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緣起經

關燈
原典 緣起經[1] 四三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因緣之法,善思念之,修習其行。

    ”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因緣之法?所謂無明[2]緣[3]行,行緣識[4],識緣名色[5],名色緣六入[6],六入緣更樂[7],更樂緣痛[8],痛緣愛[9],愛緣受[10],受緣有[11],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憂、悲、苦、惱,不可稱計,如是成此五陰[12]之身。

     “彼雲何名為無明?所謂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盡,不知道[13],此名為無明。

     “彼雲何名為行?所謂行者有三種。

    雲何為三?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為行。

     “彼雲何名為識?所謂六識身是也。

    雲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

     “雲何名為名[14]?所謂名者,痛、想、念、更樂、思維,是為名。

     “彼雲何為色[15]?所謂四大[16]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謂名為色,色異、名異,故曰名色。

     “彼雲何六入?内六入。

    雲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謂六入。

     “彼雲何名為更樂?所謂六更樂身。

    雲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更樂,是謂名為更樂。

     “彼雲何為痛?所謂三痛。

    雲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

     “彼雲何名為愛?所謂三愛身是也。

    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謂為愛。

     “雲何為受?所謂四受[17]是。

    雲何為四?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

     “彼雲何為有?所謂三有[18]。

    雲何為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

     “彼雲何為生?所謂生者,等具出處,受諸有[19],得五陰,受諸入[20],是謂為生。

     “彼雲何為老?所謂彼彼衆生,于此身分,齒落發白,氣力劣竭,諸根[21]純熟,壽命日衰,無複本識[22],是謂為老。

     “雲何為死?所謂彼彼衆生,展轉受形,身體無煴,無常變易,五親分張,舍五陰身,命根[23]斷壞,是謂為死。

    比丘當知:故名為老、病、死,此名為因緣之法,廣分别其義。

    諸佛如來所應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辦。

    當念在樹下露[24]坐,若在冢間,當念坐禅[25],勿懷恐難。

    今不精勤,後悔無益!” 注釋 [1]緣起經:本經為《增一阿含經》之《放牛品》的四三八經和《力品》的三三六經。

    内容是釋十二緣起義。

    十二緣起又稱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稱十二支,是對人之生死活動的分析。

    這十二因緣如十二重城,衆生如生活在長獄之中,隻有擺脫這十二重城才能免遭輪回之苦。

    緣起,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衆緣和合而生起的。

    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形态的緣起說。

     [2]無明:梵語阿尾儞,即暗鈍之心不明諸法事理,為愚癡的異名,是三毒之一,由無明引起種種煩惱。

    有兩無明、四無明及十五種無明等說法。

     [3]緣:攀緣之義。

    人的心識攀緣于一切境界,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能見之,身識攀緣觸境而能覺之,因而心識為能緣,其境界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用,就是緣。

    緣就是心的慮知,又稱作緣慮。

     [4]識:梵語婆裡惹儞,心的異名,明了分别之義。

    心對于境了别名為識。

     [5]名色:在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中漸漸生長,五蘊完具的時候,叫作名色支。

     [6]六入: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或根境均為識之所入的緣故。

    又作六處,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的緣故。

     [7]更樂:即觸,指二三歲期間對于事物未識别其苦樂,欲觸物而覺之。

    因為此生再度觸識苦樂,故名更樂。

     [8]痛:即受,人類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産生的感受,分為三類,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9]愛:染着、貪物之意。

     [10]受:此處為取,取為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追求。

     [11]有:此處為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之意。

     [12]五陰:又作五蘊,陰是障蔽之意,能蔭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

    蘊是積集之意,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此五蘊之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是對人和人的意識活動的概括,也是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13]苦……集……盡……道:又作苦集滅道,即四谛。

    此四谛謂四種正确無誤的真理。

    (一)苦谛,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