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品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序品[1]
自歸能仁[2]第七仙[3],演說賢聖無上軌[4];
永在生死長流河,世尊[5]今為度[6]黎庶。
尊長迦葉[7]及聖衆[8],賢哲阿難[9]無量[10]聞; 善逝[11]泥曰[12]供舍利[13],從拘夷[14]國至摩揭[15]。
迦葉端思行四等[16],此衆生[17]類墜五道[18]; 迦葉思維[20]正法[21]本,雲何流布久在世? 正覺[19]演道今去世,憶尊巧訓懷悲泣。
最尊[22]種種吐言教,總持[23]懷抱不漏失。
誰有此力集衆法,在在處處[24]因緣[25]本? 今此衆中智慧士,阿難賢善無量聞。
注釋 [1]序品:叙說(一)結集經典的因由。
(二)解說菩薩的發心與六度的行法。
(三)結集《增一阿含》包含三乘教化,天龍八部發心護持,彌勒大士告囑賢劫中諸菩薩等,諷誦受持增一尊法,使廣演流布。
(四)阿難以《增一阿含》付囑優多羅,因優多羅已連續為七佛奉持“增一法”,并叙說優多羅的本生事迹。
這裡節選了其中的前三部分。
[2]能仁:釋迦牟尼(?ākyamuni)之意譯,為釋尊出身的族名。
亦譯能寂。
[3]第七仙:釋迦如來的别号。
釋迦為過去七佛的第七位,具長生不死之德,故雲第七仙。
古印度人尊稱佛陀為仙人。
[4]無上軌:至高無上的軌範儀則。
[5]世尊:梵語曰路迦那他(Lokanātha),譯為世尊,或薄伽婆(Bhagavā),譯為世尊。
佛的十尊号之一。
因佛具萬德為世間衆生所尊重,又有于世獨尊之意。
[6]度:即渡。
生死如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他人,謂之度。
[7]迦葉:Kassapa,又作摩诃迦葉(Mahākassapa),為佛十大弟子之一,少欲知足,喜持頭陀行,以頭陀第一著稱。
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
于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禅宗初祖。
遵佛囑于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伽梨衣。
為第一次結集經、律的上首比丘。
[8]聖衆: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聖者和人衆。
[9]阿難:ānanda,又作阿難陀,華譯慶喜,為白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釋尊之從弟,生于釋尊成道之夜,後随釋尊出家,侍佛二十五年,為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10]無量:數目之名,意謂數量廣大而不可計量。
[11]善逝:Sugata,佛的十尊号之一。
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達涅槃彼岸,向好的去處而去,故号善逝。
[12]泥曰:又作涅槃、泥洹。
華譯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
又譯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即滅盡貪、嗔、癡一切煩惱,解脫内外系縛的狀态或境界。
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13]舍利:又作設利羅,譯為遺身、身骨。
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寂後火化,每凝結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亦有雜色者,則系綜合所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
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間無物能壞損,菩薩以次,則堅度遞減。
此處指佛陀的遺骸。
[14]拘夷:Kusinārā,又作拘屍那羅,位于東印度,為末羅(Malla)族的都城,釋尊于此城入般涅槃。
[15]摩揭:Magadha,又作摩揭陀,佛陀在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中印度迦毗羅衛國之南,拘薩羅國東南,首都王舍城,為當時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四等:又作四等心、四無量心,即佛菩薩的慈、悲、喜、舍四德。
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無量福,感無量果,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益一切衆生,故名等心。
慈即予樂,悲即拔苦,喜即随喜,舍即等護。
[17]衆生:即有情,指一切有情識的生物。
集衆生緣所生,名為衆生;又曆經衆多生死,名為衆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衆生。
[18]五道:又作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此五道衆生,處生死輪回中,受無量苦。
[19]正覺:又作等正覺、正盡覺、無上等正覺,即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20]思維:即思考。
思量所對之境而進行分别。
[21]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
又作白法、淨法,或稱妙法。
