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三十七道品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三昧[2]行盡神足[3];心三昧行盡神足;精進三昧行盡神足;誡三昧行盡神足。
“彼雲何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所謂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隐形極細,是謂第一神足。
“彼雲何心三昧行盡神足?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4],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是謂名為心三昧行盡神足。
“彼雲何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所謂此三昧無有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是謂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彼雲何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諸有三昧,知衆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
有欲心[5]、無欲心,有嗔恚心、無嗔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6]、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7]、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8],有定心[9]、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了知,是謂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
“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衆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此四神足。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四神足:這裡擇選《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之《苦樂品》的二五八經,叙說欲知一切衆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自在、心、精進、誡等四種三昧行盡神足。
[2]自在三昧:自在,指人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三昧,又作三摩提,或三摩地,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于一處而不散亂的意思。
[3]神足:即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
[4]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5]欲心:即貪欲之心。
[6]亂心:即心念散亂,不住于一處。
[7]大心: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8]無量心:普緣無量衆生之心,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有四種,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與一切衆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着,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
此四無量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9]定心:修禅行而遠離亂意。
譯文 四神足 二五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有四神足。
哪四神足呢?就是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心三昧行盡神足;精進三昧行盡神足;誡三昧行盡神足。
“那什麼是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呢?就是所謂的諸有三昧,自在無礙,意念随其所欲,内心任其所樂,使身體輕盈便捷,并能隐沒形體極為細小,這就是第一神足。
“那什麼是心三昧行盡神足呢?就是所謂的心所知曉之法,遍滿十方世間,石壁都能穿越過,沒有絲毫障礙,這就叫作心三昧行盡神足。
“那什麼叫作精進三昧行盡神足呢?就是這三昧沒有松懈倦怠,也無所怖畏,具足勇猛意念,這就叫作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那什麼叫作誡三昧行盡神足呢?諸有三昧,知曉衆生心中的所念所想,出生之時、滅盡之時,全都知曉。
有欲心還是無欲心,有嗔恚心還是無嗔恚心,有愚癡心還是無愚癡心,有疾心還是無疾心,有亂心還是無亂心,有少心還是無少心,有大心還是無大心,有量心還是無量心,有定心還是無定心,有解脫心還是無解脫心,一切都明了知曉,這就叫作誡三昧行盡神足。
“如是,比丘!有這四神足,要想知曉一切衆生心中的所念所想,就應當修行這四神足。
如是,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五根[1] 二七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善聚?所謂五根是也。
雲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比丘!有此五根。
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須陀洹[2],得不退轉[3]法,必成至道;轉進其行成斯陀含[4],而來此世盡其苦際[5];轉進其道成阿那含[6],不複來此世,即複取般涅槃[7];轉[8]進其行,有漏[9]盡,成無漏[10]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11]: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胎,如實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
所以然者,此最大聚,衆聚中妙[12]。
若不行此法者,則不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13]、辟支佛,及如來、至真[14]、等正覺[15]也。
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16]、三乘之道。
言善聚者,此五根為上。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五根:本經選自《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之《善聚品》的二七六經,叙說五根為善聚,能令人證果,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五根,即(一)信根,對佛陀有不壞的信仰;(二)精進根,又作勤根,勤修善法,不行惡法;(三)念根,于正法念念不忘;(四)定根,心入寂靜之境;(五)慧根,知四聖谛的智慧。
[2]須陀洹:譯為預流,或入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3]不退轉:又作不退,梵語為阿毗跋緻。
意為修行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再退失轉變。
[4]斯陀含:譯為一來,是聲聞乘四果中的二果。
意為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世界來一次。
[5]苦際:意為苦的最終,受生死之苦的最後之身。
[6]阿那含:譯為不還、無還,或是不來,為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三果,是斷盡欲界煩惱的聖人的通稱。
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作不還。
[7]般涅槃:即涅槃。
[8]轉:依物之因緣而生起叫作轉,因生起其物又叫轉變。
[9]有漏: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10]無漏:清淨無煩惱之意。
[11]遊戲:又作遊戲神通,佛菩薩遊于神通,化人以自娛樂,叫作遊戲。
戲,自在之義,無礙之義。
[12]妙:梵語曼乳,不可思議之義,絕待之義,無比之義。
[13]阿羅漢:譯為無生,聲聞乘四果中的第四果。
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14]至真:如來離一切虛僞,故叫作至真。
[15]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如來十尊号之第三。
覺,即知,覺知遍于一切法;覺知契于理,所以是正,遍正覺知一切法;三世諸佛的覺知平等,所以是等。
[16]四果: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譯文 五根 二七六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我現在要演說善聚,你們要好好思考。
” 諸比丘答道:“是的,世尊!”諸比丘就随從佛接受教誨。
世尊對諸比丘說:“那什麼叫作善聚呢?就是所謂的五根。
是哪五根呢?就是所謂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就是說,比丘!具有這五根。
若是有比丘修行五根,就會成就須陀洹,獲得不退轉之法,必定成就至上之道;轉而精進其行就會成就斯陀含,從而生來這世間滅盡其苦際;轉而精進其道就會成就阿那含,不再生來這世間,随即便獲取涅槃;轉而精進其行,有漏盡滅,成就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得證道果而自行遊戲神通:生死煩惱已經滅盡,清淨梵行已經确立,造作已經斷盡三界見思二惑,再也不會受胎,所知合于真如實相。
“所說的善聚,就是五根。
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是最大之聚,是衆聚之中最為善妙的。
若是不行此法,就不會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
若是獲得這五根,就會有四果、三乘之道。
所說的善聚,這五根是最好的。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這五根。
