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念處經
關燈
小
中
大
痛時,爾時不得樂痛,自覺知我受苦痛。
若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苦無樂,自覺知我受不苦不樂痛。
彼習[8]法而自娛樂,亦觀盡法,複觀習盡之法。
或複有痛而現在前可知可見,思維原本,無所依倚而自娛樂,不起世間[9]想;于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泥洹:生死[10]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11],更不複受有,如真實[12]知。
如是,比丘内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外自觀痛,内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
如是,比丘内外觀痛。
注釋 [1]無常:無有常住之意。
有二種,即念念無常與相續無常。
念念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住,又作刹那無常;相續無常是說相續之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歸于壞滅。
[2]無所有:又作無所得,空的别名。
即沒有什麼法可以得到之意,這是無相的道理。
[3]樂痛:即樂受,三受之一。
為領受順情身心适悅時的快樂感受。
[4]自覺:三覺之一。
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斷盡三界内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
[5]苦痛:即苦受,三受之一。
為領受逼迫苦心違情時的煩惱感受。
[6]不苦不樂痛:即不苦不樂受,三受之一,又作舍受。
為對于不違不順而領納不苦不樂時的心意。
[7]食:增益身心謂之食,梵語作阿賀羅。
[8]習:煩惱的餘氣叫作習氣,又作習。
[9]世間:時間與空間。
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作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作間。
所謂世間,亦就是宇宙之意。
佛教裡,不光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
衆生所依的宇宙國土,叫作器世間,衆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作有情世間。
[10]生死:謂一切衆生因惑業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分别。
分段生死是凡夫們于三界内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
[11]所作已辦四句,亦即羅漢四智。
乃二乘、無學聖人内證四谛之智。
(一)我生已盡,指斷盡未來苦果,為斷除集之智。
(二)梵行已立,指修行已成無漏之聖道,為修道之智。
(三)所作已辦,指斷障證滅已圓滿,為證滅之智。
(四)不受後有,指無學聖人已斷盡生死惑業,不受後世苦果,為斷苦之智。
[12]真實:法離迷情、絕虛妄,謂之真實。
譯文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或被吃剩一半散落在地,惡臭而污穢不淨。
再觀察自己肉身與那屍體沒有差異,我這肉身不能避免這樣。
再次,觀察死屍,肉已經爛盡,隻剩骨頭,為血漿所塗染。
再以這肉身去觀察那屍身,也沒有差異。
如此,比丘觀察這肉身。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枯筋已纏綁柴薪,再觀察自己肉身與那屍身沒有差異。
如此,比丘觀察這肉身。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骨節分布散落,散落在各自不同之處,或是手骨、腳骨各分一處;或是膊骨,或是腰骨,或是尻骨,或是臂骨,或是肩骨,或是脅骨,或是脊骨,或是項骨,或是髑髅。
再以這肉身與那屍身相比沒有差異,我們不免如此,我們的肉身也将破壞敗損。
如此,比丘觀察肉身而自得愉悅快樂。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的白色、白珂色。
再觀察自己肉身與那屍身沒有差異,我的肉身不能脫離這樣。
這就是比丘自觀身。
“再次,比丘!如果心生死屍、青白枯骨、血漿瘀滞的念想,便會無所貪着,或許屍身與粉灰塵土同色而無法分别。
如此,比丘!自觀肉身除去邪惡之念,而沒有憂煩愁苦;這肉身是無常,是分散離析之物。
如此,比丘從内觀察肉身,從外觀察肉身,從内外觀察肉身,了悟這肉身畢竟是空。
“什麼是比丘于諸受觀察受?于是,比丘得到樂受時,随即自覺知道我得到了樂受;得到苦受時,随即自覺知曉我得到了苦受;得到不苦不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苦不樂受。
如果得到食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食樂受;如果得到食苦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食苦受;如果得到食不苦不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食不苦不樂受。
如果得到不食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食樂受;如果得到不食苦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食苦受;如果得到不食不苦不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食不苦不樂受。
