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各版大藏經所收錄的皆屬僧伽提婆譯本,現所依據的佛光版本亦屬提婆譯本。

     佛光版《增一阿含經》系以号稱精本的《海印寺版高麗大藏經》為底本,再對勘《碛砂藏》(即南宋延聖院版大藏經)、《頻伽藏》(即上海《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卍正藏》(即《大日本校訂訓點大藏經》)、大正本(即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等各版大藏經,異同并比,互補遺阙,并采用大正本對各種古版藏經的校勘部分。

     《增一阿含經》與雜、中、長三部阿含同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所公認的聖典,雖然有些内容受部派以至大乘或後世社會影響而進行過增删、補改,但在現存浩繁的佛經中比較真實反映早期佛教基本教義的隻有《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就是以較為樸素、簡潔、形象的語言介紹了釋迦牟尼早期傳教的情況和早期佛教四谛、五蘊、四念處、緣起、三十七道品等基本教義,闡述了出家僧尼的戒律及對在家信徒修行的規定,并随順世人的根機,由各方面而說一法,以各種因緣故事勸化人們去惡向善,趣于涅槃。

     《增一阿含經》與雜、中、長三部阿含都曾經曆過部派時期各部派的改編、增補,因此四部阿含亦帶上了各部派及其繼承者的思想色彩,但同樣又不同程度地記述了釋迦牟尼時代的史實,若依據現存各部派不同誦本的《增一(支)阿含》及其單品經,進行綜合地比較分析研究,就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早期佛教創立和發展的概況。

     《增一阿含經》保存着不少早期佛教曲折發展的珍貴資料。

    佛教的創立是建立在反婆羅門種姓階級制度基礎之上的,随着反婆羅門思潮的興起,古印度社會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派别,稱為九十六外道。

    這些外道與佛教雖同是反婆羅門的;但其在思想上與佛教存在着矛盾和分歧,《增一阿含經》對這些分歧和矛盾的情況是有所反映的。

    同時,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其自身内部也存在着矛盾與争論,如釋迦牟尼與提婆達多的分化和沖突,在《增一阿含經》中就有較為全面地反映。

     《增一阿含經》還有不少關于古印度社會曆史的寶貴資料。

    比如早期佛教的平等觀。

    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随着社會的發展,在刹帝利政治權力強大與吠舍經濟勢力雄厚的前提下,釋迦牟尼以宗教形式提出了新的種姓說,打破婆羅門第一的傳統社會觀念。

    并進一步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張(參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認為四姓在善惡報應、生死輪回方面是平等的。

    即使生于卑姓家或從事鄙業之人,如能做善行,死後可生到天界或轉生富貴之家;而生于富貴家的刹帝利、婆羅門,若有惡行,死後也将轉生惡趣之中,或轉生到貧賤之家。

     此外,四姓之人出家為僧,在教團内一律平等。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說:“四大河入海已,無複本名字,但名為海。

    此亦如是,有四姓。

    雲何為四?刹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于如來所,剃除須發,着三法衣,出家學道,無複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

    ”四姓之人同樣皆有出家修行之權利。

     因此,對北傳《增一阿含經》和南傳佛教《增支部》及各種語本的單品經進行綜合考察研究,不僅可以了解早期佛教思想,還有助于了解古印度社會曆史概貌,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增一阿含經》不僅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同時還反映出從早期佛教到部派佛教直至大乘佛教的發展脈絡。

    這也是《增一阿含經》與其他三部阿含相比較,最為獨特的宗教價值。

    部派時代,不同部派的《增一(支)阿含》共同根據原始的誦本作新的編集,在留傳至今的巴利語本、梵語單經、漢譯本及單經、西藏譯單經等和其他零散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衆部或大衆部末派、銅鍱部、化地部、法藏部、說一切有部等部派都曾編集過《增一阿含經》,若能以現存這些資料互相對照參考,也可以看出不同部派對佛法法義的異同及編集旨趣。

     《增一阿含經》編集之時,尤其是大衆部《增一阿含經》編集之時,正逢法相組織的發達時代,為欲增加佛教特有的法相,為欲使人憶持不忘起見,竟以逐次由加一而排列出來的方式,來編纂《增一阿含經》,這不僅使之趣向于理論化傾向,更使之增加了思辨的特點,同時,還帶有濃厚的大乘色彩。

     大乘的佛土思想就是最先由《增一阿含經》所反映。

    佛土在經論中有時也叫佛刹、佛界、佛國、淨刹、淨界、淨國、淨土等。

    随着大乘教義的開展,佛不僅在本世界有,而且在十方世界都有。

     《增一阿含經》有着不少大乘的用語和說法,如“菩薩”“菩薩發意趨大乘”“四等六度”“方等大乘義”“菩薩心”“無上正真之道”“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以及“夫阿羅漢者,終不還舍法服習白衣行”等等,這些充分體現了大乘的菩薩觀、法身觀,而且還闡述了阿羅漢不退轉義。

     《增一阿含經》不像《雜阿含經》依“相應”、《中阿含經》依“品”、《長阿含經》依“分”進行有機的編排,使同一“相應”、同一“品”、同一“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