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早期佛教的曆史分期,一般把從釋迦牟尼創教到入滅後一二百年佛教教團發生重大分裂之前,稱作原始佛教時期。
原始佛教時期的釋迦時代,是奉行佛法的弟子們的根本典型。
因此,又稱之為根本佛教時期。
根本佛教的聖典就是口口傳誦的阿含經典。
所以根本佛教亦稱阿含佛教。
阿含經典由釋迦入滅當年舉行的佛教第一次結集所确定,依次編集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
有的說法還包括《雜藏》。
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對比研究表明,阿含經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
《長阿含經》是北傳佛教阿含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其他阿含經典一樣,《長阿含經》亦反映了佛教初創時期和發展初期的基本教義,如四谛、八正道、十二緣起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等,宣示了佛教修持的基本理論戒、定、慧三學。
漢譯《長阿含》除了較切實地記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其獨特之處還在于“破諸外道”。
破斥外道異說,構成《長阿含經》的重要景觀。
如選錄的《弊宿經》《阿摩晝經》《裸形梵志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都較詳盡地記載了早期佛教破斥外道的主要内容。
漢譯《長阿含經》的釋譯本,共選錄了三十部單品經的二十四種,約三萬字,大緻體現了漢譯北傳《長阿含經》的内容結構。
這裡,對所選經典的精義做簡要闡述。
現實人生與佛陀本懷 漢譯《長阿含經》的初分内容結構,有特色地記述了釋尊本始事迹和創教的現實情懷。
除第三經《典尊經》外,其他三經《大本經》、《遊行經》和《阇尼沙經》都加以選錄。
釋迦終其一生的傳教活動地區是恒河中上遊一帶,主要集中在摩揭陀的國都王舍城和拘薩羅的國都舍衛城。
釋迦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憍陳如等五人說法,度為僧人,成立最初的佛教僧團。
《長阿含經》每每提及佛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此雖不必是确指,但多少表明佛教僧團已具較大規模。
釋迦的現實人格是初期僧團的凝聚力量。
衆比丘總不免懷着深厚的崇敬,談論釋迦種種超邁的精神事件,以及釋迦過去世時的種種因緣,談論釋尊的法慧、神通。
釋迦并不回避弟子們的議論,而是坦誠相告諸佛的本始事迹和廣大神通。
釋迦諄諄告誡弟子們,作為出家修道者,必須關注二大修持:一是宣講佛法,使佛法布化世間;二是默然獨處,閑居靜修。
而釋迦本人終其一生的修持,正是如此,于閑靜處獨自靜修,于現世人間宣示佛法教化衆生。
釋迦言傳身教的現實人格,乃是佛教初創時期的現世情懷和精神理念的最本真體現。
釋迦出家修道前,亦稱為菩薩。
菩薩雖身尊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宅心高遠,洞察世事諸相。
偶然的出門遊觀是一樁必然的事件。
病者、老人、死者、沙門,都是當時印度社會随處可見的,但卻觸發了釋迦内心深蘊的世間無常的深切喟歎,以緻毅然決然地出家修道。
沙門之道,“永絕塵累,微妙清虛”,這雖是《大本經》所記載的釋迦對修道的識見,但此識見含蘊着超越世間無常的精神信念;而這一超越塵世的精神信念,開辟了人類精神文明的一個“軸心時代”。
釋迦的抉擇路向,絕非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地直面現實人世的苦難;釋尊對精神解脫的神往,絕非僅為擺脫個體性的塵俗之累,而是探究現實衆生的根本解救。
他深切地尋思:“衆生可愍,常處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
緣此苦陰,流轉無窮。
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①生、老、病、死的現世境遇,必有苦難的根因;現實人生的一切身心痛苦與煩惱,不是來自别處,而正是來自構成人生的五陰(或作五蘊):色、受、想、行、識。
五陰盡管是人生苦惱的總體性的源頭,決定着人生無常,但進一步探究,五陰之苦亦隻是苦惱的表現,而非真正根源。
能夠舍棄五蘊,斷除對現世諸相的貪欲,固然可掙脫生死輪回,但釋迦卻更深入地探究了生死冥暗的根本緣起。
生死何從?人生來自何處?人生去往何處?釋迦以正覺的智慧,感悟出現實人生的根本緣起,這就是十二因緣的佛教理論。
十二因緣,在漢譯北傳《長阿含經》裡有多次闡述。
最先出現在初分第一卷《大本經》。
據《大本經》十二因緣的主要内容為:從生有老死,生從有起,有從取起,取從愛起,愛從受起,受從觸起,觸從六入起,六入從名色起,名色從識起,識從行起,行從癡起;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癡亦作無明,指對生命實相的冥暗無知;行,是人生的一切造作或行為,包括思想、語言和行為,是能産生善、惡諸業的一切身心行為;識,由過去世的業力而感受果報的一切感覺、意識活動,包括
