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品
關燈
小
中
大
彌勒旋即起身手執鮮花,
歡喜地将花散灑在阿難身上;
這經典是如來所說的真實法義,
使阿難得以迅速成就道果。
原典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将諸梵迦夷天[1],皆來會集;化自在天[2]将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3]将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将諸天之衆,皆來會聚;豔天[4]将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5]将諸三十三天[6]衆,悉來集會;提頭賴吒[7]天王将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毗留勒叉[8]天王将諸厭鬼,悉來會聚;毗留跛叉[9]天王将諸龍[10]衆,悉來會聚;毗沙門[11]天王将閱叉[12]、羅刹[13]衆,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14]告賢劫[15]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16]、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倫、伽留羅[17]、摩睺勒[18]、甄陀羅[19]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注釋 [1]梵迦夷天:Brahmakayikādeva,譯為淨身天,即色界初禅天的通稱。
[2]化自在天:Nimmanarati,又作化樂天,為六欲天之第五天,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日一夜,身長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兒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間十二歲的幼童。
梵名尼摩羅、須涅蜜陀,能變化五欲以自娛。
[3]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īdeva,又作他化天,梵名為娑舍跋提,即欲界六天之第六天。
此天為快樂不要自己樂變現,下天化作,而是假借他人樂事,自在遊戲。
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都是為害正法的魔王,即四魔中的天魔。
[4]豔天:Yama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譯為善時、時分,為欲界六天之第三重天。
[5]釋提桓因:SakkoDevānam,又作釋迦提婆因提等。
即帝釋,譯為能天主。
位于須彌山頂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
[6]三十三天:梵語忉利天,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
[7]提頭賴吒:,又作提多羅吒,即持國天,四大天王之一,能護持國土、安撫衆生,為東方天主,守護東方的善神,故亦稱東方天。
位于須彌山半腰第四層之東面。
[8]毗留勒叉:,又作毗樓勒,即增長天,四天王之一,能令他善根增長,為守護南方的善神,位居于須彌山半腰的南面。
[9]毗留跛叉:Virūpakkha,又毗樓博叉,即廣目天,四天王之一,常以淨天眼觀察擁護閻浮提,為守護西方的善神,居住于須彌山半腰的西南。
[10]龍:Nāga,梵語那伽,八部衆之一,長身無足,有神力,變化雲雨。
[11]毗沙門:,即多聞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聞四方,為守護北方的善神,居住于須彌山半腰的北面。
[12]閱叉:又作夜叉Yakkha,譯為捷疾、勇健,八部衆之一,為守護正法,或以其威勢惱害他人的鬼類。
[13]羅刹:惡鬼的總名,男鬼名羅刹娑(Rakkhasa),其貌極醜;女鬼名羅刹私(Rakkhasī),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飛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14]大士:菩薩的通稱。
士是事之意,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大事業的人。
[15]賢劫:又作善劫,現在劫名。
以此劫中,賢人輩出,故名賢劫。
[16]族姓子:又作族姓男,譯為善男子,指信仰三寶的男子。
[17]伽留羅:,又作迦樓羅,譯為食吐悲苦聲,即金翅鳥,多取龍為食,常貯活龍于嗉内,而吐食之,龍痛楚出悲苦聲,為八部衆之一。
[18]摩睺勒:Mahoraga,又作摩休勒、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大胸腹行,樂神之屬,人身蛇首,八部衆之一。
[19]甄陀羅:Kinnara,又作緊那羅,譯為疑人、疑神、人非人,又稱樂神或音樂天,形貌似人而頭有一角,為八部之一。
譯文 這時,阿難尊者及梵天帶領着諸梵迦夷天,一起前來集會;化自在天帶領着諸随從,一起前來集會;他化自在天帶領着諸随從,一起前來集會;兜術天王帶領着諸天衆,都趕來會聚;夜摩天帶領着諸部從,全都前來會聚;釋提桓因帶領着三十三天衆,全都趕來集會;提頭賴吒天王帶領着乾闼婆等,全都前來會聚;毗留勒叉天王帶領着諸厭鬼,全都前來會聚;毗留跛叉天王帶領着諸龍衆,全都前來集會;毗沙門天王帶領着夜叉、羅刹之衆,全都前來會聚。
