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念處經
關燈
小
中
大
受到樂受。
如果得到苦受時,當時沒得到樂受,便自覺知曉我受到苦受。
如果得到不苦不樂受時,當時沒有苦沒有樂,便自覺知曉我受不苦不樂受。
修習法而自得愉悅快樂,也觀察滅盡之法,還觀察習滅盡之法。
或是又有受顯現于前,可以知曉可以看見,思考其根源,無所欲求而自得愉悅快樂,心中不生世間的念想;于其中也不驚怖,因為不驚怖,便得證涅槃:生死已斷盡,清淨梵行已具足,斷諸煩惱證悟寂滅已完成,便不再受後世苦果,猶如真實不虛的覺知。
如此,比丘内自觀受,除去散亂邪念,沒有憂煩愁苦;比丘外自觀受,從内外觀察受,除去散亂邪念,沒有憂煩愁苦。
如此,比丘内外觀受。
原典 “雲何比丘觀心心法[1]而自娛樂?于是,比丘有愛欲心,便自覺知有愛欲心;無愛欲心,亦自覺知無愛欲心。
有嗔恚心,便自覺知有嗔恚心;無嗔恚心,亦自覺知無嗔恚心。
有愚癡心,便自覺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便自覺知無愚癡心。
有愛念心,便自覺知有愛念心;無愛念心,便自覺知無愛念心。
有受入心,便自覺知有受入心;無受入心,便自覺知無受入心。
有亂念心,便自覺知有亂心;無亂心,便自覺知無亂心。
有散落心,亦自覺知有散落心;無散落心,便自覺知無散落心。
有普遍心,便自覺知有普遍心;無普遍心,便自覺知無普遍心。
有大心,便自覺知有大心;無大心,便自覺知無大心。
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有無量心;無無量心,便自覺知無無量心。
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有三昧心;無三昧心,便自覺知無三昧心。
未解脫心,便自覺知未解脫心;已解脫心,便自覺知已解脫心。
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2]。
“觀習法,觀盡法,并觀習盡之法,思維法觀而自娛樂。
可知、可見、可思維、不可思維,無所猗,不起世間想。
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便無餘[3];已無餘,便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如是,比丘内自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憂愁;外觀心,内外觀心心意止。
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雲何比丘法法相觀[4]意止?于是,比丘修念覺意[5],依[6]觀、依無欲[7]、依滅盡,舍諸惡法。
修法覺意[8]、修精進覺意[9]、修念覺意[10]、修猗覺意[11]、修三昧覺意[12]、修護覺意[13],依觀、依無欲、依滅盡,舍諸惡法。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于愛欲[14]解脫,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猗念,樂于初禅[15]而自娛樂。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舍有覺、有觀,内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遊二禅[16]而自娛樂。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舍于念,修于護,恒自覺知身覺樂,諸賢聖所求,護念[17]清淨,行于三禅[18]。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舍苦樂心,無複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樂于四禅[19]。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彼行習法,行盡法,并行習盡之法而自娛樂,便得法意止而現在前。
可知可見,除去亂想,無所依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生死便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諸比丘!依一入道衆生得清淨,遠離愁憂,無憂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證。
所謂滅五蓋,修四意止也。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觀心心法:即于心随觀心之意。
心心,心王與心所,心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萬法都從心中生出來;心所即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
[2]心心相觀意止:即于心觀察心而住。
[3]無餘:即無有殘餘。
[4]法法相觀:即于法觀察法之意。
[5]念覺意:七覺支之一,觀念正法,而念于定慧均等。
[6]依:梵語膩地,依憑之意,為物所依止。
[7]無欲:無貪欲,無多欲。
[8]法覺意:又作擇法覺意,以智慧簡擇諸法的真僞。
[9]精進覺意:以勇猛心,力行正法而不懈。
[10]念覺意:此處應為喜覺意。
喜覺意即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11]猗覺意:又作輕安覺意,即除去粗重煩惱,身心皆得輕安快樂。
[12]三昧覺意:又作定覺意,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13]護覺意:又作舍覺意,舍離所見念着之境,善能覺了虛僞不實,永不追憶。
[14]愛欲:貪着親愛五欲。
