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譯,亦作阿鋡、阿含暮、阿伽摩、阿笈摩,譯言法歸,意為萬法所歸趣。
亦言無比法,意為最上無比之妙法。
亦言教、傳等,意為輾轉傳來以法相教授。
總之,為傳承的教說,或結集教說的經典,本為佛經總名,今隻為小乘諸經總稱。
實際上,是耆那教先将經典稱作悉昙多或阿含,後為佛教引來使用。
增一阿含,是梵語Ekottarikāgama的漢、梵及義、音合譯而成。
Ekottarikā(Eka-uttarikā)字義為“增加一個(數目)”,āgama字義為“傳來的聖教”或是“傳來的聖教集”,兩字合稱就是:傳來的聖教以“法數”彙集,從一法逐次增一(至十一法)。
為了方便憶念,易于持誦,以增一法數持誦佛法,早在佛世時已通行,稱為“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為外道所不能說、不能答。
佛陀入滅後不久,其弟子為鞏固教團和推進傳教事業,以迦葉為上首由五百大羅漢而舉行第一次結集,共同審定由阿難憶誦的法、由優婆離憶誦的律。
這些經律最初并未形成文字,而是以口頭傳承方式流傳世間。
為便于記憶傳誦,佛經在傳承過程中按内容和形式被分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
據化傳《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及《增一阿含》的《序品》看,原型《增一阿含經》是在公元前四、三世紀佛教分裂為部派以前,由佛教學者按佛經篇幅的長短及其内容編纂而成,而且可能是四部阿含中最後編纂成的。
為了防止诤訟,使法久存,佛陀弟子們在早期就曾以增一法結集經典使之流行,《增一阿含》即以五分教成立的《相應阿含》為本,依“本事經”(“如是語”)的增一法,加上本生、譬喻、因緣擴編而成。
在部派佛教時期,《增一阿含經》與《雜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一起,被各部派不斷加以改變,各部派依原有的“四部阿含”繼續作不同的審定、改組、結集、傳誦,形成各部派所特有的阿含,因此,《增一阿含》也就有了上座、大衆、有部、正量、化地、法藏和飲光諸部的不同誦本。
如流傳至今的大衆部《增一阿含經》(共四七二經)與銅鍱部《增支部》(共二二九一經),兩部經典雖同為集一法至十一法,但其經數有着相當大的差異,其相當的經或類似的經隻有一五三經。
化地部、法藏部也同為集一法至十一法,說一切有部卻是集至十法。
由此可知,現存南北兩傳《增一阿含》(《增支尼柯耶》),決不是原型《增一阿含》,而是經過了各部派編改而成的《增一阿含》。
現傳《增一(支)阿含經》,約有南傳巴利語、漢語、滿語、蒙古語、英語、德語等語本。
其中英、德語本是基于巴利語本譯出,滿、蒙語本是基于漢語本而譯出。
在巴、漢譯本中,巴利《增支尼柯耶》屬上座分别說部,漢譯《增一阿含經》屬大衆部所傳,或是其一派(即大衆末派)所傳。
最早在中國流傳的《增一阿含經》是單品經。
中國譯經,最初所譯為法句類,即将經中語節要抄錄之書。
如東漢時傳譯的《四十二章經》就屬法句類,是輯錄《阿含經》要點的經鈔。
其中也反映出《增一阿含經》的内容。
如《四十二章經》第三十章見于《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見于《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見于《增一阿含經》卷十三。
中國譯經,在法句類之後是分譯阿含小品,諸品本目獨立成篇。
東漢末年,安世高所譯《雜經四十四篇》《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即出自《增一阿含經》,此後又有吳支謙所譯《須摩提女經》一卷,西晉法炬所譯《波斯匿王太後崩塵土坌身經》一卷、《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鴦崛髻經》一卷,東晉法正《戒德香經》一卷、《四泥犁經》一卷、《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一卷,亦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直至全本《增一阿含經》譯出後,尚有單品經不斷譯出,據經錄所載,止于宋代共有三十一種之多。
不過這些單品經到底屬于哪個部派所傳承,現已難以确定。
漢譯全本《增一阿含經》是兜佉勒(Tukhāra)國沙門昙摩難提(Dharmanandi)于苻秦建元二十年(公元三八四年)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首先暗誦而出,佛念譯傳,昙嵩筆受,道安、法和共考正,僧?、僧茂助校。
此譯本五十卷(一說四十一卷),流傳不廣,久已佚失。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罽賓(Ka?mīra)人瞿昙僧伽提婆()于洛陽譯改,竺道祖筆受。
此譯本為五十一卷,僅為譯改,而非重出或重譯,所以此譯本與難提本略有小異。
兩譯在唐·武周時“二本俱存”,至唐開元間則“兩譯一阙”,提婆譯本有存,難提譯本佚失。
