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品

關燈
聲的屈曲造作,名為語業。

    是指身、口的造作之業。

    二為與第六意識相應而起所造作之業。

     [18]法本:法性之異名。

    法性為萬法之本,故名法本。

     [19]三清淨眼:即肉眼,能照顯露而無障礙之有見諸色;天眼,能照顯露、不顯露之有障、無障之有見諸色;慧眼,能照一切法,若色、非色等所有諸法。

     [20]他心智: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作他心通。

     譯文 随即,敲擊揵椎來召集四部, 比丘之衆有八萬四千; 都盡得羅漢果位心獲解脫, 脫離束縛而身處福田。

     迦葉因哀愍這世間, 更加憶念那世尊過去的恩澤福報; 世尊授法予阿難, 是希望佛法能廣布以長存世間。

     如何使那衆多的法寶具有次序而不緻混亂? 須将諸佛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教法結集, 以便未來四部衆生得以聞聽佛法, 聞法者便即得以脫離苦海。

     阿難以不堪勝任相推辭, 因那諸法深奧且繁多; 我豈敢分别如來的教法, 佛法是功德無量的智慧啊! 現在的迦葉尊者可以勝任, 世雄曾将法義囑咐于他; 迦葉雖然現為凡人, 可是如來在時曾分半座相請。

     迦葉答道:雖然如此, 但我年老體衰,多有忘失; 你阿難如今總持這智慧的業行, 可使佛法之根本恒久存世。

     我現在具備着三清淨眼, 還具足那能知人心念的智慧; 在所有一切衆生中, 沒有人能勝過你阿難! 原典 梵天[1]下降及帝釋[2],護世四王[3]及諸天[4], 彌勒[5]兜術[6]尋來集,菩薩[7]數億不可計。

     彌勒、梵、釋及四王,皆悉叉手[8]而啟白: 一切諸法佛[9]所印[10],阿難是我法之器[11]。

     若使不欲法存者,便為壞敗如來教; 願存本要為衆生,得濟危厄度衆難! 釋師[12]出世[13]壽極短,肉體[14]雖逝法身[15]在; 當令法本不斷絕,阿難勿辭時說法[16]! 迦葉最尊及聖衆,彌勒、梵、釋及四王, 哀請阿難時發言,使如來教不滅盡。

     阿難仁和四等具,意轉入微[17]師子吼[18], 顧眄四部瞻虛空[19],悲泣揮淚不自勝! 便奮光明和顔色,普照衆生如日初; 彌勒睹光及釋、梵,叉十[20]希聞無上法[21]。

     注釋 [1]梵天:Brahmā,指色界初禅天,位于欲界六天之上,以無欲界之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

    此天共有三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屍棄,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請佛轉法輪,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2]帝釋:Sakka,即釋提桓因(SakkoDevānamIndo),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俗稱為玉皇大帝。

     [3]四王:即四大天王,又稱四天王天,位處須彌山腰,為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東西南北各有一王。

    東為提頭賴吒(),譯為持國天王;西為毗留跛叉(),譯為廣目天王;南為毗留勒叉(),譯為增長天王;北為毗沙門(),譯為多聞天王。

     [4]天:六趣之一。

    光明之義,自然之義,清淨之義,自在之義,最勝之義,是享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的所在,總名為天趣。

     [5]彌勒:Metteyya,菩薩名,譯為慈氏,現住于兜率天内院,為一生補處菩薩,将來當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增至八萬歲時,即佛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6]兜術:華譯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謂于五欲境,知止足故,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重天,此天一晝夜,為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壽,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位于須彌山頂十二萬由旬處,有七寶宮殿,諸天分住内外二院,外院為天人享樂之處,内院為補處菩薩,最後身的住處,常由此下生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彌勒菩薩于此說法。

     [7]菩薩:全名菩提薩埵,又名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質帝薩埵。

    華譯為覺有情、大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之意,也就是上求佛果和下化衆生的大聖人。

    薩埵是勇猛之義,因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

    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道衆生、大道心衆生。

     [8]叉手:即合掌,為古印度人緻敬方式之一。

     [9]佛: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

     [10]印:此指印定之義,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實相印衡量,凡是合于此等印的,即可以判定為佛法。

