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來出世
關燈
小
中
大
漏之果為苦谛,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谛,出世無漏之果為滅谛,出世無漏之因為道谛。
[13]五根:根具有二義,(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持所生枝葉,不緻焦枯;(二)能生義,能生花果,令得成熟。
五根指信、精進、念、定、慧,此五法能出生、導緻解脫,故稱五根。
[14]六邪見:即(一)有我見審有此見;(二)無有我見審興此見;(三)有我見無我見于中起審見;(四)于己而不見己;(五)于無我而不見無我;(六)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後世,常存于世而不朽敗,亦不變易,複不移動。
巴利文《增支部》作,(一)彼真實生起有我的“我”之見;(二)彼真實生起無有我的“我”之見;(三)彼真實生起我由“我”想“我”之見;(四)彼真實生起我由“我”想“無我”之見;(五)彼真實生起我由“無我”想“我”之見;(六)彼生起如是見:我所言之此“我”者,由于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而可得知;彼我之此“我”是常住、常恒、恒存,非變易法,為永存。
[15]七覺意:又作七覺支、七等覺支、七菩提分、七覺分、七聖覺,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即由前慧力所發真正無漏之智,善能覺了。
覺法分七種,故稱支或分。
即(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
(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16]賢聖八道品:又作八聖道分、八正道分。
“聖”即正,無漏聖法謂正,能通涅槃謂道。
由前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聖道。
[17]九衆生居:又作九有、九有情居、九居,為三界有情樂居之住處,即人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
[18]十力:指如來所具之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三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19]十一慈心解脫:如果衆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為人演說,就可獲得十一果報,即卧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抂,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20]光明: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
有二種功用,一是破暗,二是現法。
佛的光明,就是智慧之相。
[21]信心: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譯文 四四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如果有一個人出現于世間,人們就會多有饒益,衆生就能身安心穩,他哀愍世間的盲昧衆生,要讓天、人獲得他的福祐。
是哪一個人呢?就是所說的如來、應供、正遍知。
這就是如來出現于世間,人們就會多有饒益,衆生就能身安心穩,他哀愍世間的盲昧衆生,要讓天、人獲得他的福祐。
因此,諸比丘!應常常心生恭敬奉事于如來。
因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四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如果有一個人出現于世間,便會有一個人在世間舍世法而入佛道,也會有二谛、三解脫門、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衆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出現于世間。
是哪一個人呢?就是所謂的如來、應供、正遍知。
這就是說如來出現于世間,便會在世間舍世法而入佛道,也會有二谛、三解脫門、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衆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出現于世間。
因此,諸比丘!應當常常心生
[13]五根:根具有二義,(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持所生枝葉,不緻焦枯;(二)能生義,能生花果,令得成熟。
五根指信、精進、念、定、慧,此五法能出生、導緻解脫,故稱五根。
[14]六邪見:即(一)有我見審有此見;(二)無有我見審興此見;(三)有我見無我見于中起審見;(四)于己而不見己;(五)于無我而不見無我;(六)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後世,常存于世而不朽敗,亦不變易,複不移動。
巴利文《增支部》作,(一)彼真實生起有我的“我”之見;(二)彼真實生起無有我的“我”之見;(三)彼真實生起我由“我”想“我”之見;(四)彼真實生起我由“我”想“無我”之見;(五)彼真實生起我由“無我”想“我”之見;(六)彼生起如是見:我所言之此“我”者,由于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而可得知;彼我之此“我”是常住、常恒、恒存,非變易法,為永存。
[15]七覺意:又作七覺支、七等覺支、七菩提分、七覺分、七聖覺,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即由前慧力所發真正無漏之智,善能覺了。
覺法分七種,故稱支或分。
即(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
(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16]賢聖八道品:又作八聖道分、八正道分。
“聖”即正,無漏聖法謂正,能通涅槃謂道。
由前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聖道。
[17]九衆生居:又作九有、九有情居、九居,為三界有情樂居之住處,即人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
[18]十力:指如來所具之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三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19]十一慈心解脫:如果衆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為人演說,就可獲得十一果報,即卧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抂,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20]光明: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
有二種功用,一是破暗,二是現法。
佛的光明,就是智慧之相。
[21]信心: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譯文 四四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如果有一個人出現于世間,人們就會多有饒益,衆生就能身安心穩,他哀愍世間的盲昧衆生,要讓天、人獲得他的福祐。
是哪一個人呢?就是所說的如來、應供、正遍知。
這就是如來出現于世間,人們就會多有饒益,衆生就能身安心穩,他哀愍世間的盲昧衆生,要讓天、人獲得他的福祐。
因此,諸比丘!應常常心生恭敬奉事于如來。
因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四五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如果有一個人出現于世間,便會有一個人在世間舍世法而入佛道,也會有二谛、三解脫門、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衆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出現于世間。
是哪一個人呢?就是所謂的如來、應供、正遍知。
這就是說如來出現于世間,便會在世間舍世法而入佛道,也會有二谛、三解脫門、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見滅、七覺意、賢聖八道品、九衆生居、如來十力、十一慈心解脫,出現于世間。
因此,諸比丘!應當常常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