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世記經
關燈
小
中
大
地獄品
原典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①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複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複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複有第二大金剛山。
二山中間窈窈冥冥。
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
彼有八大地獄,其一地獄有十六小地獄。
“第一大地獄名想,第二名黑繩,第三名堆壓,第四名叫喚,第五名大叫喚,第六名燒炙,第七名大燒炙,第八名無間。
“其想地獄有十六小地獄,小獄縱廣五百由旬②。
第一小獄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釘,四名饑,五名渴,六名一銅釜,七名多銅釜,八名石磨,九名膿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鐵丸,十三名斧,十四名犲狼,十五名劍樹,十六名寒冰。
” 佛告比丘:“無間大地獄有十六小獄周匝圍繞,各各縱廣五百由旬。
雲何名無間地獄?其諸獄卒捉彼罪人剝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着火車輪,疾駕火車,輾熱鐵地,周行往返;身體碎爛,皮肉堕落,苦、痛、辛、酸,萬毒并至,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地獄。
” 注釋 ①四天下:佛教名詞。
佛教認為,住須彌山四方鹹海有四大洲,即四天下。
四洲包括:一南贍部洲,亦稱南閻浮提洲;二為東勝神洲,亦作東弗婆提,又稱勝身;三為西牛貨洲,亦作西瞿陀尼;四為北俱盧洲,亦稱勝處。
佛教相信,四天下都有地獄圍繞。
②由旬:佛教量詞。
原為古代印度帝王一日行軍的裡程,一說為三十裡,一說為四十裡。
譯文 佛告訴比丘說:“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天下,其外部有八千天下相圍繞,另外,又有大海圍繞着八千天下,還有大金剛山圍繞着大海水,而金剛山外又有第二大金剛山。
兩大金剛山之間,混沌窈冥。
即使是日月天神的大威力,亦不能使光芒透照其中。
兩大金剛山之間,有八大地獄,而每一地獄又各有十六小地獄。
“八大地獄分别是,第一大地獄為想地獄,第二大地獄為黑繩地獄,第三大地獄為堆壓地獄,第四大地獄為叫喚地獄,第五大地獄為大叫喚地獄,第六大地獄為燒炙地獄,第七大地獄為大燒炙地獄,第八大地獄是無間地獄。
“想地獄又包括有十六小地獄,小地獄縱橫五百由旬。
第一小獄叫黑沙地獄,第二小獄叫沸屎地獄,第三為五百釘地獄,第四為饑地獄,第五為渴地獄,第六為一銅釜地獄,第七為多銅釜地獄,第八為石磨地獄,第九為膿血地獄,第十為量火地獄,第十一為灰河地獄,第十二為鐵丸地獄,第十三為斧地獄,第十四為豺狼地獄,第十五為劍樹地獄,第十六為寒冰地獄。
” 佛告訴比丘說:“無間大地獄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其外,縱橫五百由旬。
何謂無間地獄?無間地獄衆獄卒捉拿罪人剝其皮,從頭到腳,然後用剝下的皮,纏在罪人之身,并附着火車輪,疾駕火車,輾過熱鐵之地,周行往複,永無中止之日;罪人身體碎爛,皮肉塊塊掉落,苦、痛、辛、酸,萬毒攻身,但罪人卻無法死去,因為其罪未曾得到最終的報應,這就是無間地獄的形象。
” 忉利天品 原典 佛告比丘:“一切衆生以四食①存。
何謂為四?抟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第二,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
彼衆生所食不同。
何等衆生觸食?卵生衆生觸食。
何等衆生念食?有衆生因念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是為念食。
何等識食?地獄衆生及無色天,是為識食。
“若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②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堕畜生中。
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堕餓鬼中。
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
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天③。
此後識滅,四天王天識初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 注釋 ①四食:佛教名詞。
通常指,一段食,亦作抟食,其對象為香、味、觸三塵;二為觸食,亦作樂食,指歡娛喜樂有助生命;三為思食,指第六意識的思念活動能增長生命;四為識食,指六識活動能支持有情生命(大乘為八識活動)。
②泥梨:佛教名詞。
為地獄的梵語音譯,其義為無有,指無有一切喜樂。
地獄是輪回六道中的最低境界。
③四天王天:佛教名詞。
佛教的護世四大天王:東持國天,南增長天,西廣目天,北多聞天。
譯文 佛對比丘們說:“一切衆生都賴四食而生存。
