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一偈頌。
經是一類,律是一類,論為第三類; 過去三佛都是如此分類, 這就是經、律、論三藏。
契經現在應分為四段: 最先是《增一》,其次是《中》; 第三名《長》,最後為《雜》。
阿難尊者如此地念想: 如來的法身将永不壞損, 久存于世間将永不斷絕, 并讓天、人都得以聽聞而成就道果。
或許存有一法妙義深奧, 難以持誦且不便牢記; 我如今要集錄一類法義, 逐一歸納使之不失法緒。
再将二類法義依于二, 三類之法亦連珠似地系于三, 四類五類之法也是如此, 六類七類亦順次相序, 八類九類如前歸納, 直至十法十一法; 如此,法寶便能永不被遺忘, 并恒久地長存在這世間。
原典 于大衆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1]; 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2]趣大乘[3],如來說此種種别。
人尊[4]說六度[5]無極[6]:布施[7]、持戒[8]、忍[9]、精 進[10]、禅[11]、智慧力[12]如月初,逮度無極睹諸法。
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 妻妾國财及男女,此名檀度[13]不應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14],不毀不犯無漏[15]失, 持心護戒如壞瓶[16],此名戒度不應棄。
或有人來截手足,不起嗔恚[17]忍力強, 如海含容無增減,此名忍度不應棄。
諸有造作善惡[18]行,身口意[19]三無厭足, 妨人諸行不至道,此名進度不應棄。
諸有坐禅出入息[20],心意堅固無亂念, 正使地動[21]身不傾,此名禅度不應棄。
以智慧力知塵數[22],劫[23]數兆載不可稱, 書疏數業意不亂,此名智度不應棄。
諸法甚深論空理[24],難明難了不可觀, 将來後進懷狐疑,此菩薩德不應棄。
注釋 [1]座:梵語阿薩曩。
諸佛以蓮花為座,又以獅子為座。
[2]發意:同于發心,發菩提心。
願求無上菩提之心。
[3]趣大乘:趣是趣向之義,衆生受報,皆由因趣果。
大乘,又作摩诃衍那,以救世利他為宗旨,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法門。
[4]人尊:佛的德号,意為人中之尊。
[5]六度:即六波羅蜜多,譯為六到彼岸。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渡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布施能度悭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
[6]無極:指彼岸、涅槃。
[7]布施: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意為以自己之所有施舍于人。
布施有三類,一是财施,就是用财物去救濟疾病貧苦之人;二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是無畏施,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8]持戒:六波羅蜜中之屍羅波羅蜜,即守持佛所制的戒律,防止不合佛法的事。
[9]忍:即忍辱,六波羅蜜中之羼提波羅蜜。
忍為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嗔恚的心。
忍辱,就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
[10]精進:六波羅蜜中之毗離耶波羅蜜。
精進又叫作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11]禅:即禅定,六波羅蜜中之禅那波羅蜜。
禅是梵語禅那的簡稱,華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欲界中人,欲離煩惱,以思維研修為因而得定者,名思維修;定是梵語三昧的譯語,是止心于一境而離散亂的意思。
即一心研修為禅,一念靜止為定,合稱為禅定。
[12]力:梵語麼攞,意為力用。
[13]檀度:指六度中之布施波羅蜜。
檀,又作檀那,譯為布施。
[14]金剛:即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為他物所壞,利故能損壞他物,故佛經常以之譬喻堅利。
[15]無漏:清淨無煩惱的意思。
[16]壞瓶:此瓶即天德瓶,為出心所願之瓶,于其中求索,全可獲得。
佛經引瓶為譬者甚多。
[17]嗔恚:三毒之一。
梵語訖羅馱,于苦與苦具憎恚,謂之嗔。
使身心熱惱,生起諸惡業。
[18]善惡:合于理的叫作善,乖于理的叫作惡。
[19]身口意:身,身行;口,口行;意,心行;共稱三業或三行。
[20]出入息:出息與入息,即呼出的氣息與吸入的氣息。
意為禅定時呼吸均勻平和。
