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世記經
關燈
小
中
大
于人間。
自言:‘我不能坐禅。
’因是名曰無禅婆羅門。
經過下村,為不善法,施行毒法,因是相生,遂便名毒。
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門種。
彼衆生中習種種業以自營生,因是故世間有居士種。
彼衆生中習諸技藝以自生活,因是世間有首陀羅種。
世間先有此釋種出已,然後有沙門種。
刹利種中有人自思維:世間恩愛污穢不淨,何足貪着也?于是舍家,剃除須發,法服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衆中,有人自思維:世間恩愛污穢不淨,何足貪着?于是舍家,剃除須發,法服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 “若刹利衆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行不善已,身壞命終,一向受苦。
或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彼行不善已,身壞命終,一向受苦。
刹利種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壞命終,一向受樂。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壞命終,一向受樂。
刹利種中,身有二種行,口、意有二種行。
彼身、意行二種行已,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身二種行,口、意二種行。
彼身、意行二種行已,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刹利衆中,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出家為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自身作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出家為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作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
此四種中,出明行成,得阿羅漢為最第一。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具足, 歸命一切智, 一切衆安樂, 衆生處無為, 我亦在其列。
譯文 “那時,有一衆生心想:世間所有家庭婚姻,一切萬物,都是刺棘,都如癰瘡,我現在應該舍離世間,入山淨修梵行,靜處尋思生命解脫。
稍後,他果然遠離家累,舍棄刺棘,入山靜處,端坐樹下尋思生命解脫。
他每日出山,入村乞食。
村人見他靜心修行,都崇敬有加,主動供養他,稱揚他的美名:‘此人能舍離家累,入山求道。
’由于他能離棄一切惡行、不善法,因此人稱其為婆羅門。
“婆羅門中有些人不能修行禅定,就走出山林,遊化人間。
他們自言:‘我不能坐禅。
’因此人稱無禅婆羅門。
這些不修禅定的婆羅門遊化世間,卻常做不善之事,施行惡法,由是輾轉相生,所以名為惡。
由于如此的因緣,世間有了婆羅門種姓。
世間衆生有的從事種種營生,由是輾轉相生,而世間有居士種姓。
世間衆生中有的操習種種技藝,賴以謀生,因此,世間有了首陀羅種姓。
世間首有釋迦種姓的出現,然後才有沙門種。
世間刹帝利種姓中有人獨自思維:世間恩愛,變化無常,污穢不淨,何足貪求執着?于是,他就毅然決然舍棄家累,剃除須發,穿上法服,離家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這些世間衆生中,亦有人思維:世間恩愛,污穢不淨,何足貪求執着?于是,他們亦舍棄家累,剃除須發,穿上法服,出家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 “如果刹帝利種姓中,有人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行不善法的人,身壞命終,必定遭受苦報。
有的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他們行不善之法,身壞命終,必定遭到苦報。
如果刹帝利種姓中,有人身行善法,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則身壞命終,必定受到樂報。
如果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身行善法,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則身壞命終時,亦能受到樂報。
如果刹帝利種姓中,有人身行善、惡二種行,口、意亦有善、惡二種行,則他們身壞命終時,亦必将遭受苦、樂二種報。
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身有善、惡二種行,口、意亦有善、惡二種行。
他們身、口、意都有二種行,當他們身壞命終時,會受到苦、樂二種報。
“刹帝利種姓中,有人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他們修行七覺意: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和舍覺意,他們信仰堅定,出家修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自身做證:我生死業報已終盡,清淨梵行已确立,所應做的事已成就,不再受生死輪回。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姓中,亦有人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他們修習七覺意,信仰堅定,出家修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做證:我生死業報已終盡,清淨梵行已成就,更不受生死輪回。
婆羅門、刹帝利、居士、首陀羅四種姓中,生命解脫的清淨梵行能夠成就者,以獲阿羅漢果為最高境界。
” 當時,諸比丘們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經》具足, 歸命一切智慧, 一切衆生安樂, 衆生清淨解脫, 我亦身處其列。