如果得到苦受時,當時沒得到樂受,便自覺知曉我受到苦受。
如果得到不苦不樂受時,當時沒有苦沒有樂,便自覺知曉我受不苦不樂受。
修習法而自得愉悅快樂,也觀察滅盡之法,還觀察習滅盡之法。
或是又有受顯現于前,可以知曉可以看見,思考其根源,無所欲求而自得愉悅快樂,心中不生世間的念想;于其中也不驚怖,因為不驚怖,便得證涅槃:生死已斷盡,清淨梵行已具足,斷諸煩惱證悟寂滅已完成,便不再受後世苦果,猶如真實不虛的覺知。
如此,比丘内自觀受,除去散亂邪念,沒有憂煩愁苦;比丘外自觀受,從内外觀察受,除去散亂邪念,沒有憂煩愁苦。
如此,比丘内外觀受。
原典 “雲何比丘觀心心法[1]而自娛樂?于是,比丘有愛欲心,便自覺知有愛欲心;無愛欲心,亦自覺知無愛欲心。
有嗔恚心,便自覺知有嗔恚心;無嗔恚心,亦自覺知無嗔恚心。
有愚癡心,便自覺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便自覺知無愚癡心。
有愛念心,便自覺知有愛念心;無愛念心,便自覺知無愛念心。
有受入心,便自覺知有受入心;無受入心,便自覺知無受入心。
有亂念心,便自覺知有亂心;無亂心,便自覺知無亂心。
有散落心,亦自覺知有散落心;無散落心,便自覺知無散落心。
有普遍心,便自覺知有普遍心;無普遍心,便自覺知無普遍心。
有大心,便自覺知有大心;無大心,便自覺知無大心。
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有無量心;無無量心,便自覺知無無量心。
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有三昧心;無三昧心,便自覺知無三昧心。
未解脫心,便自覺知未解脫心;已解脫心,便自覺知已解脫心。
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2]。
“觀習法,觀盡法,并觀習盡之法,思維法觀而自娛樂。
可知、可見、可思維、不可思維,無所猗,不起世間想。
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便無餘[3];已無餘,便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如是,比丘内自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憂愁;外觀心,内外觀心心意止。
如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雲何比丘法法相觀[4]意止?于是,比丘修念覺意[5],依[6]觀、依無欲[7]、依滅盡,舍諸惡法。
修法覺意[8]、修精進覺意[9]、修念覺意[10]、修猗覺意[11]、修三昧覺意[12]、修護覺意[13],依觀、依無欲、依滅盡,舍諸惡法。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于愛欲[14]解脫,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猗念,樂于初禅[15]而自娛樂。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舍有覺、有觀,内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遊二禅[16]而自娛樂。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舍于念,修于護,恒自覺知身覺樂,諸賢聖所求,護念[17]清淨,行于三禅[18]。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複次,比丘!舍苦樂心,無複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樂于四禅[19]。
如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彼行習法,行盡法,并行習盡之法而自娛樂,便得法意止而現在前。
可知可見,除去亂想,無所依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生死便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諸比丘!依一入道衆生得清淨,遠離愁憂,無憂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證。
所謂滅五蓋,修四意止也。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觀心心法:即于心随觀心之意。
心心,心王與心所,心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萬法都從心中生出來;心所即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
[2]心心相觀意止:即于心觀察心而住。
[3]無餘:即無有殘餘。
[4]法法相觀:即于法觀察法之意。
[5]念覺意:七覺支之一,觀念正法,而念于定慧均等。
[6]依:梵語膩地,依憑之意,為物所依止。
[7]無欲:無貪欲,無多欲。
[8]法覺意:又作擇法覺意,以智慧簡擇諸法的真僞。
[9]精進覺意:以勇猛心,力行正法而不懈。
[10]念覺意:此處應為喜覺意。
喜覺意即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11]猗覺意:又作輕安覺意,即除去粗重煩惱,身心皆得輕安快樂。
[12]三昧覺意:又作定覺意,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13]護覺意:又作舍覺意,舍離所見念着之境,善能覺了虛僞不實,永不追憶。
[14]愛欲:貪着親愛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