凡契當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門、大菩薩之法。
[22]最尊:佛陀的敬稱。
[23]總持:梵文陀羅尼、陀羅那。
意為能持能遮。
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修此法能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
分為四種:一、法總持,又名聞總持,于佛的教法聞持不忘;二、義總持,于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三、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衆生的災患;四、忍總持,菩薩的實智,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失。
[24]在在處處:各處各方之意。
[25]因緣: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由此因緣和合,便生出谷米來。
譯文 自皈依第七仙人能仁之後, 便演說着聖賢無上的軌儀; 如今世尊為救度黎民衆生, 現身于永恒流轉的生死長河之中。
尊敬的迦葉長者和那衆多的聖衆, 還有賢哲的阿難,都是聞經無量; 佛陀涅槃之後, 從拘夷至摩揭陀到處供養着佛的舍利。
因為世間衆生都堕入五道輪回, 迦葉思維要發四無量心; 廣演圓滿真理的世尊今已離去, 追憶他的權巧訓示而心懷悲泣。
迦葉思索着, 如何讓正法的根本永遠流傳世間? 使至尊佛陀的種種言教, 總持于心胸而不緻漏失。
誰有這種力量, 來聚集那衆多佛法和所有的因緣根本? 現在這許多智者之中, 阿難是那樣賢善而聞經無量。
原典 即擊揵椎[1]集四部[2],比丘[3]八萬四千[4]衆, 盡得羅漢[5]心解脫[6],以脫縛着處福田[7]。
迦葉哀愍于世故,加憶尊恩過去報; 世尊授法付阿難,願布演法長存世。
雲何次第不失緒?三阿僧祇[8]集法寶[9], 使後四部得聞法,已聞便得離衆苦。
阿難便辭吾不堪,諸法甚深若幹種, 豈敢分别[10]如來[11]教,佛法功德[12]無量智[13]! 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14]以法付耆舊; 大迦葉今為衆人,如來在世請半坐[15]。
迦葉報言雖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總持智慧[16]業[17],能使法本[18]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淨眼[19],亦複能知他心智[20]; 一切衆生種種類,無有能勝尊阿難! 注釋 [1]揵椎:以厚木闆制成,作為通報信息,或集合大衆之用;另以銅、鐵、木、瓦制成木、磬等的法器,均稱揵椎。
[2]四部:又作四衆、四輩,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與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
又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四衆。
又指人、天、龍、鬼四衆。
[3]比丘:又作苾刍,譯為乞士、除馑、怖魔。
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比丘含有三義,(一)生活清淨,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故稱乞士。
(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脫生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衆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亦喜持戒行,廣種福田,故稱除馑。
出家男衆,年滿二十,已受具足戒者,得稱比丘。
[4]八萬四千:數目很多的意思。
這是古印度人所常說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句來說數目之多,并非有八萬四千這麼一個确定數目。
[5]羅漢:聲聞乘中最高果位名,含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三)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
[6]心解脫:又名慧解脫,無學之一。
[7]處福田:指福田人。
福田人有兩種,一者為學人,即尚須學習之人;二者為無學人,即煩惱已滅盡而達到無須再學習的境界者。
[8]阿僧祇:華譯為無數、無央數,古印度數目之一種,是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9]法寶:三寶之一。
諸佛所說的妙法,珍重如世間财寶,故雲法寶。
[10]分别:思量識别諸事理之意。
[11]如來:為梵語多他阿伽陀之意譯,佛十尊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故名如來,又作如去。
[12]功德:功,為福利之功能,這功能為善行之德。
德,即得,修功有所得。
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為功德。
[13]智:深明事理的智慧。
[14]世雄:佛的尊稱。
[15]請半坐:世尊嘗分半座讓迦葉坐,是二乘與佛同解脫床之義。
[16]智慧:梵語若那,華譯智,般若華譯慧。
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
[17]業:梵語羯磨。
為身口意善惡無記的思想行為。
其善惡之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
