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最後告誡弟子的唯是“歸依于法”而非皈依其他存在。

    如來滅度後,能修行身、受、意、法四念處的人,就是佛陀的真正弟子,就是世間的真正學者。

    四念處是七覺支的初基,是遠離四種颠倒妄見的妙術,是出離生死苦惱的根本道路。

     出夏安居後,佛陀勉力支撐,來到拘屍那城,憩身希連禅河畔的娑羅雙樹間。

    釋尊與衆講法,坦然相告:“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涅槃。

    ”釋迦終其一生的說法教化,都不出“自身作證”的基本原則。

    面對弟子們的悲痛欲絕的神情,釋迦卻顯得安詳無比,“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

    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④。

    死亡不是終結,而是一種新生的開端。

    命身無常,有為變幻;恩愛無常,聚必有離。

    但超越無常身命的佛法正覺,卻能夠穿透身命無常的冥暗,臻達生死解脫的人生澄明之境。

     在釋迦晚年,曾發生佛教僧團暫時分裂的現象。

    為此,釋尊又給衆比丘講示“四大教法”。

    對于一切教法,無論出自何人之口,都應該依經,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如果依經、依律、依法所說,則應加以受持,并廣為人說;若非依經、依律、依法所說,則毫無猶豫地加以舍棄,不為人說。

    四大教法,切實而具體地表現了佛陀“以法為師”的佛教本懷。

    供養如來的絕非香花、果物,而是善于受持正法,勤于修持正法。

     有外道須跋陀羅,聞釋尊中夜将入涅槃,請見佛陀而一決所疑。

    阿難以釋尊疲乏而加以推辭。

    但須跋固請不已。

    佛愍感于須跋的求智誠望,所以不辭疲乏,示之以唯八聖道能證四沙門果;若無八聖道,則無有沙門果。

    八正道,是佛法與外道異說的分界線。

    須跋陀羅聞法證果,而成為釋尊的最後門徒。

     于時,衆僧知佛将滅,都悲恸欲絕。

    佛曉谕衆人若有疑惑,可乘如來尚在而疾問之。

    但沒有一人疑于佛、法、僧三寶。

    于是,釋尊做一生遊行的最後說法,“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緻正覺。

    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

    一切萬物無常存者。

    此是如來末後所說”⑤。

    釋尊的教法、釋尊的正覺,莫不來自精進不懈的修持實踐;佛法的輾轉布化,就是如來法身的常住世間。

     阿含歸趣與世間解脫 印順長老有言:“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阿含經典是初創時期的佛教聖典,關注現世人生的本真意義。

    其注重現世善行的傾向,表明阿含經典歸趣在于不離世間而得清淨解脫。

     《長阿含經》的二分内容結構,大緻上集中體現為佛法修持的主要内容和教理綱要。

    本分共選錄《小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弊宿經》《散陀那經》《衆集經》《十上經》《三聚經》《阿?夷經》《善生經》《清淨經》《自歡喜經》,凡十一種。

     佛法是佛教義理及修持學說的概稱。

    佛法細論則具體包括教法、理法、行法、果法。

    教法即佛陀所宣示的教說,理法指教法所闡述的義理,行法指佛教修持和踐行,果法指修行證果。

    依此四法,《長阿含經》都有所體現。

    與教、理、行、果相應,則有信、解、行、證四法。

    信即信順教法,解即悟解義理,行即依教修行,證即修行證果。

    義理的闡釋、修持的行證,兩方面都體現在《長阿含經》第二分的内容結構中。

     佛教初創的社會背景,與婆羅門教的日益衰敗密切相關。

    《小緣經》裡記載了婆悉吒和婆羅堕二個婆羅門轉變信仰的事件。

    婆羅門教鼓吹婆羅門種姓至上的理論,認為唯有婆羅門種姓是清白無垢的種姓,出自梵天之口,而其他三種姓則屬于黑冥種姓;唯有婆羅門這一清白種姓,能在現法中獲得清淨解脫,死後生天。

    釋尊則基于善行生天的根本立場加以拒斥,任何一種姓,不善行則有不善報,有善、惡行則善、惡果報相雜,善行才能獲善報,婆羅門種姓亦不例外。

    因此,婆羅門種姓不得獨稱自己是唯一的清淨種姓。

    釋尊本教所表現出來的“在善行善報面前種姓平等”的基本主張,在當時的印度社會具有極深廣的感召性,以緻婆悉吒等婆羅門都放棄原來的信仰,信順佛法,追随釋教。

     釋迦破除婆羅門種姓至上的神話,代之以四種姓平等,其中蘊含着“善行善報面前種姓平等”之義,已如前述。

    種姓平等的另一含義在于,佛門弟子雖出身種姓不同,但出家為僧,則一律平等,自動取消原來的出身種姓,但言“我是沙門釋種子”,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

     佛教的善惡果報學說,主張有因則有果,反對無因論。

    這一理論亦是對當時道德虛無主義者的回應。

    世間之道以戒為本,出世間道則以慧為本。

    戒本的具體内容是“五戒”,亦稱“五善”,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反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則是“五惡”。

    戒,梵語Sila,意為“慣行”,通常指佛教僧俗信徒制定的基本行為規範。

    由五戒進一步擴充為“十善”,亦作“十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