[21]地動:指佛欲說法時所出現的大地震動的瑞應。
[22]塵數:數目之多譬如微塵。
[23]劫:又作劫簸,華譯為時分或大時,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大時限。
[24]空理:觀人與法為空所顯現的真理。
譯文 阿難當時便升上法座, 于大衆之中集錄這法義; 彌勒贊歎地催促着阿難, 請他将諸類法義适宜地配以法數。
更有諸般法義應适宜分置, 因世尊所說之法也各有不同; 菩薩便是發意歸趣大乘, 如來演說這法義便有種種别異。
世尊所說的到達彼岸的六種勝行, 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 這些都如初月之皎潔, 渡往彼岸便要觀看這如月六法。
衆多之人勇猛地布施, 即使獻出頭顱、眼睛、身軀和血肉也在所不惜, 乃至獻出妻妾、家國、财産及子女, 這就是布施度而不應舍棄。
持戒度以達彼岸猶如不壞之金剛, 無所毀犯亦無所漏失, 持心護戒如護壞瓶, 這就是持戒度而不應舍棄。
若有人來截斷手足, 便以極強的忍力而不起嗔恚之心, 猶如大海的包容無增無減, 這就是忍辱度而不應舍棄。
衆多之人造作着善行與惡行, 身口意三行清淨修持無所厭足, 斷除那障礙衆人修行,使人不至道果的惡業, 這就是精進度而不應舍棄。
衆多之人坐禅入定呼吸吐納, 心意堅固不亂禅念, 即使大地震動,其身也不傾斜, 這就是禅度而不應舍棄。
以智慧之力了知微塵之數, 如億兆劫數不可測度, 在可書寫數目那麼多的業行中意念不亂, 這就是智度而不應舍棄。
諸法甚為深奧論述着空的義理, 難以明了而不可盡觀, 使将來後世衆生心存狐疑, 這就是菩薩德行而不應舍棄。
原典 阿難自陳有是念:菩薩之行愚不信, 除諸羅漢信解脫,爾乃有信無猶豫。
四部之衆發道意,及諸一切衆生類; 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諸法為一分。
彌勒稱善快哉說,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1],或有諸法成道果。
阿難說曰此雲何?我見如來演此法, 亦有不從如來聞,此法豈非當有疑? 設我言見此義非,于将來衆便有虛; 今稱諸經聞如是[2],佛處所在城國土。
波羅奈[3]國初說法,摩揭國降三迦葉[4]; 釋翅[5]、拘薩[6]、迦屍[7]國,瞻波[8]、句留[9]、毗舍離[10]。
天宮[11]、龍宮[12]、阿須倫[13],乾沓和[14]等拘屍城; 正使不得說經處,當稱原本在舍衛[15]。
吾所從聞一時事,佛在舍衛及弟子, 祇桓精舍[16]修善業[17],孤獨長者[18]所施園。
注釋 [1]結使:結與使皆是煩惱的異名。
煩惱能系縛身心,不得自在,結成苦果,故稱為結;又能随逐驅使衆生,故又稱為使。
[2]聞如是:即“如是我聞”,謂如下所述是我(阿難自稱)親聞。
[3]波羅奈:,又作波羅奈斯,中印度古國名,位于印度摩揭陀國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貝那拉斯。
[4]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Uruvela-kassapa)、那提迦葉(Nadī-kassapa)、伽耶迦葉(Gayā-kassapa)三兄弟,原為摩揭陀國之事火外道,後為釋尊降伏,乃率領徒衆千人皈依佛陀。
[5]釋翅:Sakkesu,又作釋羇瘦,指諸釋迦族人居住的地方,即迦毗羅衛國。
[6]拘薩:Ko?alā,又作拘薩羅,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中印度之西北,首都舍衛城。
[7]迦屍:Kāsi,又作迦奢,迦屍族人建立的國家,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今貝那拉斯附近。
[8]瞻波:Campā,又作瞻婆,佛在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鴦伽國()的都城,位于恒河流域。
[9]句留:Kuru,又作拘流、拘樓,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拘薩羅西北。
佛陀曾至該國,于劍磨瑟昙(Kammasadhamma)說法。
[10]毗舍離:Vesālī,又作吠舍離,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跋耆國(Vajjī)的都城,位于拘薩羅的東南,為離車族人所住之地。
[11]天宮:梵語泥補羅,為天人的宮殿。
[12]龍宮:龍天的宮殿,在大海的底下,為龍王的神力所化作而成,佛陀曾受龍王相請在此說法。
[13]阿須倫:Asura,又作阿修羅,六道之一,性好鬥,常與帝釋戰,男醜女美,宮殿設于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因其享有諸天之福,卻無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譯為“非天”。
因其男衆極醜,故又譯為“無端”。
又以其國釀酒不成,故又譯成“無酒