其在過去的,謂之宿業;現在的,謂之現業。
業有二種,一如身體的取舍屈伸等造作,名為身業;音
尊長迦葉[7]及聖衆[8],賢哲阿難[9]無量[10]聞; 善逝[11]泥曰[12]供舍利[13],從拘夷[14]國至摩揭[15]。
迦葉端思行四等[16],此衆生[17]類墜五道[18]; 迦葉思維[20]正法[21]本,雲何流布久在世? 正覺[19]演道今去世,憶尊巧訓懷悲泣。
最尊[22]種種吐言教,總持[23]懷抱不漏失。
誰有此力集衆法,在在處處[24]因緣[25]本? 今此衆中智慧士,阿難賢善無量聞。
注釋 [1]序品:叙說(一)結集經典的因由。
(二)解說菩薩的發心與六度的行法。
(三)結集《增一阿含》包含三乘教化,天龍八部發心護持,彌勒大士告囑賢劫中諸菩薩等,諷誦受持增一尊法,使廣演流布。
(四)阿難以《增一阿含》付囑優多羅,因優多羅已連續為七佛奉持“增一法”,并叙說優多羅的本生事迹。
這裡節選了其中的前三部分。
[2]能仁:釋迦牟尼(?ākyamuni)之意譯,為釋尊出身的族名。
亦譯能寂。
[3]第七仙:釋迦如來的别号。
釋迦為過去七佛的第七位,具長生不死之德,故雲第七仙。
古印度人尊稱佛陀為仙人。
[4]無上軌:至高無上的軌範儀則。
[5]世尊:梵語曰路迦那他(Lokanātha),譯為世尊,或薄伽婆(Bhagavā),譯為世尊。
佛的十尊号之一。
因佛具萬德為世間衆生所尊重,又有于世獨尊之意。
[6]度:即渡。
生死如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他人,謂之度。
[7]迦葉:Kassapa,又作摩诃迦葉(Mahākassapa),為佛十大弟子之一,少欲知足,喜持頭陀行,以頭陀第一著稱。
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
于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禅宗初祖。
遵佛囑于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伽梨衣。
為第一次結集經、律的上首比丘。
[8]聖衆: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聖者和人衆。
[9]阿難:ānanda,又作阿難陀,華譯慶喜,為白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釋尊之從弟,生于釋尊成道之夜,後随釋尊出家,侍佛二十五年,為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10]無量:數目之名,意謂數量廣大而不可計量。
[11]善逝:Sugata,佛的十尊号之一。
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達涅槃彼岸,向好的去處而去,故号善逝。
[12]泥曰:又作涅槃、泥洹。
華譯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
又譯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即滅盡貪、嗔、癡一切煩惱,解脫内外系縛的狀态或境界。
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13]舍利:又作設利羅,譯為遺身、身骨。
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寂後火化,每凝結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亦有雜色者,則系綜合所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
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間無物能壞損,菩薩以次,則堅度遞減。
此處指佛陀的遺骸。
[14]拘夷:Kusinārā,又作拘屍那羅,位于東印度,為末羅(Malla)族的都城,釋尊于此城入般涅槃。
[15]摩揭:Magadha,又作摩揭陀,佛陀在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中印度迦毗羅衛國之南,拘薩羅國東南,首都王舍城,為當時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四等:又作四等心、四無量心,即佛菩薩的慈、悲、喜、舍四德。
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無量福,感無量果,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益一切衆生,故名等心。
慈即予樂,悲即拔苦,喜即随喜,舍即等護。
[17]衆生:即有情,指一切有情識的生物。
集衆生緣所生,名為衆生;又曆經衆多生死,名為衆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衆生。
[18]五道:又作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此五道衆生,處生死輪回中,受無量苦。
[19]正覺:又作等正覺、正盡覺、無上等正覺,即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20]思維:即思考。
思量所對之境而進行分别。
[21]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
又作白法、淨法,或稱妙法。
凡契當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門、大菩薩之法。
[22]最尊:佛陀的敬稱。
[23]總持:梵文陀羅尼、陀羅那。
意為能持能遮。
