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乘菩薩

關燈
注一心地廣泛布施。

    然而這些衆生因有食物而得以救度,沒有食物便會喪命。

    長者!你将獲得大果報,得到大名稱,有大果報,聲名傳播十方世界,獲得甘露法味。

    所以這樣,菩薩安處于以恒久的平等心進行布施,專注一心,念想着衆生都因有食物而得以存活,有食物便得以救度,沒有食物便會喪命。

    這就是說,長者!安處于菩薩心而廣泛布施。

    ” 當時,世尊就說出一首偈: 盡當普遍地進行布施, 始終沒有悋悔之心; 必定會遇逢良善之友, 獲得救度而達到彼岸。

     “因此,長者!應當以平等心而廣泛布施。

    正是如此,長者!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長者聞聽佛所說的話後,就歡喜地奉承持行! 一六七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若是有人懈怠懶惰,做下不善之事,對善法将有所毀損。

    若是能不懈怠懶惰,而是勇猛精進,這是最好的,對于諸善法就會有所增益。

    所以這樣,是因為彌勒菩薩經曆三十個大劫後應當成為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勇猛之心,使彌勒落在後邊。

    過去恒河沙數的如來、應供、正遍知,都是由于勇猛精進而得以成就的。

    用這種方便法門,可以知曉懈怠懶惰是苦,做下種種惡行,對于善法會有所毀損。

    若是能以強勁的精進勇猛之心,諸善功德就會有所增益。

    因此,諸比丘!應當思念精進,不要有所懈怠。

    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一六八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阿蘭若比丘應當修行二法。

    是哪二法呢?就是所謂的止與觀。

    若是阿蘭若比丘能夠獲得止法,那就成就戒律,不會喪失威儀,不會違犯禁止,能積聚各種善法功德。

    若是阿蘭若比丘又能獲得觀法,就可以觀照這苦,并能如實覺知苦的實相。

    觀照苦集,觀照苦盡,觀照苦出要,并如實地覺知其實相。

    他這樣觀照後,想要讓漏心獲得解脫,想要讓有漏心、無明漏心都獲得解脫,就獲得了解脫之智:生死煩惱已經滅盡,清淨梵行已經具足,造作已經斷盡見思二惑,再也不會有生死之煩惱,如實地覺知這一切實相。

     “過去諸多如來、應供、正遍知都是由這二法而得以成就佛道。

    所以這樣,就猶如菩薩坐在樹王之下時,首先要思考這止與觀二法。

    若是菩薩摩诃薩獲得止法後,就能降伏魔怨;若是菩薩又獲得觀法後,很快便成就三達智,成就無上至真、等正覺。

    因此,諸比丘!阿蘭若比丘應當尋求方便之法,修行這二法。

    正是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一七一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有二法對于凡夫俗人,可以獲得大功德,成就大果報,得到甘露法味,達到無為的涅槃境界。

    是哪二法呢?就是供養父母,這就是所說的供養父母二人可獲得大功德,成就大果報。

    若是再供養一生補處菩薩,也可以獲得大功德,得到大果報。

    比丘!這就是說,施行這二法可以獲得大功德,受大果報,得到甘露法味,達到無為的涅槃境地。

    因此,諸比丘!應當常常想念着孝順供養父母。

    正是如此,諸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二三九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彌勒菩薩來到如來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佛後,在一邊坐定。

    當時,彌勒菩薩對世尊說:“菩薩摩诃薩成就幾法,才修行布施波羅蜜,具足圓滿六波羅蜜,迅疾成就無上正真之道呢?” 佛告訴彌勒說:“若是菩薩摩诃薩修行四法本,具足圓滿六波羅蜜,就會迅疾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

    是哪四法本呢?在這裡,菩薩布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全都平均布施而不揀擇人,恒常地這樣想:一切衆生都因有食物而得以存活,沒有食物就會喪命。

    這就說菩薩成就這初法,具足圓滿六度。

     “其次,菩薩若是布施的時候,頭顱、眼睛、骨髓、大腦,國家、财富、妻子、兒女,全都歡喜愉快地布施,心中不生執着念想。

    猶如将要死亡之人在臨近命終之時又命還存活,歡喜雀躍,不能自已。

    當時,菩薩發心喜悅,也是如此,誓願布施,心中不生執着念想。

     “再次,彌勒!菩薩布施的時候,遍及一切,不隻為自己成就無上正真之道。

    這就是所說的菩薩成就的第三法,具足圓滿六度。

     “再次,彌勒!菩薩摩诃薩布施的時候,産生出這種思考:諸有衆生之中,菩薩為最上首,具足圓滿六度,了悟諸法本。

    是什麼緣故呢?飲食飽足之後,諸根就能寂靜,能思考禁戒,不興起嗔恚,修行仁慈心,勇猛精進,增益善法,除去不善之法,恒常猶如一心,意念不散亂,具足辯才,法門終究不能逾越次第,使這諸多布施具足六度,成就布施波羅蜜。