     [11]法之器:即法器,指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

     [12]釋師:指本師釋尊。

     [13]出世:諸佛為教化衆生而出現于世。

    此處“諸佛”是指世尊。

     [14]肉體:即肉身,指父母所生之人身。

     [15]法身:意為法之聚集。

    指諸佛所證所覺并發之以教授、教誡之一切正法。

    為佛三身之一,佛的真身,以正法為體,故名法身。

    又作法性身、法身佛、法佛、實佛。

     [16]說法:演說佛的教義。

     [17]入微:入為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識,微為七倍于極微,極微是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極度。

     [18]師子吼:佛在大衆中演說佛法,心中毫無怖畏,猶如獅子作吼。

     [19]虛空:虛與空。

    虛與空都是無的别名。

    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20]叉十:即合十、合掌,緻敬之意。

     [21]無上法:即涅槃,因涅槃于一切法中至高無上。

     譯文 從梵天到帝釋,及護世四王和諸天, 與兜率宮的彌勒相聚一起, 那菩薩多得更是不計其數。

     彌勒、梵天、帝釋和四天王, 全都雙手合十地陳述: 一切諸法都是佛所印證, 阿難便是我佛之法器。

     若是不想讓佛法恒久存世, 那就是在破壞這如來的教法; 希望能為衆生而存續法本, 以救度衆生脫離那危難之地! 釋尊在世的壽數極為短暫, 肉身雖已逝去,法身卻是永在; 應使正法的根本永不斷絕, 阿難你不要推辭,就請即時說法! 迦葉尊者和衆聖衆, 還有彌勒、梵天、帝釋及四王, 都哀請阿難即時說法, 使那如來的教法永不滅盡。

     阿難心地仁和具足四等德心, 便心意回轉入微作獅子吼, 顧盼四部,眺望虛空, 不禁悲泣揮淚! 随即遍現光明和顔之色, 如太陽初升普照衆生; 彌勒、帝釋與梵天目睹光明普照, 雙手合十恭聞稀世的無上法義。

     原典 四部寂靜[1]專一心[2],欲得聞法意[3]不亂; 尊長迦葉及聖衆,直視睹顔目不眴。

     時阿難說經無量,誰能備具為一聚? 我今當為作三分,造立十經為一偈[4]。

     契經[5]一分律[6]二分,阿毗昙[7]經為三分; 過去三佛[8]皆三分:契經、律、法[9]為三藏[10]。

     契經今當分四段:先名增一[11]、二名中[12], 三名曰長多璎珞[13],雜經[14]在後為四分。

     永存于世不斷絕,天人得聞成道果[16]。

     尊者[15]阿難作是念:如來法身不敗壞,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17]不可憶; 我今當集一法義,一一相從不失緒。

     亦有二法還就二,三法就三如連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義廣九次第,十法從十至十一; 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恒處世久存在。

     注釋 [1]寂靜:脫離一切的煩惱叫作寂,杜絕一切的苦患叫作靜,寂靜即涅槃之道理。

     [2]一心:即專心。

     [3]意:思量事物為意。

     [4]偈:偈他的簡稱。

    華譯為頌,即一種略似于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5]契經:即修多羅,三藏之一。

    契者上契諸佛之教理,下契衆生之根機;經為佛陀教說之集錄。

     [6]律:即毗奈耶,三藏之一。

    乃佛為僧團和合淨住而親自制定的生活規範或禁戒,具有調伏衆惡的作用。

     [7]阿毗昙:即阿毗達磨,三藏之一。

    譯為對法、勝法、無比法、論,為說教之注釋。

     [8]三佛:指釋迦牟尼佛之前的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9]法:就是對法,即阿毗昙。

     [10]三藏:即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

    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經、律、論各各包藏文義,故稱三藏,為佛教聖典的總稱。

     [11]增一:此處指《增一阿含經》。

     [12]中:此處指《中阿含經》。

     [13]長多璎珞:此處指《長阿含經》。

     [14]雜經:此處指《雜阿含經》。

     [15]尊者:佛弟子的尊稱,亦為年少比丘對年長比丘的敬稱。

     [16]道果:證道得果。

    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17]難持難誦:即難以持誦。

    持誦即為受持誦讀經典或真言。

     譯文 四部衆生寂靜地專注一心, 要意念不亂地聞聽佛法; 迦葉尊者及那聖衆, 都目不轉睛地直視着阿難。

     阿難當時言道: 那佛經無量,有誰能完備地集錄一處呢? 如今我将佛經分成三類, 并且每十經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