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緣起經
關燈
小
中
大
态,世俗之一切,本質皆苦。
(二)集谛,集,招聚之義。
審察一切煩惱惑業,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
集谛即是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三)盡谛,亦稱滅谛。
滅,即寂滅;審察斷除苦之根本——欲愛。
滅谛即關于滅盡苦、集之真谛。
(四)道谛,道,能通之義。
審察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遵此修行,則可解脫苦、集二谛,臻至寂靜涅槃之境。
道谛即為八正道之真谛。
[14]名:指精神(心)方面,此乃因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四蘊為心法,無形體可見,而須借名以诠顯之,故稱為名。
[15]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
色可分為内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
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因屬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的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16]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
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17]四受:即四取,為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欲取是貪欲取着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見取是妄計取着五蘊之法為我見邊見等;戒取是取着執行非理之禁戒;我語取是取着發自我見我慢等的說法。
[18]三有:即三界的别名。
生死的境界,有因有果所以叫作有。
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
[19]諸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别,總之謂諸有。
[20]諸入:即六入。
[21]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2]本識:是有為無為諸法的根本,阿賴耶識的别名。
[23]命根:命即壽,由過去之業而生,因而一期之間維持暖與識,名為命;命能持暖與識,故名根。
[24]樹下露:即樹下與露地,為十六資具之處六種的二種。
[25]坐禅:靜坐修禅,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譯文 四三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現在将演說因緣之法,好好思考,修習其行。
” 諸比丘對佛說:“是的,世尊!”當時,諸比丘随從佛接受教誡。
世尊對比丘說:“那為什麼叫因緣之法呢?就是所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憂、悲、苦、惱,不可勝數,如此構成這五陰身體。
“那什麼叫無明?就是所說的不知曉苦,不知曉集,不知曉滅,不知曉道,這就叫作無明。
“那什麼叫行?所謂行,有三種。
哪三種呢?就是所說的身行、口行、意行,這就是行。
“那什麼叫識?所說的六識身就是這識。
哪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這就是識。
“什麼叫名?所說的名,就是受、想、念、觸、思維,這就是名。
“那什麼是色?就是所說的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作的色,這就是名為色,色不同、名不同,因此叫名色。
“那什麼是六入?就是内六入。
哪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入,這就是六入。
“那什麼叫觸?就是所說的六觸身。
哪六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觸,這就叫作觸。
“那什麼是受呢?就是所說的三受。
哪三受?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叫受。
“那什麼叫愛?就是所說的三愛身。
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就是愛。
“什麼是取?就是所說的四取。
哪四取呢?就是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這就是四取。
“那什麼是有呢?就是所說的三有。
哪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就叫作有。
“那什麼是生呢?所說的生,就是等類身種和合出生,顯現諸有,獲得五陰,顯現諸入,這就是生。
“那什麼是老呢?就是所說的彼彼衆生,在這肉身上,牙齒脫落頭發變白,氣力衰竭不振,諸根純熟,壽命日益衰減,逐漸不再有本識,這就是老。
“什麼是死?就是所說的彼彼衆生,輾轉而獲受身形,身體沒有微煴,無常而變易不止,眼耳鼻舌身分解離散,舍棄五陰之身,命根斷離壞損,這就是死。
比丘要知道:因此叫老、病、死,這就叫作因緣之法,廣泛分别其教義。
諸佛如來所應施行
(二)集谛,集,招聚之義。
審察一切煩惱惑業,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
集谛即是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三)盡谛,亦稱滅谛。
滅,即寂滅;審察斷除苦之根本——欲愛。
滅谛即關于滅盡苦、集之真谛。
(四)道谛,道,能通之義。
審察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遵此修行,則可解脫苦、集二谛,臻至寂靜涅槃之境。
道谛即為八正道之真谛。
[14]名:指精神(心)方面,此乃因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四蘊為心法,無形體可見,而須借名以诠顯之,故稱為名。
[15]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
色可分為内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
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因屬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的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16]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
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17]四受:即四取,為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欲取是貪欲取着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見取是妄計取着五蘊之法為我見邊見等;戒取是取着執行非理之禁戒;我語取是取着發自我見我慢等的說法。
[18]三有:即三界的别名。
生死的境界,有因有果所以叫作有。
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
[19]諸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别,總之謂諸有。
[20]諸入:即六入。
[21]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2]本識:是有為無為諸法的根本,阿賴耶識的别名。
[23]命根:命即壽,由過去之業而生,因而一期之間維持暖與識,名為命;命能持暖與識,故名根。
[24]樹下露:即樹下與露地,為十六資具之處六種的二種。
[25]坐禅:靜坐修禅,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譯文 四三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現在将演說因緣之法,好好思考,修習其行。
” 諸比丘對佛說:“是的,世尊!”當時,諸比丘随從佛接受教誡。
世尊對比丘說:“那為什麼叫因緣之法呢?就是所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憂、悲、苦、惱,不可勝數,如此構成這五陰身體。
“那什麼叫無明?就是所說的不知曉苦,不知曉集,不知曉滅,不知曉道,這就叫作無明。
“那什麼叫行?所謂行,有三種。
哪三種呢?就是所說的身行、口行、意行,這就是行。
“那什麼叫識?所說的六識身就是這識。
哪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這就是識。
“什麼叫名?所說的名,就是受、想、念、觸、思維,這就是名。
“那什麼是色?就是所說的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作的色,這就是名為色,色不同、名不同,因此叫名色。
“那什麼是六入?就是内六入。
哪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入,這就是六入。
“那什麼叫觸?就是所說的六觸身。
哪六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觸,這就叫作觸。
“那什麼是受呢?就是所說的三受。
哪三受?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叫受。
“那什麼叫愛?就是所說的三愛身。
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就是愛。
“什麼是取?就是所說的四取。
哪四取呢?就是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這就是四取。
“那什麼是有呢?就是所說的三有。
哪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就叫作有。
“那什麼是生呢?所說的生,就是等類身種和合出生,顯現諸有,獲得五陰,顯現諸入,這就是生。
“那什麼是老呢?就是所說的彼彼衆生,在這肉身上,牙齒脫落頭發變白,氣力衰竭不振,諸根純熟,壽命日益衰減,逐漸不再有本識,這就是老。
“什麼是死?就是所說的彼彼衆生,輾轉而獲受身形,身體沒有微煴,無常而變易不止,眼耳鼻舌身分解離散,舍棄五陰之身,命根斷離壞損,這就是死。
比丘要知道:因此叫老、病、死,這就叫作因緣之法,廣泛分别其教義。
諸佛如來所應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