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品

關燈
”。

     [14]乾沓和:Gandhabba,又作乾闼婆,譯為尋香、食香,八部衆之一,帝釋天之樂神,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資陰身出香,故有香神之稱。

     [15]舍衛:Savatthī,憍薩羅國之都城,城内有祇園精舍。

    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蒂Rapti河南岸的塞特馬赫特(SetMahet),在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16]祇桓精舍:Jetavanārāma,即祇樹給孤獨園(),為舍衛城給孤獨長者須達多購取王子祇陀(Jeta)的林園,建贈釋尊作為弘法辦道之場所。

     [17]善業:良好的行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

     [18]孤獨長者:即給孤獨()長者,本名須達多(Sudatta),為舍衛城的豪商,波斯匿王的大臣,性情仁慈,赈濟孤貧,時人敬稱“給孤獨長者”。

     譯文 阿難陳述着這樣的想法: 菩薩之德行為愚者所不信, 除非是諸羅漢才相信解脫, 你們要具有信念不要猶豫。

     四部之衆及一切衆生, 都發心成道之意趣; 他們都信念牢固而心無狐疑, 集錄這類諸法以成為一分。

     彌勒贊歎地說: 發心歸趣于大乘其意涵深廣; 有些諸法可了斷煩惱, 有些諸法能成就道果。

     阿難說道:這是什麼法義呢? 我曾親見如來演說這教法, 也有人不曾随從如來聽聞佛法, 對此法豈不會有疑慮? 假如我說不曾見聞這法義, 那對未來的衆生便是欺诳; 現在我聲稱這經義正如我所親聞, 佛陀演法的處所就在城市或國内。

     在波羅奈初轉法輪, 于摩揭陀降伏三迦葉; 又在釋翅、拘薩、迦屍演法, 還有瞻波、句留和毗舍離。

     佛迹遍及天宮、龍宮、阿修羅、乾闼婆與拘屍城; 即使不明說經的處所, 原本也應是在那舍衛城中。

     我當時随從世尊聞聽經法時, 佛與弟子都在舍衛城, 于祇桓精舍修行善業, 那是孤獨長者所贈的花園。

     原典 時佛在中告比丘:當修一法[1]專一心, 思維一法無放逸[2],雲何一法?謂念佛[3], 法念[4]、僧念[5]及戒念[6],施念[7]去相次天念[8], 息念[9]、安般[10]及身念[11],死念[12]除亂謂十念[13]。

     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後當稱尊弟子; 初化[14]拘鄰[15]真佛子[16],最後小者名須拔[17]。

     以此方便[18]了一法,二從二法三從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無不了。

     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19]廣不可盡; 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一含。

     注釋 [1]一法:一事或一物之意。

     [2]放逸:即放縱心思,任性妄為,不勤修諸善。

     [3]念佛:憶念佛的大慈大悲無量功德。

    念佛有三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号;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4]法念:即念法,憶念佛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衆生的功德。

     [5]僧念:即念僧,憶念僧伽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衆生做良福田的功德。

     [6]戒念:即念戒,憶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衆生的諸多煩惱。

     [7]施念:即念施,憶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衆生的悭吝貪着。

     [8]天念:即念天,憶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戒、施的善根,而得此樂報。

     [9]息念:即念休息、念寂靜,止息随念。

     [10]安般:又作念安般,即阿那波那,譯為數息、念出入息,五停心觀之一,指數出入息,攝心于一境,以正定對治散亂的方法。

     [11]身念:即念身,念此身的發、毛、爪、齒,乃至涎、髑髅、腦等從何而來,由誰所造。

     [12]死念:即念死,人于一切時中,常念有生必有死而不忘。

     [13]十念:即指念佛、念法、念僧衆、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修持這十念法,便可以成就神通,去諸亂想,得沙門果,自緻涅槃。

     [14]化:常為教化,教人轉化惡為善。

     [15]拘鄰:,又作憍陳如,為佛陀初轉法輪時所教化五比丘之一,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将養聖衆,不失威儀第一見稱。

