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十善分别與身、口、意三業相聯系。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四種善行,不貪欲、不嗔恚是善心,能克己亦能恕人;不邪見則是善意。

    即使轉輪聖王的仁政,亦在于善行。

    修齊治平在十善。

    由五戒而十善,由個體的持戒擴充為社會的治平,釋尊本教所尋求的個人解脫相關涉于整體的人性改善,使佛法立足于現世人間。

    佛法的解脫之道最終必落歸現世人間。

     善業有善報,惡業則有惡報。

    善、惡報應輪回于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之中。

    天樂而地獄則苦,人、畜生、餓鬼則苦樂相雜。

    佛法有“六念”之說,除念佛、法、僧三寶之外,就是念施、念戒、念天,一般信衆由布施、慈定而可來世生天,感受生天之樂。

    但布施、慈定都奠基于淨戒,都離不開持戒。

    釋尊有雲:“吾所說法微妙第一,為滅不善法,增益善法。

    ” 釋尊本教拒斥極端苦行主義。

    《散陀那經》鮮明地體現了早期佛教的這一基本立場。

    無論是舍離無明的漏盡慧解脫,還是遠離貪欲的清淨心解脫,都并不根植于當時印度盛行的苦修。

    佛陀強調,真正的苦修隻來自世間行善的苦修,“慈心修善而苦行”。

    慈心苦修不是别的,而正是八聖道:正見、正思維(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

    其中正見、正定最為重要,由正見而生正信,由正定而獲正慧,終緻涅槃清淨解脫。

    佛教八正道才是真正的清淨無垢的修持方法。

     《長阿含經》注重非苦非樂的中道,亦強調“禅智雙行,定慧兼修”。

    這種中道的修行觀,直接與釋尊本教的菩提正覺相關。

    釋教的菩提正覺具有五重蘊含:“自能調伏,能調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能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能滅度人。

    ”⑥而菩提正覺亦不外是舍離無明的漏盡慧解脫和遠離貪愛的心解脫。

     釋尊本教的修持法門不外乎七科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七科三十七道品在《長阿含經》裡有許多闡釋。

     四念住亦作四念處,是一種禅法,習禅者以身、受、意(心)、法作為觀想對象,其主要内容可概括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斷亦作四正勤,指四種根除懈怠,專心勤修的修持:斷除已生之惡的修持,防護未生之惡的修持,持念已生之善的修持,努力實現未生之善的修持。

    四神足,指四種獲緻神通的禅定修習,其主要内容包括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和觀如意足,通過對禅定修持的願望和努力,專心緻志于觀想佛慧,從而獲緻基本的禅定解脫。

     五根,包括堅信佛法的信根、不懈地修善止惡的精進根、修習四念處的念根、修習四如意足的定根,以及生發佛慧的慧根。

    由修持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生發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支,亦作七菩提分,指達到佛慧正覺的七種部類:憶念佛法而不忘的念覺支、辨識善惡的擇法覺支、堅持修行的精進覺支、解悟佛法而心生喜悅的喜覺支、因斷煩惱而身心愉悅的猗覺支(輕安覺支)、心注一境而觀想佛理的定覺支、舍棄偏見心無挂礙的舍覺支。

    另外,尚包括四聖谛的道谛——八正道。

     七科三十七道品是釋尊本教修行方法的總綱要,亦是佛教戒、定、慧三學基要主張。

    七科内容的終極歸趣是脫除生命苦難的涅槃境界,但這種歸趣不是由極端的苦行來達到,而是由非苦非樂的中道修持來圓成。

    中道修持又根植于現世的淨戒,關涉于現實人生的慈心悲懷。

    釋尊的解脫之道是教化和德化的結合。

    由教化而臻達菩提正覺,由德化而圓成世間和樂。

    因此,自樂樂他,自生生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能滅度人”,可視為是真正的阿含歸趣。

     釋尊本教注重德化的主張,在《長阿含經》的第十五經《善生經》裡有明顯的闡述。

    如其中禮敬六方的德化思想,對現實生活仍有一定的啟悟之處。

    德化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生命的安隐,亦是為了世間的大同和諧。

    利樂有情,和樂世間,體現了釋尊世間解脫的現實本懷。

     破斥外道異學 釋尊創教時期,除婆羅門教之外,當時印度社會尚并存着許多“沙門”學派。

    沙門,梵語,本義為努力苦行的人,主要指婆羅門以外的修行者。

    沙門出家修道即雲遊四方,乞食或林栖,從事種種苦行。

     《長阿含經》的第八經《散陀那經》記載了數十種沙門苦行的具體,瞿昙一概斥之為“卑陋”絕非淨法。

    佛教八正道的修持主張,可以說正是拒斥苦行主義的理論。

     佛教初期的沙門學派,在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修行解脫等問題上展開辯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哲學理論和宗教修持方式。

    阿含經典把婆羅門教和非婆羅門教的沙門學派,一概稱為“外道”或“異學”。

    據記載,佛教初創時期有九十五種外道,有的認為是九十六種外道。

    其中有“六師外道”影響最著。

    《長阿含經》亦有對“六師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