經是一類,律是一類,論為第三類; 過去三佛都是如此分類, 這就是經、律、論三藏。
契經現在應分為四段: 最先是《增一》,其次是《中》; 第三名《長》,最後為《雜》。
阿難尊者如此地念想: 如來的法身将永不壞損, 久存于世間将永不斷絕, 并讓天、人都得以聽聞而成就道果。
或許存有一法妙義深奧, 難以持誦且不便牢記; 我如今要集錄一類法義, 逐一歸納使之不失法緒。
再将二類法義依于二, 三類之法亦連珠似地系于三, 四類五類之法也是如此, 六類七類亦順次相序, 八類九類如前歸納, 直至十法十一法; 如此,法寶便能永不被遺忘, 并恒久地長存在這世間。
原典 于大衆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1]; 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2]趣大乘[3],如來說此種種别。
人尊[4]說六度[5]無極[6]:布施[7]、持戒[8]、忍[9]、精 進[10]、禅[11]、智慧力[12]如月初,逮度無極睹諸法。
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 妻妾國财及男女,此名檀度[13]不應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14],不毀不犯無漏[15]失, 持心護戒如壞瓶[16],此名戒度不應棄。
或有人來截手足,不起嗔恚[17]忍力強, 如海含容無增減,此名忍度不應棄。
諸有造作善惡[18]行,身口意[19]三無厭足, 妨人諸行不至道,此名進度不應棄。
諸有坐禅出入息[20],心意堅固無亂念, 正使地動[21]身不傾,此名禅度不應棄。
以智慧力知塵數[22],劫[23]數兆載不可稱, 書疏數業意不亂,此名智度不應棄。
諸法甚深論空理[24],難明難了不可觀, 将來後進懷狐疑,此菩薩德不應棄。
注釋 [1]座:梵語阿薩曩。
諸佛以蓮花為座,又以獅子為座。
[2]發意:同于發心,發菩提心。
願求無上菩提之心。
[3]趣大乘:趣是趣向之義,衆生受報,皆由因趣果。
大乘,又作摩诃衍那,以救世利他為宗旨,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法門。
[4]人尊:佛的德号,意為人中之尊。
[5]六度:即六波羅蜜多,譯為六到彼岸。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渡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布施能度悭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
[6]無極:指彼岸、涅槃。
[7]布施: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意為以自己之所有施舍于人。
布施有三類,一是财施,就是用财物去救濟疾病貧苦之人;二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是無畏施,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8]持戒:六波羅蜜中之屍羅波羅蜜,即守持佛所制的戒律,防止不合佛法的事。
[9]忍:即忍辱,六波羅蜜中之羼提波羅蜜。
忍為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嗔恚的心。
忍辱,就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
[10]精進:六波羅蜜中之毗離耶波羅蜜。
精進又叫作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11]禅:即禅定,六波羅蜜中之禅那波羅蜜。
禅是梵語禅那的簡稱,華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欲界中人,欲離煩惱,以思維研修為因而得定者,名思維修;定是梵語三昧的譯語,是止心于一境而離散亂的意思。
即一心研修為禅,一念靜止為定,合稱為禅定。
[12]力:梵語麼攞,意為力用。
[13]檀度:指六度中之布施波羅蜜。
檀,又作檀那,譯為布施。
[14]金剛:即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為他物所壞,利故能損壞他物,故佛經常以之譬喻堅利。
[15]無漏:清淨無煩惱的意思。
[16]壞瓶:此瓶即天德瓶,為出心所願之瓶,于其中求索,全可獲得。
佛經引瓶為譬者甚多。
[17]嗔恚:三毒之一。
梵語訖羅馱,于苦與苦具憎恚,謂之嗔。
使身心熱惱,生起諸惡業。
[18]善惡:合于理的叫作善,乖于理的叫作惡。
[19]身口意:身,身行;口,口行;意,心行;共稱三業或三行。
[20]出入息:出息與入息,即呼出的氣息與吸入的氣息。
意為禅定時呼吸均勻平和。
[21]地動:指佛欲說法時所出現的大地震動的瑞應。
[22]塵數:數目之多譬如微塵。