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修此法能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
分為四種:一、法總持,又名聞總持,于佛的教法聞持不忘;二、義總持,于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三、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衆生的災患;四、忍總持,菩薩的實智,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失。
[24]在在處處:各處各方之意。
[25]因緣: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由此因緣和合,便生出谷米來。
譯文 自皈依第七仙人能仁之後, 便演說着聖賢無上的軌儀; 如今世尊為救度黎民衆生, 現身于永恒流轉的生死長河之中。
尊敬的迦葉長者和那衆多的聖衆, 還有賢哲的阿難,都是聞經無量; 佛陀涅槃之後, 從拘夷至摩揭陀到處供養着佛的舍利。
因為世間衆生都堕入五道輪回, 迦葉思維要發四無量心; 廣演圓滿真理的世尊今已離去, 追憶他的權巧訓示而心懷悲泣。
迦葉思索着, 如何讓正法的根本永遠流傳世間? 使至尊佛陀的種種言教, 總持于心胸而不緻漏失。
誰有這種力量, 來聚集那衆多佛法和所有的因緣根本? 現在這許多智者之中, 阿難是那樣賢善而聞經無量。
原典 即擊揵椎[1]集四部[2],比丘[3]八萬四千[4]衆, 盡得羅漢[5]心解脫[6],以脫縛着處福田[7]。
迦葉哀愍于世故,加憶尊恩過去報; 世尊授法付阿難,願布演法長存世。
雲何次第不失緒?三阿僧祇[8]集法寶[9], 使後四部得聞法,已聞便得離衆苦。
阿難便辭吾不堪,諸法甚深若幹種, 豈敢分别[10]如來[11]教,佛法功德[12]無量智[13]! 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14]以法付耆舊; 大迦葉今為衆人,如來在世請半坐[15]。
迦葉報言雖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總持智慧[16]業[17],能使法本[18]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淨眼[19],亦複能知他心智[20]; 一切衆生種種類,無有能勝尊阿難! 注釋 [1]揵椎:以厚木闆制成,作為通報信息,或集合大衆之用;另以銅、鐵、木、瓦制成木、磬等的法器,均稱揵椎。
[2]四部:又作四衆、四輩,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與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
又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四衆。
又指人、天、龍、鬼四衆。
[3]比丘:又作苾刍,譯為乞士、除馑、怖魔。
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比丘含有三義,(一)生活清淨,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故稱乞士。
(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脫生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衆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亦喜持戒行,廣種福田,故稱除馑。
出家男衆,年滿二十,已受具足戒者,得稱比丘。
[4]八萬四千:數目很多的意思。
這是古印度人所常說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句來說數目之多,并非有八萬四千這麼一個确定數目。
[5]羅漢:聲聞乘中最高果位名,含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三)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
[6]心解脫:又名慧解脫,無學之一。
[7]處福田:指福田人。
福田人有兩種,一者為學人,即尚須學習之人;二者為無學人,即煩惱已滅盡而達到無須再學習的境界者。
[8]阿僧祇:華譯為無數、無央數,古印度數目之一種,是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9]法寶:三寶之一。
諸佛所說的妙法,珍重如世間财寶,故雲法寶。
[10]分别:思量識别諸事理之意。
[11]如來:為梵語多他阿伽陀之意譯,佛十尊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故名如來,又作如去。
[12]功德:功,為福利之功能,這功能為善行之德。
德,即得,修功有所得。
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為功德。
[13]智:深明事理的智慧。
[14]世雄:佛的尊稱。
[15]請半坐:世尊嘗分半座讓迦葉坐,是二乘與佛同解脫床之義。
[16]智慧:梵語若那,華譯智,般若華譯慧。
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
[17]業:梵語羯磨。
為身口意善惡無記的思想行為。
其善惡之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
其在過去的,謂之宿業;現在的,謂之現業。
業有二種,一如身體的取舍屈伸等造作,名為身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