     “若是菩薩摩诃薩持行這四法,迅疾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

    因此,彌勒!若是菩薩摩诃薩要布施的時候,應當發出這種誓願,具足諸行。

    正是如此,彌勒!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彌勒聞聽佛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三〇九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如來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一定應做五件事。

    是哪五件事呢?一是要廣轉法輪,二是要度脫父母,三是使沒有信念之人立于信念之上,四者要讓未發菩薩意的人生發菩薩心,五是要給未來佛授予記别。

    若是如來出現于世間的時候,應當做這五件事。

    因此,諸比丘!應當生發慈心歸于如來。

    正是如此,比丘!應當如是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三七四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天地出現大震動是有八種因緣。

    是哪八種因緣呢?比丘應當知道:在這閻浮地,南北有二萬一千由旬,東西有七千由旬,地厚有六萬八千由旬,水厚有八萬四千由旬,火厚有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邊有金剛輪,過去諸佛世尊的舍利都在那裡。

    比丘應當知道:或許有這麼一個時候,大風動起,火也動起;火已動起,水也就動起;水已動起,地也就動起,這就是所說的第一種因緣使大地震動。

     “其次,菩薩從兜術天降神識下來,到母胎中,這時地也出現大震動,這就是所說的第二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再次,菩薩神識出母胎時,天地出現大震動,這就是所說的第三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再次,菩薩出家學道,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這時天地出現大震動,這就是所說的第四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再次,若是如來進入無餘依涅槃境界而取得滅度,這時天地出現大震動,這就是所說的第五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再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無礙,随意順欲而行,有着無數的變化,或是分身成數百、數千,再又還成為一身,在虛空中飛行,可以穿過石壁,出現湮沒自在無礙,觀地而沒有地的念想,所有一切了然而空無,這時大地出現大震動,這就是第六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再次,諸天具有大神足,神力福德無量,從他們壽命終結到生還至另一世間,是由于宿世的福行,而具足諸德性,舍棄原本的天形,得以成為帝釋或是梵天王,這時大地出現大震動,這就是所說的第七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再次,若是衆生命數已終福壽已盡,這時諸國王不安于本身已有的邦土,而各自間相互攻伐争奪,或是因饑馑而死,或是因刀刃而死,這時天地出現大震動,這就是所說的第八種因緣使地出現大震動。

    正是如此,比丘!有八種因緣使天地出現大震動。

    ”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九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1]迦蘭陀竹園[2]所,與大比丘[3]衆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為困悴,卧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無比丘往瞻視者,晝夜稱佛名号[4]:“雲何世尊獨不見愍?” 是時,如來以天耳聞彼比丘稱怨,喚呼投歸如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與汝等,悉案行諸房,觀諸住處。

    ”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與比丘僧前後圍繞,諸房間案行。

    爾時,病比丘遙見世尊來,即欲從座起而不能自轉搖。

    是時,如來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動轉。

    吾自有坐具[5],足得坐耳!” 是時,毗沙門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從野馬[6]世界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是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即來至佛所。

    梵天王亦複知如來心中所念,從梵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四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是時,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損不至增乎?” 比丘對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損,極為少賴。

    ”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為所在?何人來相瞻視?”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無人相瞻視也。

    ”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時,頗往問訊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問訊諸病人。

    ” 佛告比丘:“汝今無有善利于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視病故也。

    汝今,比丘!勿懷恐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

    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疾人。

    ”是時,世尊自除不淨,更與敷坐具。

     是時,毗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當瞻此病比丘,如來勿複執勞。

    ” 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

    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況今日已成佛道,當舍此比丘乎?終無此處!又釋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毗沙門天王護世之主亦不相瞻視。

    ” 是時,釋提桓因及毗沙門天王皆默然不對。

     爾時,如來手執掃彗除去污泥,更施設坐具,複與浣衣裳,三法[7]視之,扶病比丘令坐,淨水沐浴,有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

    是時,世尊沐浴比丘已,還坐床上,手自授食。

     爾時,世尊見比丘食訖,除去缽器[8],告彼比丘曰:“汝今當舍三世之病。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生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