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亦指托胎而生的心識、神識;名色,名即五蘊中的受、想、行、識,色即肉身;六入,亦作六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人身的感覺器官;觸,是指眼觸色、耳觸聲、鼻觸香、舌觸味、身觸、意觸;受,指感覺、感受,包括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類型;愛,指對财、色、名、食等欲望的貪愛,包括欲愛、色愛和無色愛;取,由貪愛而執染諸境,包括欲取、見取、戒禁取和我語取;有,指一切衆生及其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亦指今生今世的有漏因所招緻未來世的生死之果;生,指形成生命;老死,指衰老與死亡。

     十二因緣表明了人生的由來和生命的流轉,稱為“流轉門”,一切衆生最基本的生存境況,就是依從十二因緣而流轉于生死苦海的無窮輪回之中。

    不過,釋迦對十二因緣的感悟,尚包括“還滅門”這一永遠斷滅生死苦惱的過程。

     “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釋迦再度以正覺的智慧,感悟衆生苦滅而獲解脫的真正路徑:生無故老死無,有無故生無,取無故有無,愛無故取無,受無故愛無,觸無故受無,六入無故觸無,名色無故六入無,識無故名色無,行無故識無,癡無故行無;而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

     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和還滅門,構成了釋迦佛教作為整體的十二緣起學說。

    無論是流轉門抑或是還滅門,都并非純粹的學理探究,而是基于修持的實踐智慧。

    《大本經》記載說:菩薩對十二因緣的冥思,“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②。

    釋迦通過逆觀、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見,證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法智慧是注重實踐修持的人生洞識。

    《遊行經》強調“七不退法”,更是把注重實修的佛法智慧,貫徹于現實人生的日常操行之中,從而為佛教修持提供現世生活的根基。

    如“七不退法”的最後一法說:“先人後己,不貪名利。

    ”既把來自現世的經驗訓誡引入佛教修持,同時亦把佛教修持貫穿俗世人生的人格操守。

    這一态度,表明佛教初創時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并不遊離于現實生活之外。

    關注現實人生,乃是佛教的本懷。

     釋迦時代,婆羅門教雖然漸已失去統攝社會精神生活的萬流歸宗的地位,但一般民衆的宗教意識、生活習慣仍與婆羅門教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婆羅門教的根本思想在于,宣稱吠陀天啟,強調祭祀萬能,鼓吹婆羅門種姓至上。

    在宗教修行上,婆羅門教主張回歸大梵,并通過業報輪回而轉生于天。

    針對婆羅門教的上述觀念,釋迦創教以修善行拒斥祭祀萬能,以皈依佛、法、僧而拒斥吠陀天啟,以四種姓平等而反對婆羅門至上,以善行生天而反對祭祀轉生。

    而善行主張,極能體現釋迦佛教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基本态度,表明佛教初創階段的反吠陀、反祭祀的傾向。

     善行總是根植于現實生活的人生行為。

    這是初創佛教的基本識見。

    “先人後己,不貪名利”,“不以無德而自稱譽”,“不與惡人而為伴黨”,“知慚”“知愧”,乃至“敬順父母”等等,莫不是增長佛法的修持,莫不是證悟佛法的路徑。

     善行亦是基于佛陀對人性的察識。

    人性中含蘊向善超升的力量。

    但人性向善并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必須通過持戒修持的實踐努力來臻達。

    釋尊本教為在家淨衆多說施、戒、慈定以處世;為出家比丘僧衆則多說戒、定、慧以出世。

    身常行慈,口宣仁慈,意念慈心,持賢聖戒。

    由慈而持戒,由持戒而護慈,雙方互助而相與增益。

    清信士持戒的廣大功德,既是現世的财産增益,又是來世的轉生天道;既是内在于現實人生,又是指向超越的理想人生。

    僧衆修行,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除妄惑,顯發真理。

    戒、定、慧三學概括了佛教修持的全部修學内容。

     善行既包括護慈的現實維度,但更具有苦難之解脫的超越維度。

    佛與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于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已得解脫,生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戒、定、慧三學修持的終極歸趣,并不止于性靈的充實,而更是漏盡,滅除苦惱,獲生死解脫的根本果報,真立圓滿清淨梵行。

    因此,可以說釋尊本教始于現實的善行,而終歸于生死苦難的根本解救。

     佛陀八十歲那年,離開摩揭陀國王舍城,來到毗舍離城。

    時值雨季,又遇饑馑。

    釋迦乃遣散衆僧,獨與阿難留居城外波梨婆村。

    此時佛已患重病,自知化緣已将畢,唯以弟子多不在,不宜入涅槃,遂勉力維持生命。

    阿難知佛入滅期近,乃請佛陀留命衆弟子。

    如來對阿難說:“我不攝持衆僧,亦無教令留與衆僧。

    ”唯一留給衆僧的期望就是,“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③。

    釋迦遊化四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