[23]劫:又作劫簸,華譯為時分或大時,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大時限。
[24]空理:觀人與法為空所顯現的真理。
譯文 阿難當時便升上法座, 于大衆之中集錄這法義; 彌勒贊歎地催促着阿難, 請他将諸類法義适宜地配以法數。
更有諸般法義應适宜分置, 因世尊所說之法也各有不同; 菩薩便是發意歸趣大乘, 如來演說這法義便有種種别異。
世尊所說的到達彼岸的六種勝行, 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 這些都如初月之皎潔, 渡往彼岸便要觀看這如月六法。
衆多之人勇猛地布施, 即使獻出頭顱、眼睛、身軀和血肉也在所不惜, 乃至獻出妻妾、家國、财産及子女, 這就是布施度而不應舍棄。
持戒度以達彼岸猶如不壞之金剛, 無所毀犯亦無所漏失, 持心護戒如護壞瓶, 這就是持戒度而不應舍棄。
若有人來截斷手足, 便以極強的忍力而不起嗔恚之心, 猶如大海的包容無增無減, 這就是忍辱度而不應舍棄。
衆多之人造作着善行與惡行, 身口意三行清淨修持無所厭足, 斷除那障礙衆人修行,使人不至道果的惡業, 這就是精進度而不應舍棄。
衆多之人坐禅入定呼吸吐納, 心意堅固不亂禅念, 即使大地震動,其身也不傾斜, 這就是禅度而不應舍棄。
以智慧之力了知微塵之數, 如億兆劫數不可測度, 在可書寫數目那麼多的業行中意念不亂, 這就是智度而不應舍棄。
諸法甚為深奧論述着空的義理, 難以明了而不可盡觀, 使将來後世衆生心存狐疑, 這就是菩薩德行而不應舍棄。
原典 阿難自陳有是念:菩薩之行愚不信, 除諸羅漢信解脫,爾乃有信無猶豫。
四部之衆發道意,及諸一切衆生類; 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諸法為一分。
彌勒稱善快哉說,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1],或有諸法成道果。
阿難說曰此雲何?我見如來演此法, 亦有不從如來聞,此法豈非當有疑? 設我言見此義非,于将來衆便有虛; 今稱諸經聞如是[2],佛處所在城國土。
波羅奈[3]國初說法,摩揭國降三迦葉[4]; 釋翅[5]、拘薩[6]、迦屍[7]國,瞻波[8]、句留[9]、毗舍離[10]。
天宮[11]、龍宮[12]、阿須倫[13],乾沓和[14]等拘屍城; 正使不得說經處,當稱原本在舍衛[15]。
吾所從聞一時事,佛在舍衛及弟子, 祇桓精舍[16]修善業[17],孤獨長者[18]所施園。
注釋 [1]結使:結與使皆是煩惱的異名。
煩惱能系縛身心,不得自在,結成苦果,故稱為結;又能随逐驅使衆生,故又稱為使。
[2]聞如是:即“如是我聞”,謂如下所述是我(阿難自稱)親聞。
[3]波羅奈:,又作波羅奈斯,中印度古國名,位于印度摩揭陀國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貝那拉斯。
[4]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Uruvela-kassapa)、那提迦葉(Nadī-kassapa)、伽耶迦葉(Gayā-kassapa)三兄弟,原為摩揭陀國之事火外道,後為釋尊降伏,乃率領徒衆千人皈依佛陀。
[5]釋翅:Sakkesu,又作釋羇瘦,指諸釋迦族人居住的地方,即迦毗羅衛國。
[6]拘薩:Ko?alā,又作拘薩羅,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中印度之西北,首都舍衛城。
[7]迦屍:Kāsi,又作迦奢,迦屍族人建立的國家,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今貝那拉斯附近。
[8]瞻波:Campā,又作瞻婆,佛在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鴦伽國()的都城,位于恒河流域。
[9]句留:Kuru,又作拘流、拘樓,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拘薩羅西北。
佛陀曾至該國,于劍磨瑟昙(Kammasadhamma)說法。
[10]毗舍離:Vesālī,又作吠舍離,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跋耆國(Vajjī)的都城,位于拘薩羅的東南,為離車族人所住之地。
[11]天宮:梵語泥補羅,為天人的宮殿。
[12]龍宮:龍天的宮殿,在大海的底下,為龍王的神力所化作而成,佛陀曾受龍王相請在此說法。
[13]阿須倫:Asura,又作阿修羅,六道之一,性好鬥,常與帝釋戰,男醜女美,宮殿設于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因其享有諸天之福,卻無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譯為“非天”。
因其男衆極醜,故又譯為“無端”。
又以其國釀酒不成,故又譯成“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