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三十七道品

關燈
當于爾時,尊者均頭[2]身抱重患,卧在床褥,不能自起居。

    是時,均頭便念: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醫藥不接。

    又聞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終不舍。

    ”然今獨見遺棄,将何苦哉! 爾時,世尊以天耳[3]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問其所疾。

    ”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将衆多比丘漸漸至均頭比丘房。

    是時,均頭遙見如來來,即自投地。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抱患極為笃重,不須下床,吾自有座。

    ”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所患為增為損,不增損乎?有能堪任受吾教也?” 是時,均頭比丘白佛言:“弟子今日所患極笃,但有增無損也,所服藥草,靡不周遍。

    ” 世尊問曰:“瞻視病者竟為是誰?” 均頭白言:“諸梵行來見瞻視。

    ”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堪與吾說七覺意[4]乎?” 均頭是時,三自稱說七覺意名:“我今堪任于如來前說七覺意法。

    ” 世尊告曰:“若能堪任向如來說,今便說之。

    ” 是時,均頭白佛言:“七覺意者。

    何等為七?所謂念覺意如來之所說,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

    是謂,世尊!有此七覺意者,正謂此耳!” 爾時,尊者均頭說此語已,所有疾患,皆悉除愈,無有衆惱。

    是時,均頭白世尊言:“藥中之盛,所謂此七覺意之法是也。

    欲言藥中之盛者,不過此七覺意,今思維此七覺意,所有衆病皆悉除愈。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受持[5]此七覺意法,善念諷誦[6],勿有狐疑于佛、法、衆者,彼衆生類所有疾患皆悉除愈。

    所以然者,此七覺意甚難曉了;一切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諸法,亦如良藥療治一切衆病,猶如甘露[7]食無厭足。

    若不得此七覺意者,衆生之類流轉生死。

    諸比丘!當求方便,修七覺意。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一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時,便有七寶出現世間。

    所謂輪寶[8]、象寶[9]、馬寶[10]、珠寶[11]、玉女寶[12]、居士寶[13]、典兵寶[14],是為七寶。

    是謂轉輪聖王出現世時,便有此七寶流布世間。

     “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七覺意寶出現世間。

    雲何為七?所謂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出現于世。

    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此七覺意寶出現世間。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七覺意。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彼比丘白佛言:“若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受命千歲。

    所以然者,轉輪聖王自不殺生[15],複教他人使不殺生;自不竊盜[16],複教他人使不偷盜;自不淫泆[17],複教他人使不行淫;自不妄語[18],複教他人使不妄語;自行十善[19]之法,複教他人使行十善。

    比丘當知:轉輪聖王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

    ” 爾時,彼比丘便作是念:轉輪聖王甚可貪慕。

    欲言是人,複非是人;然其實非天,又施行天事,受諸妙樂[20],不堕三惡趣。

    若我今日持戒勇猛,所有之福,使将來之世得作轉輪聖王者,不亦快哉!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告彼比丘曰:“今在如來前勿作是念。

    所以然者,轉輪聖王雖成就七寶,有四神足,無能及者,猶不免三惡之趣:地獄、畜生、餓鬼之道。

    所以然者,轉輪聖王不得四禅[21]、四神足,不得四谛,由此因緣,複堕三惡趣。

    人身甚為難得,遭值八難[22],求出甚難;生正國中,亦複不易;求善良友,亦複不易;欲與善知識[23]相遇,亦複不易;欲從如來法中學道者,亦複難遇;如來出現,甚不可遭;所演法教,亦複如是,解脫、四谛及四非常[24],實不可得聞。

    轉輪聖王于此四法,亦不得究竟[25]。

    若,比丘!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七寶出現世間。

    如來七覺意寶,至無邊[26]究竟,天、人所譽,比丘今日善修梵行,于此現身得盡苦際,用此轉輪聖王七寶乎?”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如是之教,在閑靜之處,思維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正業: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彼比丘便成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此處選自《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三之《聲聞品》的三五〇、三五一經及《苦樂品》的三五二經的一部分。

    叙說當求方便,修七覺意。

     [2]均頭:又作均提,即摩诃均頭(Mahācunda),譯為大瘦短,舍利弗之侍者,七歲出家從舍利弗聞法即得證阿羅漢果。

    得道之後,思念師恩,終身做沙彌,供給所需。

     [3]天耳:為色界諸天人所具有的耳根,能聞六道衆生的語言及遠近粗細的一切音聲。

    是由色界所屬的四大而成。

     [4]七覺意:又作七覺支、七菩提分,即順趣菩提的七種法,三十七菩提分之一科。

    (一)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智慧。

    (二)擇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舍棄虛僞法。

    (三)精進覺支,精進于正念而不懈怠。

    (四)喜覺支,得正法而喜悅。

    (五)猗覺支,又作輕安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

    (六)定覺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亂。

    (七)護覺支,又作舍覺支,心無偏頗,不執着而保持平衡。

     [5]受持:領受憶持。

     [6]諷誦:揚誦經文或偈頌謂之諷誦。

     [7]甘露:梵語阿密哩多,譯為甘露,異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為天人所食。

    又作不死液,原意不死,可引申為達到不死之位,佛法中,以涅槃、甘露能永斷生死,是真不死藥。

     [8]輪寶:轉輪聖王的寶器。

    此種寶器當輪王遊行時,必先自前進,以制伏四方,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的分别。

     [9]象寶:轉輪聖王七寶之一,為乘駕而感得象之最勝。

     [10]馬寶:轉輪聖王七寶之一。

    此馬身毛極青,尾毛朱光,行不移動,飛行虛空,體性良善,沒有暴疾。

     [11]珠寶:梵語摩尼、末尼,譯言珠寶、離垢、如意。

    轉輪聖王七寶之一,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出自龍王或摩竭魚之腦中。

     [12]玉女寶:轉輪聖王七寶之一。

    此玉女寶顔貌端正,面如桃花色,不長不短,不白不黑,體性柔和,口氣作優缽花香,身作栴檀香,恒侍輪王左右。

     [13]居士寶:轉輪聖王七寶之一。

    居士,又作家主、長者、居士族、商主。

    居士有二,一為居财之士,二為居家之士。

    此居士寶不長不短,身體紅色,高才智達,無事不開,又得天眼通。

     [14]典兵寶:轉輪聖王七寶之一。

    此寶聰明蓋世,預知人情,身體好色,随王所念,雲集兵衆,在王左右。

     [15]不殺生:在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禁止殺害一切有情生命。

     [16]不竊盜:即不偷盜、不與取。

    他人不與而自取即為偷盜。

     [17]不淫泆:即離一切之淫事,在在家五戒中為不邪淫,僅禁邪淫。

     [18]不妄語: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皆有制定,禁止一切虛妄不實之言。

     [19]十善:十種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

     [20]妙樂:殊妙的歡樂。

     [21]四禅:又作四靜慮。

    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于初禅。

    滅有覺、觀,内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禅。

    離喜修舍、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舍、樂,入第三禅。

    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禅。

     [22]八難:又作八非時。

    謂不易見佛聞法的八種難處,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長壽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深重,難以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雖大,但樂無苦,故不想知佛法;長壽天指色界、無色界的諸天,極長壽命,寂靜安穩,自以為至涅槃,故難于學佛;患盲聾喑啞者,自然不能見佛聞法;世智辯聰者,憑仗世俗聰明,不僅不能虛心修行,甚至毀謗佛法;生于佛前佛後者,亦無法見佛聞法。

     [23]善知識:即信解佛法而又學問淵博的人。

     [24]四非常:即四無常,指無常、苦、空、無我。

     [25]究竟:意為事理之極緻。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