哪四食呢?第一就是抟細滑之食,第二是觸食,第三是念食,第四是識食。
衆生所食并不相同。
什麼衆生以觸食為主呢?以觸食為生的是卵生衆生。
什麼衆生以念食為主呢?有的衆生因念而得以生存,因
二山中間窈窈冥冥。
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
彼有八大地獄,其一地獄有十六小地獄。
“第一大地獄名想,第二名黑繩,第三名堆壓,第四名叫喚,第五名大叫喚,第六名燒炙,第七名大燒炙,第八名無間。
“其想地獄有十六小地獄,小獄縱廣五百由旬②。
第一小獄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釘,四名饑,五名渴,六名一銅釜,七名多銅釜,八名石磨,九名膿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鐵丸,十三名斧,十四名犲狼,十五名劍樹,十六名寒冰。
” 佛告比丘:“無間大地獄有十六小獄周匝圍繞,各各縱廣五百由旬。
雲何名無間地獄?其諸獄卒捉彼罪人剝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着火車輪,疾駕火車,輾熱鐵地,周行往返;身體碎爛,皮肉堕落,苦、痛、辛、酸,萬毒并至,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地獄。
” 注釋 ①四天下:佛教名詞。
佛教認為,住須彌山四方鹹海有四大洲,即四天下。
四洲包括:一南贍部洲,亦稱南閻浮提洲;二為東勝神洲,亦作東弗婆提,又稱勝身;三為西牛貨洲,亦作西瞿陀尼;四為北俱盧洲,亦稱勝處。
佛教相信,四天下都有地獄圍繞。
②由旬:佛教量詞。
原為古代印度帝王一日行軍的裡程,一說為三十裡,一說為四十裡。
譯文 佛告訴比丘說:“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天下,其外部有八千天下相圍繞,另外,又有大海圍繞着八千天下,還有大金剛山圍繞着大海水,而金剛山外又有第二大金剛山。
兩大金剛山之間,混沌窈冥。
即使是日月天神的大威力,亦不能使光芒透照其中。
兩大金剛山之間,有八大地獄,而每一地獄又各有十六小地獄。
“八大地獄分别是,第一大地獄為想地獄,第二大地獄為黑繩地獄,第三大地獄為堆壓地獄,第四大地獄為叫喚地獄,第五大地獄為大叫喚地獄,第六大地獄為燒炙地獄,第七大地獄為大燒炙地獄,第八大地獄是無間地獄。
“想地獄又包括有十六小地獄,小地獄縱橫五百由旬。
第一小獄叫黑沙地獄,第二小獄叫沸屎地獄,第三為五百釘地獄,第四為饑地獄,第五為渴地獄,第六為一銅釜地獄,第七為多銅釜地獄,第八為石磨地獄,第九為膿血地獄,第十為量火地獄,第十一為灰河地獄,第十二為鐵丸地獄,第十三為斧地獄,第十四為豺狼地獄,第十五為劍樹地獄,第十六為寒冰地獄。
” 佛告訴比丘說:“無間大地獄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其外,縱橫五百由旬。
何謂無間地獄?無間地獄衆獄卒捉拿罪人剝其皮,從頭到腳,然後用剝下的皮,纏在罪人之身,并附着火車輪,疾駕火車,輾過熱鐵之地,周行往複,永無中止之日;罪人身體碎爛,皮肉塊塊掉落,苦、痛、辛、酸,萬毒攻身,但罪人卻無法死去,因為其罪未曾得到最終的報應,這就是無間地獄的形象。
” 忉利天品 原典 佛告比丘:“一切衆生以四食①存。
何謂為四?抟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第二,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
彼衆生所食不同。
何等衆生觸食?卵生衆生觸食。
何等衆生念食?有衆生因念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是為念食。
何等識食?地獄衆生及無色天,是為識食。
“若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②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堕畜生中。
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堕餓鬼中。
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
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衆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天③。
此後識滅,四天王天識初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 注釋 ①四食:佛教名詞。
通常指,一段食,亦作抟食,其對象為香、味、觸三塵;二為觸食,亦作樂食,指歡娛喜樂有助生命;三為思食,指第六意識的思念活動能增長生命;四為識食,指六識活動能支持有情生命(大乘為八識活動)。
②泥梨:佛教名詞。
為地獄的梵語音譯,其義為無有,指無有一切喜樂。
地獄是輪回六道中的最低境界。
③四天王天:佛教名詞。
佛教的護世四大天王:東持國天,南增長天,西廣目天,北多聞天。
譯文 佛對比丘們說:“一切衆生都賴四食而生存。
哪四食呢?第一就是抟細滑之食,第二是觸食,第三是念食,第四是識食。
衆生所食并不相同。
什麼衆生以觸食為主呢?以觸食為生的是卵生衆生。
什麼衆生以念食為主呢?有的衆生因念而得以生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