如此,就是比丘内自觀受。
“再次,如果比丘又得到樂受時,當時沒得到苦受,當時便自覺知曉我
若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苦無樂,自覺知我受不苦不樂痛。
彼習[8]法而自娛樂,亦觀盡法,複觀習盡之法。
或複有痛而現在前可知可見,思維原本,無所依倚而自娛樂,不起世間[9]想;于其中亦不驚怖,以不驚怖,便得泥洹:生死[10]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11],更不複受有,如真實[12]知。
如是,比丘内自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外自觀痛,内外觀痛,除去亂念,無有愁憂。
如是,比丘内外觀痛。
注釋 [1]無常:無有常住之意。
有二種,即念念無常與相續無常。
念念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住,又作刹那無常;相續無常是說相續之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歸于壞滅。
[2]無所有:又作無所得,空的别名。
即沒有什麼法可以得到之意,這是無相的道理。
[3]樂痛:即樂受,三受之一。
為領受順情身心适悅時的快樂感受。
[4]自覺:三覺之一。
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斷盡三界内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
[5]苦痛:即苦受,三受之一。
為領受逼迫苦心違情時的煩惱感受。
[6]不苦不樂痛:即不苦不樂受,三受之一,又作舍受。
為對于不違不順而領納不苦不樂時的心意。
[7]食:增益身心謂之食,梵語作阿賀羅。
[8]習:煩惱的餘氣叫作習氣,又作習。
[9]世間:時間與空間。
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作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作間。
所謂世間,亦就是宇宙之意。
佛教裡,不光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
衆生所依的宇宙國土,叫作器世間,衆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作有情世間。
[10]生死:謂一切衆生因惑業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分别。
分段生死是凡夫們于三界内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
[11]所作已辦四句,亦即羅漢四智。
乃二乘、無學聖人内證四谛之智。
(一)我生已盡,指斷盡未來苦果,為斷除集之智。
(二)梵行已立,指修行已成無漏之聖道,為修道之智。
(三)所作已辦,指斷障證滅已圓滿,為證滅之智。
(四)不受後有,指無學聖人已斷盡生死惑業,不受後世苦果,為斷苦之智。
[12]真實:法離迷情、絕虛妄,謂之真實。
譯文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或被吃剩一半散落在地,惡臭而污穢不淨。
再觀察自己肉身與那屍體沒有差異,我這肉身不能避免這樣。
再次,觀察死屍,肉已經爛盡,隻剩骨頭,為血漿所塗染。
再以這肉身去觀察那屍身,也沒有差異。
如此,比丘觀察這肉身。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枯筋已纏綁柴薪,再觀察自己肉身與那屍身沒有差異。
如此,比丘觀察這肉身。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骨節分布散落,散落在各自不同之處,或是手骨、腳骨各分一處;或是膊骨,或是腰骨,或是尻骨,或是臂骨,或是肩骨,或是脅骨,或是脊骨,或是項骨,或是髑髅。
再以這肉身與那屍身相比沒有差異,我們不免如此,我們的肉身也将破壞敗損。
如此,比丘觀察肉身而自得愉悅快樂。
“再次,比丘!觀察死屍的白色、白珂色。
再觀察自己肉身與那屍身沒有差異,我的肉身不能脫離這樣。
這就是比丘自觀身。
“再次,比丘!如果心生死屍、青白枯骨、血漿瘀滞的念想,便會無所貪着,或許屍身與粉灰塵土同色而無法分别。
如此,比丘!自觀肉身除去邪惡之念,而沒有憂煩愁苦;這肉身是無常,是分散離析之物。
如此,比丘從内觀察肉身,從外觀察肉身,從内外觀察肉身,了悟這肉身畢竟是空。
“什麼是比丘于諸受觀察受?于是,比丘得到樂受時,随即自覺知道我得到了樂受;得到苦受時,随即自覺知曉我得到了苦受;得到不苦不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苦不樂受。
如果得到食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食樂受;如果得到食苦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食苦受;如果得到食不苦不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食不苦不樂受。
如果得到不食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食樂受;如果得到不食苦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食苦受;如果得到不食不苦不樂受時,随即就自覺知曉我得到了不食不苦不樂受。
如此,就是比丘内自觀受。
“再次,如果比丘又得到樂受時,當時沒得到苦受,當時便自覺知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