原始佛教時期的釋迦時代,是奉行佛法的弟子們的根本典型。
因此,又稱之為根本佛教時期。
根本佛教的聖典就是口口傳誦的阿含經典。
所以根本佛教亦稱阿含佛教。
阿含經典由釋迦入滅當年舉行的佛教第一次結集所确定,依次編集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
有的說法還包括《雜藏》。
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對比研究表明,阿含經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
《長阿含經》是北傳佛教阿含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其他阿含經典一樣,《長阿含經》亦反映了佛教初創時期和發展初期的基本教義,如四谛、八正道、十二緣起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等,宣示了佛教修持的基本理論戒、定、慧三學。
漢譯《長阿含》除了較切實地記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其獨特之處還在于“破諸外道”。
破斥外道異說,構成《長阿含經》的重要景觀。
如選錄的《弊宿經》《阿摩晝經》《裸形梵志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都較詳盡地記載了早期佛教破斥外道的主要内容。
漢譯《長阿含經》的釋譯本,共選錄了三十部單品經的二十四種,約三萬字,大緻體現了漢譯北傳《長阿含經》的内容結構。
這裡,對所選經典的精義做簡要闡述。
現實人生與佛陀本懷 漢譯《長阿含經》的初分内容結構,有特色地記述了釋尊本始事迹和創教的現實情懷。
除第三經《典尊經》外,其他三經《大本經》、《遊行經》和《阇尼沙經》都加以選錄。
釋迦終其一生的傳教活動地區是恒河中上遊一帶,主要集中在摩揭陀的國都王舍城和拘薩羅的國都舍衛城。
釋迦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憍陳如等五人說法,度為僧人,成立最初的佛教僧團。
《長阿含經》每每提及佛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此雖不必是确指,但多少表明佛教僧團已具較大規模。
釋迦的現實人格是初期僧團的凝聚力量。
衆比丘總不免懷着深厚的崇敬,談論釋迦種種超邁的精神事件,以及釋迦過去世時的種種因緣,談論釋尊的法慧、神通。
釋迦并不回避弟子們的議論,而是坦誠相告諸佛的本始事迹和廣大神通。
釋迦諄諄告誡弟子們,作為出家修道者,必須關注二大修持:一是宣講佛法,使佛法布化世間;二是默然獨處,閑居靜修。
而釋迦本人終其一生的修持,正是如此,于閑靜處獨自靜修,于現世人間宣示佛法教化衆生。
釋迦言傳身教的現實人格,乃是佛教初創時期的現世情懷和精神理念的最本真體現。
釋迦出家修道前,亦稱為菩薩。
菩薩雖身尊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宅心高遠,洞察世事諸相。
偶然的出門遊觀是一樁必然的事件。
病者、老人、死者、沙門,都是當時印度社會随處可見的,但卻觸發了釋迦内心深蘊的世間無常的深切喟歎,以緻毅然決然地出家修道。
沙門之道,“永絕塵累,微妙清虛”,這雖是《大本經》所記載的釋迦對修道的識見,但此識見含蘊着超越世間無常的精神信念;而這一超越塵世的精神信念,開辟了人類精神文明的一個“軸心時代”。
釋迦的抉擇路向,絕非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地直面現實人世的苦難;釋尊對精神解脫的神往,絕非僅為擺脫個體性的塵俗之累,而是探究現實衆生的根本解救。
他深切地尋思:“衆生可愍,常處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
緣此苦陰,流轉無窮。
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①生、老、病、死的現世境遇,必有苦難的根因;現實人生的一切身心痛苦與煩惱,不是來自别處,而正是來自構成人生的五陰(或作五蘊):色、受、想、行、識。
五陰盡管是人生苦惱的總體性的源頭,決定着人生無常,但進一步探究,五陰之苦亦隻是苦惱的表現,而非真正根源。
能夠舍棄五蘊,斷除對現世諸相的貪欲,固然可掙脫生死輪回,但釋迦卻更深入地探究了生死冥暗的根本緣起。
生死何從?人生來自何處?人生去往何處?釋迦以正覺的智慧,感悟出現實人生的根本緣起,這就是十二因緣的佛教理論。
十二因緣,在漢譯北傳《長阿含經》裡有多次闡述。
最先出現在初分第一卷《大本經》。
據《大本經》十二因緣的主要内容為:從生有老死,生從有起,有從取起,取從愛起,愛從受起,受從觸起,觸從六入起,六入從名色起,名色從識起,識從行起,行從癡起;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癡亦作無明,指對生命實相的冥暗無知;行,是人生的一切造作或行為,包括思想、語言和行為,是能産生善、惡諸業的一切身心行為;識,由過去世的業力而感受果報的一切感覺、意識活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