     [16]真佛子:别教菩薩,始到初地,即證我法二空之真如,故稱之為生于如來家的真佛子。

     [17]須拔:Subhadda,又作須跋陀,年百二十始出家,為佛陀在世最後化度的弟子。

     [18]方便:指佛應衆生之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導。

     [19]慧:睿智之意,也就是正确了解諸法真相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認識。

     譯文 那時佛在其中告誡衆比丘, 應當專注一心地修持一法, 思索這一法而無所放逸, 這一法是什麼? 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和念施, 順次還有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及念死, 這就是除治散亂的方法,叫十念。

     十念法外更有十法, 依次修行才稱得上世尊之弟子; 起初教化的佛弟子為憍陳如, 最後化度的是須拔。

     以此方便之法了悟一法, 由此,二法歸于二,三法屬于三, 四五六七八九法,直至十法十一法, 便無不了然明晰。

     從一增一以至諸法, 義理豐涵睿智廣博而無有邊際; 每一段經義都深邃奧博, 因此得名為增一阿含。

     原典 今尋一法難明了,難持難曉不可明; 比丘自稱功德業,今當稱之尊弟子。

     猶如陶家所造器,随意所作無狐疑;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1]教化[2]無差别。

     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3]。

     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4]; 正使[5]今身不盡結,後生[6]便得高才智。

     若有書寫經卷者,缯彩花蓋[7]持供養[8], 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

     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香華[9]至于膝, 諸天在空歎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

     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經為三藏; 方等[10]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随順; 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11]經得久存。

     彌勒尋起手執華,歡喜持用散阿難; 此經真實如來說,使阿難尋道果成。

     注釋 [1]三乘: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劫間,修六度萬行,更于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2]教化:又作勸化,教人化惡為善。

     [3]三垢:即貪、嗔、癡三毒。

     [4]如來藏: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來藏,若出了煩惱,即名法身。

    此處指佛陀經教三藏。

     [5]正使:即對習氣的稱謂。

    正現起的煩惱正體叫正使,其煩惱的餘習叫習氣,阿羅漢雖斷正使,而習氣不能亡。

     [6]後生:未來的生涯,謂死後更生之處所。

     [7]缯彩花蓋:以彩色絹布花束所做的大蓋。

    缯,絹布;彩,彩色;花,梵語補逝波,六種供物之一,表萬行開敷而莊嚴佛果。

     [8]供養:奉養之意,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之意,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之意。

     [9]天香華:天上之香。

    人中之妙香也叫天香,人中之妙華也稱天華。

    香與華皆為供養佛的六種供養之一。

     [10]方等: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于第三時,廣說藏、通、别、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

    又作方廣、方正,十二分教之一,是指文廣義深而含攝大乘義理的契經。

     [11]釋迦文:?ākyamuni,又作釋迦牟尼。

    釋迦為種族名,義為能仁。

    牟尼為求寂靜而有所成就的聖者。

     譯文 如今這一法難以迅速明了, 難以持誦而不可通曉; 比丘自稱具備功德業, 如今就應稱其為佛之弟子。

     這猶如陶匠制造器物, 随順心意地制作而沒有半分遲疑; 如此以增一之法集錄阿含, 三乘的教化沒有任何差别。

     佛經義理微妙而深奧, 能除滅煩惱使思緒通暢如河水之流淌; 然而這增一之法最為上佳, 能使三眼清淨,能使毒垢盡除。

     那些能專其一心持誦《增一阿含》者, 就是總持如來三藏; 正使今生肉身不能盡除煩惱, 後生便可具足至高無上的智慧。

     如果有人能書寫這部經卷, 或用缯彩花蓋等物供養此經, 那福量便多得不可勝數, 因為這部法寶是極難遇逢的。

     阿難說到此時大地顯現震動, 天上降下的香花淹沒了膝部, 諸天在空中贊歎稱好! 上尊所說之法盡皆順應适宜。

     契經是一藏、律經是二藏, 阿毗昙經為第三藏; 深邃又玄奧的方等大乘, 以及諸多的契經都是雜藏。

     安處佛陀的聖言終無差異, 因緣本末都随順佛的教意; 彌勒與諸天皆稱贊甚好, 釋迦文佛的經義終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