這時,彌勒菩薩對這賢劫中的諸菩薩說道:“你們規勸鼓勵諸善男子、善女人,要諷誦受持這《增一阿含經》法,讓其廣泛傳演流布,使天、人共同奉行!” 彌勒說這話時,諸天、人、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緊那羅等,各自表白道:“我們将盡力共同擁護這些善男子、善女人,讓他們得以諷誦受持《增一阿含經》法,使之廣泛地傳演流布,最終不使之中途斷絕!” 原典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于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1]此尊經者,便為堕落為凡夫[2]行。
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3]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雲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4]!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
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
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 迦葉問曰:“雲何,阿難!《增一阿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餘四阿含[5]亦複出生乎?” 阿難報言:“且置,迦葉!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6]諸佛之教,及辟支佛[7]、聲聞[8]之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颠倒[9];是諸佛教,去愚惑[10]想。
雲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颠倒;以無颠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11]便得成就。
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注釋 [1]輕慢:輕人之慢。
[2]凡夫:梵語波羅,相對聖者而言,指深着五欲,淺識而住不正道,于生死迷惑中流轉之人。
[3]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
[4]如是: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
通常置于一經之首,例如“如是我聞”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經所記載者,皆系佛陀親口所說之教法。
[5]四阿含:又作四阿笈摩,指四部阿含,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為一切小乘經的部别。
[6]具足:具備滿足之意。
[7]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辟支迦佛、辟支迦佛陀等,譯為緣覺,或獨覺。
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的教導,靠自己的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8]聲聞:?rāvaka,指聞佛說四谛法的聲教而悟道者。
[9]颠倒:倒見事理之意。
[10]愚惑:指心愚而根性遲鈍。
[11]果:即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譯文 當時,阿難尊者對優多羅說:“我如今以這《增一阿含》囑托予你,好好諷誦暗讀,不要使其漏失減損!為什麼這樣呢?那些輕視慢待這部寶經的人,就會堕落為凡人,于生死中迷惑流轉。
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優多羅!三十七道品的教義就是從這部《增一阿含》中闡發出來的,并且諸法也都是出于此經。
” 這時,大迦葉問阿難:“阿難!怎麼說《增一阿含》能闡發出三十七道品的教義,并且諸法也皆出于此經呢?” 阿難答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迦葉尊者!《增一阿含》闡發出三十七道品的教義,甚至諸法也皆出于此經。
且在《增一阿含》的一首偈頌之中,就闡發出這三十七道品及諸法。
” 迦葉問道:“什麼樣的偈頌能闡發出三十七道品及諸法呢?” 當時,阿難尊者便說出一首偈頌: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以這樣,是因為諸惡莫作為諸法的根本,由此便衍生出一切善法;因生出善法,所以心意随即清淨。
因此,迦葉!三世諸佛世尊身、口、意的行業,便常修清淨之行。
” 迦葉問道:“阿難!為什麼《增一阿含》能闡發出三十七道品及諸法,那其餘四阿含也有所闡發嗎?” 阿難答道:“迦葉!那四阿含的教義,盡在一偈之中,并且諸佛的教義,辟支佛及聲聞的教義盡皆具足。
所以這樣,是因為諸惡莫作是戒律具足的禁制,是清淨的梵行;諸善奉行,心意便清白清淨;自淨其意,便能滅除邪妄颠倒的念想;諸佛的教法,便能去除愚癡疑惑的念想。
怎麼樣,迦葉!持戒清淨,心意難道還不清淨嗎?心意清淨,就不會虛妄颠倒;因為沒有了虛妄颠倒,愚癡疑惑的念想便滅盡,這就能成就諸三十七道品的果位。
成就道果,難道不就是諸法嗎?”