自言:‘我不能坐禅。
’因是名曰無禅婆羅門。
經過下村,為不善法,施行毒法,因是相生,遂便名毒。
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門種。
彼衆生中習種種業以自營生,因是故世間有居士種。
彼衆生中習諸技藝以自生活,因是世間有首陀羅種。
世間先有此釋種出已,然後有沙門種。
刹利種中有人自思維:世間恩愛污穢不淨,何足貪着也?于是舍家,剃除須發,法服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衆中,有人自思維:世間恩愛污穢不淨,何足貪着?于是舍家,剃除須發,法服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 “若刹利衆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行不善已,身壞命終,一向受苦。
或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彼行不善已,身壞命終,一向受苦。
刹利種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壞命終,一向受樂。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壞命終,一向受樂。
刹利種中,身有二種行,口、意有二種行。
彼身、意行二種行已,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身二種行,口、意二種行。
彼身、意行二種行已,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刹利衆中,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出家為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自身作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出家為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作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
此四種中,出明行成,得阿羅漢為最第一。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具足, 歸命一切智, 一切衆安樂, 衆生處無為, 我亦在其列。
譯文 “那時,有一衆生心想:世間所有家庭婚姻,一切萬物,都是刺棘,都如癰瘡,我現在應該舍離世間,入山淨修梵行,靜處尋思生命解脫。
稍後,他果然遠離家累,舍棄刺棘,入山靜處,端坐樹下尋思生命解脫。
他每日出山,入村乞食。
村人見他靜心修行,都崇敬有加,主動供養他,稱揚他的美名:‘此人能舍離家累,入山求道。
’由于他能離棄一切惡行、不善法,因此人稱其為婆羅門。
“婆羅門中有些人不能修行禅定,就走出山林,遊化人間。
他們自言:‘我不能坐禅。
’因此人稱無禅婆羅門。
這些不修禅定的婆羅門遊化世間,卻常做不善之事,施行惡法,由是輾轉相生,所以名為惡。
由于如此的因緣,世間有了婆羅門種姓。
世間衆生有的從事種種營生,由是輾轉相生,而世間有居士種姓。
世間衆生中有的操習種種技藝,賴以謀生,因此,世間有了首陀羅種姓。
世間首有釋迦種姓的出現,然後才有沙門種。
世間刹帝利種姓中有人獨自思維:世間恩愛,變化無常,污穢不淨,何足貪求執着?于是,他就毅然決然舍棄家累,剃除須發,穿上法服,離家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這些世間衆生中,亦有人思維:世間恩愛,污穢不淨,何足貪求執着?于是,他們亦舍棄家累,剃除須發,穿上法服,出家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 “如果刹帝利種姓中,有人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行不善法的人,身壞命終,必定遭受苦報。
有的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他們行不善之法,身壞命終,必定遭到苦報。
如果刹帝利種姓中,有人身行善法,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則身壞命終,必定受到樂報。
如果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身行善法,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則身壞命終時,亦能受到樂報。
如果刹帝利種姓中,有人身行善、惡二種行,口、意亦有善、惡二種行,則他們身壞命終時,亦必将遭受苦、樂二種報。
婆羅門種姓、居士種姓、首陀羅種姓,身有善、惡二種行,口、意亦有善、惡二種行。
他們身、口、意都有二種行,當他們身壞命終時,會受到苦、樂二種報。
“刹帝利種姓中,有人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他們修行七覺意: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和舍覺意,他們信仰堅定,出家修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自身做證:我生死業報已終盡,清淨梵行已确立,所應做的事已成就,不再受生死輪回。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姓中,亦有人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求道。
他們修習七覺意,信仰堅定,出家修道,修無上梵行,于現法中做證:我生死業報已終盡,清淨梵行已成就,更不受生死輪回。
婆羅門、刹帝利、居士、首陀羅四種姓中,生命解脫的清淨梵行能夠成就者,以獲阿羅漢果為最高境界。
” 當時,諸比丘們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經》具足, 歸命一切智慧, 一切衆生安樂, 衆生清淨解脫, 我亦身處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