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阿含經》是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彙編。
近代以來,各國學者對于以中國為中心的北傳佛教和以斯裡蘭卡為中心的南傳佛教,做了各種文字佛經的對比研究,表明小乘佛教的阿含經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釋迦創教時期的教義。
阿含是梵文āgama的音譯,亦譯作阿鋡、阿伽摩、阿笈摩,意譯法歸、無比法、教傳等,意為傳承的教說或結集教說的經典。
《善見律毗婆沙》卷一說:“容受聚集,義名阿含。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說:“師弟展轉,傳來于今。
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① 釋迦說法,原為口頭宣講,并無成文經典。
釋迦入滅當年,摩诃迦葉為使佛法長傳,乃在王舍城主持舉行第一次佛教結集。
此次結集,先由多聞第一的阿難憶誦佛經,結集經藏,這就是《阿含經》之由來;而後由持律第一的優婆離憶誦戒律,結集律藏。
這些由摩诃迦葉主持審訂的經藏、律藏,當時亦沒有寫成文字,仍按慣例,通過師弟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後世。
至于第一次結集的經藏内容與次第,《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記載說: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衆相應。
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拖南頌,随其所應,次第安布。
……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複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
”② 第一次結集的經藏,即事契經者,就是四《阿含經》,其内容限于一切事——蘊、界、處、緣起、食、谛、七念住、正斷、神足等等,可見其内容多為小乘聲聞教法。
王舍城結集,其經典依次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
由此可知,四阿含成立的先後次第,即是此一《雜》《中》《長》《增一》四部次第。
北傳四部阿含的傳譯工作,完成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及南北朝時期。
漢譯北傳四阿含的内容結構大緻如下: 《雜阿含經》五十卷。
南朝宋初由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意譯功德賢),口宣梵本,寶雲傳譯,慧觀筆受,譯于建康。
《雜阿含》内有一千三百六十二經,而南傳巴利文本則約有二千八百八十經。
《雜阿含》亦稱《相應阿含》。
《五分律》卷三十說:“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天女說。
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
”③此即說,《雜阿含經》是把佛為不同對象而宣說的教法,加以分類編纂的經典彙編。
《雜阿含經》的另一特色在于,按佛教基本教義分類編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說: “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谛相應者,即名緣起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于聲聞品處而為建立;若是佛所說者,于佛品處而為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者,于聖道品處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按,偈頌)相應者(于持伽他品而為建立,此句缺),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
”④ 求那跋陀羅所漢譯的《雜阿含經》被認為是說一切有部所傳承的《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六十卷。
東晉隆安元年至二年(公元三九七—三九八年)由罽賓沙門僧伽羅叉誦出,僧伽提婆譯為漢語,豫州沙門道慈筆受,譯于建康。
此經共十八品,共有二百二十二部經。
在巴利文本則輯為二百五十二部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
”⑤又如《五分律》卷三十說:“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
”⑥ 《中阿含經》比較深入而詳細地論述了小乘佛教基本教義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等教說,因此後世認為《中阿含》是闡發深義的經典彙編。
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說:“為利根衆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
”⑦ 《中阿含經》亦被認為是說一切有部所傳承。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
全經包含三十部經。
因所收之經篇幅較長,故稱《長阿含經》。
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說:“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長阿笈摩》。
”⑧《四分律》卷五十四說:“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
”⑨ 漢譯
近代以來,各國學者對于以中國為中心的北傳佛教和以斯裡蘭卡為中心的南傳佛教,做了各種文字佛經的對比研究,表明小乘佛教的阿含經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釋迦創教時期的教義。
阿含是梵文āgama的音譯,亦譯作阿鋡、阿伽摩、阿笈摩,意譯法歸、無比法、教傳等,意為傳承的教說或結集教說的經典。
《善見律毗婆沙》卷一說:“容受聚集,義名阿含。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說:“師弟展轉,傳來于今。
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① 釋迦說法,原為口頭宣講,并無成文經典。
釋迦入滅當年,摩诃迦葉為使佛法長傳,乃在王舍城主持舉行第一次佛教結集。
此次結集,先由多聞第一的阿難憶誦佛經,結集經藏,這就是《阿含經》之由來;而後由持律第一的優婆離憶誦戒律,結集律藏。
這些由摩诃迦葉主持審訂的經藏、律藏,當時亦沒有寫成文字,仍按慣例,通過師弟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後世。
至于第一次結集的經藏内容與次第,《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記載說: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衆相應。
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拖南頌,随其所應,次第安布。
……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複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
”② 第一次結集的經藏,即事契經者,就是四《阿含經》,其内容限于一切事——蘊、界、處、緣起、食、谛、七念住、正斷、神足等等,可見其内容多為小乘聲聞教法。
王舍城結集,其經典依次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
由此可知,四阿含成立的先後次第,即是此一《雜》《中》《長》《增一》四部次第。
北傳四部阿含的傳譯工作,完成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及南北朝時期。
漢譯北傳四阿含的内容結構大緻如下: 《雜阿含經》五十卷。
南朝宋初由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意譯功德賢),口宣梵本,寶雲傳譯,慧觀筆受,譯于建康。
《雜阿含》内有一千三百六十二經,而南傳巴利文本則約有二千八百八十經。
《雜阿含》亦稱《相應阿含》。
《五分律》卷三十說:“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天女說。
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
”③此即說,《雜阿含經》是把佛為不同對象而宣說的教法,加以分類編纂的經典彙編。
《雜阿含經》的另一特色在于,按佛教基本教義分類編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說: “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谛相應者,即名緣起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于聲聞品處而為建立;若是佛所說者,于佛品處而為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者,于聖道品處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按,偈頌)相應者(于持伽他品而為建立,此句缺),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
”④ 求那跋陀羅所漢譯的《雜阿含經》被認為是說一切有部所傳承的《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六十卷。
東晉隆安元年至二年(公元三九七—三九八年)由罽賓沙門僧伽羅叉誦出,僧伽提婆譯為漢語,豫州沙門道慈筆受,譯于建康。
此經共十八品,共有二百二十二部經。
在巴利文本則輯為二百五十二部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
”⑤又如《五分律》卷三十說:“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
”⑥ 《中阿含經》比較深入而詳細地論述了小乘佛教基本教義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等教說,因此後世認為《中阿含》是闡發深義的經典彙編。
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說:“為利根衆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
”⑦ 《中阿含經》亦被認為是說一切有部所傳承。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
全經包含三十部經。
因所收之經篇幅較長,故稱《長阿含經》。
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說:“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長阿笈摩》。
”⑧《四分律》卷五十四說:“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
”⑨ 漢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