原典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将諸梵迦夷天[1],皆來會集;化自在天[2]将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3]将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将諸天之衆,皆來會聚;豔天[4]将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5]将諸三十三天[6]衆,悉來集會;提頭賴吒[7]天王将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毗留勒叉[8]天王将諸厭鬼,悉來會聚;毗留跛叉[9]天王将諸龍[10]衆,悉來會聚;毗沙門[11]天王将閱叉[12]、羅刹[13]衆,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14]告賢劫[15]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16]、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倫、伽留羅[17]、摩睺勒[18]、甄陀羅[19]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注釋 [1]梵迦夷天:Brahmakayikādeva,譯為淨身天,即色界初禅天的通稱。
[2]化自在天:Nimmanarati,又作化樂天,為六欲天之第五天,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日一夜,身長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兒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間十二歲的幼童。
梵名尼摩羅、須涅蜜陀,能變化五欲以自娛。
[3]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īdeva,又作他化天,梵名為娑舍跋提,即欲界六天之第六天。
此天為快樂不要自己樂變現,下天化作,而是假借他人樂事,自在遊戲。
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都是為害正法的魔王,即四魔中的天魔。
[4]豔天:Yama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譯為善時、時分,為欲界六天之第三重天。
[5]釋提桓因:SakkoDevānam,又作釋迦提婆因提等。
即帝釋,譯為能天主。
位于須彌山頂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
[6]三十三天:梵語忉利天,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
[7]提頭賴吒:,又作提多羅吒,即持國天,四大天王之一,能護持國土、安撫衆生,為東方天主,守護東方的善神,故亦稱東方天。
位于須彌山半腰第四層之東面。
[8]毗留勒叉:,又作毗樓勒,即增長天,四天王之一,能令他善根增長,為守護南方的善神,位居于須彌山半腰的南面。
[9]毗留跛叉:Virūpakkha,又毗樓博叉,即廣目天,四天王之一,常以淨天眼觀察擁護閻浮提,為守護西方的善神,居住于須彌山半腰的西南。
[10]龍:Nāga,梵語那伽,八部衆之一,長身無足,有神力,變化雲雨。
[11]毗沙門:,即多聞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聞四方,為守護北方的善神,居住于須彌山半腰的北面。
[12]閱叉:又作夜叉Yakkha,譯為捷疾、勇健,八部衆之一,為守護正法,或以其威勢惱害他人的鬼類。
[13]羅刹:惡鬼的總名,男鬼名羅刹娑(Rakkhasa),其貌極醜;女鬼名羅刹私(Rakkhasī),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飛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14]大士:菩薩的通稱。
士是事之意,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大事業的人。
[15]賢劫:又作善劫,現在劫名。
以此劫中,賢人輩出,故名賢劫。
[16]族姓子:又作族姓男,譯為善男子,指信仰三寶的男子。
[17]伽留羅:,又作迦樓羅,譯為食吐悲苦聲,即金翅鳥,多取龍為食,常貯活龍于嗉内,而吐食之,龍痛楚出悲苦聲,為八部衆之一。
[18]摩睺勒:Mahoraga,又作摩休勒、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大胸腹行,樂神之屬,人身蛇首,八部衆之一。
[19]甄陀羅:Kinnara,又作緊那羅,譯為疑人、疑神、人非人,又稱樂神或音樂天,形貌似人而頭有一角,為八部之一。
譯文 這時,阿難尊者及梵天帶領着諸梵迦夷天,一起前來集會;化自在天帶領着諸随從,一起前來集會;他化自在天帶領着諸随從,一起前來集會;兜術天王帶領着諸天衆,都趕來會聚;夜摩天帶領着諸部從,全都前來會聚;釋提桓因帶領着三十三天衆,全都趕來集會;提頭賴吒天王帶領着乾闼婆等,全都前來會聚;毗留勒叉天王帶領着諸厭鬼,全都前來會聚;毗留跛叉天王帶領着諸龍衆,全都前來集會;毗沙門天王帶領着夜叉、羅刹之衆,全都前來會聚。