此後
亦言無比法,意為最上無比之妙法。
亦言教、傳等,意為輾轉傳來以法相教授。
總之,為傳承的教說,或結集教說的經典,本為佛經總名,今隻為小乘諸經總稱。
實際上,是耆那教先将經典稱作悉昙多或阿含,後為佛教引來使用。
增一阿含,是梵語Ekottarikāgama的漢、梵及義、音合譯而成。
Ekottarikā(Eka-uttarikā)字義為“增加一個(數目)”,āgama字義為“傳來的聖教”或是“傳來的聖教集”,兩字合稱就是:傳來的聖教以“法數”彙集,從一法逐次增一(至十一法)。
為了方便憶念,易于持誦,以增一法數持誦佛法,早在佛世時已通行,稱為“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為外道所不能說、不能答。
佛陀入滅後不久,其弟子為鞏固教團和推進傳教事業,以迦葉為上首由五百大羅漢而舉行第一次結集,共同審定由阿難憶誦的法、由優婆離憶誦的律。
這些經律最初并未形成文字,而是以口頭傳承方式流傳世間。
為便于記憶傳誦,佛經在傳承過程中按内容和形式被分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
據化傳《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及《增一阿含》的《序品》看,原型《增一阿含經》是在公元前四、三世紀佛教分裂為部派以前,由佛教學者按佛經篇幅的長短及其内容編纂而成,而且可能是四部阿含中最後編纂成的。
為了防止诤訟,使法久存,佛陀弟子們在早期就曾以增一法結集經典使之流行,《增一阿含》即以五分教成立的《相應阿含》為本,依“本事經”(“如是語”)的增一法,加上本生、譬喻、因緣擴編而成。
在部派佛教時期,《增一阿含經》與《雜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一起,被各部派不斷加以改變,各部派依原有的“四部阿含”繼續作不同的審定、改組、結集、傳誦,形成各部派所特有的阿含,因此,《增一阿含》也就有了上座、大衆、有部、正量、化地、法藏和飲光諸部的不同誦本。
如流傳至今的大衆部《增一阿含經》(共四七二經)與銅鍱部《增支部》(共二二九一經),兩部經典雖同為集一法至十一法,但其經數有着相當大的差異,其相當的經或類似的經隻有一五三經。
化地部、法藏部也同為集一法至十一法,說一切有部卻是集至十法。
由此可知,現存南北兩傳《增一阿含》(《增支尼柯耶》),決不是原型《增一阿含》,而是經過了各部派編改而成的《增一阿含》。
現傳《增一(支)阿含經》,約有南傳巴利語、漢語、滿語、蒙古語、英語、德語等語本。
其中英、德語本是基于巴利語本譯出,滿、蒙語本是基于漢語本而譯出。
在巴、漢譯本中,巴利《增支尼柯耶》屬上座分别說部,漢譯《增一阿含經》屬大衆部所傳,或是其一派(即大衆末派)所傳。
最早在中國流傳的《增一阿含經》是單品經。
中國譯經,最初所譯為法句類,即将經中語節要抄錄之書。
如東漢時傳譯的《四十二章經》就屬法句類,是輯錄《阿含經》要點的經鈔。
其中也反映出《增一阿含經》的内容。
如《四十二章經》第三十章見于《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見于《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見于《增一阿含經》卷十三。
中國譯經,在法句類之後是分譯阿含小品,諸品本目獨立成篇。
東漢末年,安世高所譯《雜經四十四篇》《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即出自《增一阿含經》,此後又有吳支謙所譯《須摩提女經》一卷,西晉法炬所譯《波斯匿王太後崩塵土坌身經》一卷、《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鴦崛髻經》一卷,東晉法正《戒德香經》一卷、《四泥犁經》一卷、《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一卷,亦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直至全本《增一阿含經》譯出後,尚有單品經不斷譯出,據經錄所載,止于宋代共有三十一種之多。
不過這些單品經到底屬于哪個部派所傳承,現已難以确定。
漢譯全本《增一阿含經》是兜佉勒(Tukhāra)國沙門昙摩難提(Dharmanandi)于苻秦建元二十年(公元三八四年)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首先暗誦而出,佛念譯傳,昙嵩筆受,道安、法和共考正,僧?、僧茂助校。
此譯本五十卷(一說四十一卷),流傳不廣,久已佚失。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罽賓(Ka?mīra)人瞿昙僧伽提婆()于洛陽譯改,竺道祖筆受。
此譯本為五十一卷,僅為譯改,而非重出或重譯,所以此譯本與難提本略有小異。
兩譯在唐·武周時“二本俱存”,至唐開元間則“兩譯一阙”,提婆譯本有存,難提譯本佚失。
此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