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來出世

關燈
原典 如來出世[1] 四四經 聞如是: 一時[2],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于世,多饒益人,安隐[4]衆生,愍世群萌[5],欲使天、人獲其福祐。

    雲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6]、阿羅诃[7]、三耶三佛[8]。

    是謂一人出現于世,多饒益人,安隐衆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獲其福祐。

    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于如來所。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于世,便有一人入道[9]在于世間,亦有二谛[10]、三解脫門[11]、四谛真法[12]、五根[13]、六邪見[14]滅、七覺意[15]、賢聖八道品[16]、九衆生居[17]、如來十力[18]、十一慈心解脫[19],便出現于世。

    雲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诃、三耶三佛。

    是謂一人出現于世,便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間,亦有二谛、三解脫門、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衆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便出現于世。

    是故,諸比丘!常興恭敬于如來所,亦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于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于世。

    雲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诃、三耶三佛。

    是謂一人出現于世,便有智慧光明[20]出現于世。

    是故,諸比丘!當信心[21]向佛,無有傾邪。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如來出世:這裡擇選了《增一阿含經》卷三《阿須倫品》的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經,内容叙述如來出世,諸道法及智慧光明便出現于世,多饒益人,安穩衆生,使天、人獲其福祐。

     [2]一時:此處之時為假時,梵語三昧耶,即于諸法遷流上假立長短之時。

     [3]祇樹給孤獨園:又作勝林、祇園精舍。

    祇樹,即祇陀太子所有之樹林之略稱;給孤獨園,意謂給孤獨長者所獻之僧園。

    給孤獨是舍衛城富商,因為夙憐孤獨、好行布施而得名。

    他在王舍城聽聞釋尊說法并皈依佛門,便購買祇陀太子的花園,并建精舍贈予釋尊說法,但祇陀太子隻願出賣花園之地面,而将園中樹木悉數布施,因此其園林稱祇樹給孤獨園。

     [4]安隐:同安穩,即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身安心穩之意。

     [5]群萌:指衆生。

    萌,指草木最初發芽而沒有冥昧之時,用以譬喻衆生之盲昧。

     [6]多薩阿竭:Tathāgata,譯為如來,佛十尊号之一。

    謂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等正覺之意。

     [7]阿羅诃:Arahant,譯為應供,佛十尊号之一。

    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8]三耶三佛:Sammā-sambuddha,又作三藐三佛陀,譯為正遍知、正等覺,佛十尊号之一。

    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9]入道:舍世法入佛道之意,即出家。

     [10]二谛:即真、俗二谛。

    真谛又名第一義谛,或勝義谛,為聖人所見所體悟的真理,亦即内證離言法性;俗谛又名世俗谛,為世俗凡夫所認知的真理。

     [11]三解脫門:即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

    空解脫是觀一切法,由因緣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如此通達者,能悟入涅槃;無願解脫又雲無作解脫,是于一切生死法中,願求離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後世之有,以悟入涅槃;無相解脫是了知四大五蘊皆空,根身為假和合之相,離去人我執相,而悟入小乘的涅槃寂靜。

     [12]四谛真法:即四聖谛,谛,梵語Satya,巴利語Sacca,審實不虛之義。

    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确無誤之真理。

    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故稱四聖谛。

    四谛大體上乃佛教用以解釋宇宙現象的“十二緣起說”之歸納,為原始佛教教義之大綱,乃釋尊最初之說法。

    四谛依次稱為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或苦聖谛、苦習谛、苦滅谛、苦滅道聖谛,或苦谛、苦集谛、苦盡谛、苦出要谛,或苦聖谛、集聖谛、真聖谛、道聖谛。

    其中,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即世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