這時,彌勒菩薩對這賢劫中的諸菩薩說道:“你們規勸鼓勵諸善男子、善女人,要諷誦受持這《增一阿含經》法,讓其廣泛傳演流布,使天、人共同奉行!” 彌勒說這話時,諸天、人、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緊那羅等,各自表白道:“我們将盡力共同擁護這些善男子、善女人,讓他們得以諷誦受持《增一阿含經》法,使之廣泛地傳演流布,最終不使之中途斷絕!” 原典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于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1]此尊經者,便為堕落為凡夫[2]行。
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3]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雲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4]!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
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
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 迦葉問曰:“雲何,阿難!《增一阿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餘四阿含[5]亦複出生乎?” 阿難報言:“且置,迦葉!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6]諸佛之教,及辟支佛[7]、聲聞[8]之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颠倒[9];是諸佛教,去愚惑[10]想。
雲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颠倒;以無颠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11]便得成就。
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注釋 [1]輕慢:輕人之慢。
[2]凡夫:梵語波羅,相對聖者而言,指深着五欲,淺識而住不正道,于生死迷惑中流轉之人。
[3]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
[4]如是: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
通常置于一經之首,例如“如是我聞”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經所記載者,皆系佛陀親口所說之教法。
[5]四阿含:又作四阿笈摩,指四部阿含,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為一切小乘經的部别。
[6]具足:具備滿足之意。
[7]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辟支迦佛、辟支迦佛陀等,譯為緣覺,或獨覺。
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的教導,靠自己的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8]聲聞:?rāvaka,指聞佛說四谛法的聲教而悟道者。
[9]颠倒:倒見事理之意。
[10]愚惑:指心愚而根性遲鈍。
[11]果:即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譯文 當時,阿難尊者對優多羅說:“我如今以這《增一阿含》囑托予你,好好諷誦暗讀,不要使其漏失減損!為什麼這樣呢?那些輕視慢待這部寶經的人,就會堕落為凡人,于生死中迷惑流轉。
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優多羅!三十七道品的教義就是從這部《增一阿含》中闡發出來的,并且諸法也都是出于此經。
” 這時,大迦葉問阿難:“阿難!怎麼說《增一阿含》能闡發出三十七道品的教義,并且諸法也皆出于此經呢?” 阿難答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迦葉尊者!《增一阿含》闡發出三十七道品的教義,甚至諸法也皆出于此經。
且在《增一阿含》的一首偈頌之中,就闡發出這三十七道品及諸法。
” 迦葉問道:“什麼樣的偈頌能闡發出三十七道品及諸法呢?” 當時,阿難尊者便說出一首偈頌: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以這樣,是因為諸惡莫作為諸法的根本,由此便衍生出一切善法;因生出善法,所以心意随即清淨。
因此,迦葉!三世諸佛世尊身、口、意的行業,便常修清淨之行。
” 迦葉問道:“阿難!為什麼《增一阿含》能闡發出三十七道品及諸法,那其餘四阿含也有所闡發嗎?” 阿難答道:“迦葉!那四阿含的教義,盡在一偈之中,并且諸佛的教義,辟支佛及聲聞的教義盡皆具足。
所以這樣,是因為諸惡莫作是戒律具足的禁制,是清淨的梵行;諸善奉行,心意便清白清淨;自淨其意,便能滅除邪妄颠倒的念想;諸佛的教法,便能去除愚癡疑惑的念想。
怎麼樣,迦葉!持戒清淨,心意難道還不清淨嗎?心意清淨,就不會虛妄颠倒;因為沒有了虛妄颠倒,愚癡疑惑的念想便滅盡,這就能成就諸三十七道品的果位。
成就道果,難道不就是諸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