀察這肉身有諸孔,洩漏出不清淨之物。

    猶如那人觀賞竹園,如觀看葦叢一般。

    如此,比丘觀察這肉身有許多孔,洩漏出諸多不淨。

     “再次,比丘!觀察屍體,或死過一夜,或死過二夜,或死過三夜,或死過四夜,或死過五夜、六夜、七夜,身體脹裂,惡臭不淨。

    再觀察自己這肉身與那屍體沒有不同,我這肉身也不可避免這種苦患。

    如果比丘再觀察屍體,被烏鵲、鸱鳥所食;或被虎狼、狗犬、蟲獸之類所食。

    再觀察自己這肉身與那屍體沒有差異,我這肉身終不能脫離這種苦患。

    這就是比丘觀身而自得愉悅快樂。

     原典 “複次,比丘!觀死屍,或啖半散落在地,臭處不淨。

    複自觀身與彼無異,吾身不離此法。

    複次,觀死屍,肉已盡,唯有骨在,血所塗染。

    複以此身觀彼身亦無有異。

    如是,比丘觀此身。

    複次,比丘!觀死屍筋纏束薪,複自觀身與彼無異。

    如是,比丘觀此身。

     “複次,比丘!觀死屍骨節分散,散在異處,或手骨、腳骨各在一處;或膊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脅骨,或脊骨,或項骨,或髑髅。

    複以此身與彼無異,吾不免此法,吾身亦當壞敗。

    如是,比丘觀身而自娛樂。

     “複次,比丘!觀死屍白色、白珂色。

    複自觀身與彼無異,吾不離此法。

    是謂比丘自觀身。

     “複次,比丘!若見死屍、骨青、瘀想,無可貪者,或與灰土同色不可分别。

    如是,比丘!自觀身除去惡念,無有愁憂;此身無常[1],為分散法。

    如是,比丘内自觀身,外觀身,内外觀身,解無所有[2]。

     “雲何比丘内觀痛痛?于是,比丘得樂痛[3]時,即自覺[4]知我得樂痛;得苦痛[5]時,即自覺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樂痛[6]時,即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痛。

    若得食[7]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自覺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我得食不苦不樂痛。

    若得不食樂痛時,便自覺知我得不食樂痛;若得不食苦痛時,亦自覺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亦自覺知我得不食不苦不樂痛。

    如是,比丘内自觀痛。

     “複次,若複比丘得樂痛時,爾時不得苦痛,爾時自覺知我受樂痛。

    若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