如是,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七覺意[1] 三五〇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彼雲何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所謂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隐形極細,是謂第一神足。
“彼雲何心三昧行盡神足?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4],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是謂名為心三昧行盡神足。
“彼雲何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所謂此三昧無有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是謂名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彼雲何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諸有三昧,知衆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
有欲心[5]、無欲心,有嗔恚心、無嗔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6]、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7]、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8],有定心[9]、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了知,是謂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
“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衆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此四神足。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四神足:這裡擇選《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之《苦樂品》的二五八經,叙說欲知一切衆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自在、心、精進、誡等四種三昧行盡神足。
[2]自在三昧:自在,指人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三昧,又作三摩提,或三摩地,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于一處而不散亂的意思。
[3]神足:即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
[4]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5]欲心:即貪欲之心。
[6]亂心:即心念散亂,不住于一處。
[7]大心: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8]無量心:普緣無量衆生之心,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有四種,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與一切衆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着,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
此四無量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9]定心:修禅行而遠離亂意。
譯文 四神足 二五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有四神足。
哪四神足呢?就是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心三昧行盡神足;精進三昧行盡神足;誡三昧行盡神足。
“那什麼是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呢?就是所謂的諸有三昧,自在無礙,意念随其所欲,内心任其所樂,使身體輕盈便捷,并能隐沒形體極為細小,這就是第一神足。
“那什麼是心三昧行盡神足呢?就是所謂的心所知曉之法,遍滿十方世間,石壁都能穿越過,沒有絲毫障礙,這就叫作心三昧行盡神足。
“那什麼叫作精進三昧行盡神足呢?就是這三昧沒有松懈倦怠,也無所怖畏,具足勇猛意念,這就叫作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那什麼叫作誡三昧行盡神足呢?諸有三昧,知曉衆生心中的所念所想,出生之時、滅盡之時,全都知曉。
有欲心還是無欲心,有嗔恚心還是無嗔恚心,有愚癡心還是無愚癡心,有疾心還是無疾心,有亂心還是無亂心,有少心還是無少心,有大心還是無大心,有量心還是無量心,有定心還是無定心,有解脫心還是無解脫心,一切都明了知曉,這就叫作誡三昧行盡神足。
“如是,比丘!有這四神足,要想知曉一切衆生心中的所念所想,就應當修行這四神足。
如是,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五根[1] 二七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善聚?所謂五根是也。
雲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比丘!有此五根。
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須陀洹[2],得不退轉[3]法,必成至道;轉進其行成斯陀含[4],而來此世盡其苦際[5];轉進其道成阿那含[6],不複來此世,即複取般涅槃[7];轉[8]進其行,有漏[9]盡,成無漏[10]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11]: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胎,如實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
所以然者,此最大聚,衆聚中妙[12]。
若不行此法者,則不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13]、辟支佛,及如來、至真[14]、等正覺[15]也。
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16]、三乘之道。
言善聚者,此五根為上。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五根:本經選自《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之《善聚品》的二七六經,叙說五根為善聚,能令人證果,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五根,即(一)信根,對佛陀有不壞的信仰;(二)精進根,又作勤根,勤修善法,不行惡法;(三)念根,于正法念念不忘;(四)定根,心入寂靜之境;(五)慧根,知四聖谛的智慧。
[2]須陀洹:譯為預流,或入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3]不退轉:又作不退,梵語為阿毗跋緻。
意為修行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再退失轉變。
[4]斯陀含:譯為一來,是聲聞乘四果中的二果。
意為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世界來一次。
[5]苦際:意為苦的最終,受生死之苦的最後之身。
[6]阿那含:譯為不還、無還,或是不來,為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三果,是斷盡欲界煩惱的聖人的通稱。
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于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作不還。
[7]般涅槃:即涅槃。
[8]轉:依物之因緣而生起叫作轉,因生起其物又叫轉變。
[9]有漏: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10]無漏:清淨無煩惱之意。
[11]遊戲:又作遊戲神通,佛菩薩遊于神通,化人以自娛樂,叫作遊戲。
戲,自在之義,無礙之義。
[12]妙:梵語曼乳,不可思議之義,絕待之義,無比之義。
[13]阿羅漢:譯為無生,聲聞乘四果中的第四果。
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14]至真:如來離一切虛僞,故叫作至真。
[15]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如來十尊号之第三。
覺,即知,覺知遍于一切法;覺知契于理,所以是正,遍正覺知一切法;三世諸佛的覺知平等,所以是等。
[16]四果: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譯文 五根 二七六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誡諸比丘說:“我現在要演說善聚,你們要好好思考。
” 諸比丘答道:“是的,世尊!”諸比丘就随從佛接受教誨。
世尊對諸比丘說:“那什麼叫作善聚呢?就是所謂的五根。
是哪五根呢?就是所謂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就是說,比丘!具有這五根。
若是有比丘修行五根,就會成就須陀洹,獲得不退轉之法,必定成就至上之道;轉而精進其行就會成就斯陀含,從而生來這世間滅盡其苦際;轉而精進其道就會成就阿那含,不再生來這世間,随即便獲取涅槃;轉而精進其行,有漏盡滅,成就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得證道果而自行遊戲神通:生死煩惱已經滅盡,清淨梵行已經确立,造作已經斷盡三界見思二惑,再也不會受胎,所知合于真如實相。
“所說的善聚,就是五根。
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是最大之聚,是衆聚之中最為善妙的。
若是不行此法,就不會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
若是獲得這五根,就會有四果、三乘之道。
所說的善聚,這五根是最好的。
因此,諸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這五根。
如是,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七覺意[1] 三五〇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