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世記經

關燈
念而使生命的力量增強,壽命不絕,這就是念食。

    什麼是識食衆生呢?生活在地獄中的衆生以及無色天,都屬于識食衆生。

     “如果有些衆生,身行惡行,口出惡語,意想惡念,他們身壞命終時,此生的識見都将消失,同時又産生地獄初識。

    由于識的存在,所以有名與色的出現;由于名與色的存在,所以産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有的衆生,身行惡行,口出惡語,意想惡念,他們身壞命終時,堕入畜生道中。

    此生的一切識見都将消失,同時又産生畜生初識。

    由于識的存在,才有名色的出現;由于名色的存在,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又有的衆生,身行惡行,口出惡言,意想惡念,當他們身壞命終時,堕入餓鬼道中。

    此生的一切識見都消失了,同時又出現了餓鬼初識。

    由于識的存在,才有名色的出現;由于名色的存在,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又有的衆生,身行善行,口說善語,意想善念,他們身壞命終時,能夠轉生人道之中。

    此生的一切識見都消失了,同時又産生了人道初識。

    由于識的存在,才有名色的出現;由于名色的存在,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又有的衆生,身行善行,口說善語,意想善念,當他們身壞命終時,生于四天王天:東持國天、南增長天、西廣目天、北多聞天。

    此生的一切識見都消失了,但産生了四天王天識。

    由識才有名色,由名色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 原典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

    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

    凡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為名。

    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 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

    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随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 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随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者。

    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娆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娆者?’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颠倒,作十惡業①,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

    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

    彼亦如是。

    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②,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

    彼亦如是。

    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娆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娆者。

    ’” 注釋 ①十惡業:佛教名詞。

    十惡亦作十不善。

    佛教認為,十惡為招緻苦果報應的業因,故稱十惡業。

    十惡業包括: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②十善業:佛教名詞。

    十善業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譯文 佛對比丘說:“一切人們所居住的家宅,都有鬼神的存在,無處不在。

    一切街巷、大道小路、屠場市肆及丘冢間,都有鬼神的存在,無處不有。

    任何鬼神皆随其所住依之處而命名。

    依人則有人名,依村則有村名,依城則有城名,依國則有國名,依土則有土名,依山則有山名,依河則有河名。

    ” 佛對比丘說:“一切樹木即使細如車軸,都有鬼神依止,沒有空缺。

    一切男子、女人當他們剛誕生時,都有鬼神随之相擁相護;當他們去世時,那些保護他們的鬼神攝取了他們的生命精氣,所以他們死了。

    ” 佛對比丘說:“如果有外道梵志問道:‘諸賢,若一切男女剛出生時,都有鬼神相随守護;當其将死時,他們相随守護的鬼神攝取了他們的生命精氣,最後他們就死了。

    那麼,現在的人們為何有些人為鬼神所觸娆,而又有的人卻不被鬼神所觸娆?’如果有這樣設問,你們應該回答他們說:‘世人若做非公正的邪惡行為,邪見颠倒,犯有十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即使這類衆生,成百上千,都有一個神相随護他們。

    譬如群牛、群羊,成百上千,有一牧者相随護。

    這輩衆生亦是如此。

    如果有人修行善法,見解正确,有信有行,具足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如是一人則有成百上千的神明護佑。

    就像一個國王,有成百上千的大臣衛護着他。

    修行善法者,亦是如此。

    因此,有的世人為鬼神所觸娆,有的世人卻不為鬼神所觸娆。

    ’” 世本緣品 原典 “爾時,有一衆生作是念言:世間所有家屬萬物,皆為刺棘癰瘡,今宜舍離,入山行道,靜處思維。

    時,即遠離家刺,入山靜處,樹下思維。

    日日出山,入村乞食。

    村人見已,加敬供養,衆共稱善:‘此人乃能舍離家累,入山求道。

    ’以其能離惡不善法,因是稱曰為婆羅門。

     “婆羅門衆中有不能行禅者,便出山林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