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長阿含經》的主誦者罽賓沙門佛陀耶舍,曾在長安譯出法藏部的《四分律》六十卷和《四分僧戒本》一卷。
《四分律·序》稱他為“昙無德部體大乘三藏沙門佛陀耶舍”。
可見佛陀耶舍是昙無德部即法藏部的沙門,所誦《長阿含經》當為法藏部傳承。
法藏部是小乘部派之一,據《異部宗輪論》,法藏部是佛滅三百年從上座部系統說一切有部的支派化地部中分裂出來的部派。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譯于建康。
此經按序品、一法、二法、三法,直至十一法,依次編排;每一法又分若幹品,每品有三經至十經不等,共收錄四百七十二經。
其《序品》稱,從理解一法開始,直到十法、十一法,“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廣不可盡,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一含》”⑩。
《五分律》卷三十說:“從一法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
”? 《增一阿含》的依次增一編排的講經方式,在《長阿含》中的《十上經》、《衆集經》、《增一經》及《三聚經》等,即有依次增加法數的講經方式,可視為《增一阿含》的雛形。
此經有不少大乘佛教的用語和說法,如“菩薩”“六度”“方等大乘義”“無上正真之道”“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等等,這與帶有濃厚大乘色彩的大衆部非常相像,故被認為是晚期大衆部所傳承的《增一阿含經》。
一般認為,北傳四阿含約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佛教分裂為部派佛教之前,編集而成。
這些早期佛教典籍在其口頭傳承過程中,難免有所增改、損益。
到公元前一世紀以後,北傳四阿含逐漸被寫成文字,演進為成文經典。
部派佛教時期,一些較大的佛教部派,如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衆部以及南傳上座部等,都有自己的阿含經典。
盡管經過不同部派的改編、損益,有着不同的部派色彩,但仍然保留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并且,由于長期口頭傳承的講經方式的影響,為了便于憶誦,自古相傳的佛經體裁、結構成分,仍遵循着釋迦晚年所奠立的講經類别,或分為九分教,或分成十二分教。
這種規範化的講經類别,在漢譯四阿含裡多有所見。
如十二分教(亦稱十二部經),在《中阿含經》卷一、《雜阿含經》卷四十一及《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等等,均有記載。
北傳《長阿含經》卷三《遊行經》亦記有“十二分教”的内容: “比丘當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證,布現于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
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别,随事修行。
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 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經,其譯名雖有不同,但其内容不外乎: (一)契經,亦稱貫經,梵音修多羅,佛經中直接宣說的法義,為長行散文體經文。
(二)應頌,梵語祇夜,亦稱重頌,與契經長行相應,以六句、四句、三句、二句,重宣教義,采用頌體。
(三)記别,梵語和迦羅那,亦作授記或受記,佛給予諸弟子預表未來修行果位的經文。
(四)諷頌,梵語伽陀,亦譯稱孤起頌。
不說長行,直說偈句,為偈體有韻之經文。
(五)自說,梵語優陀那,指佛為令正法久住世間,無有人問,而自宣說。
(六)緣起,梵語尼陀那,亦稱因緣,記述佛說經律的因緣。
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七)譬喻,梵語阿波陀那,為經中譬喻部分。
(八)本事,梵語伊帝曰多伽,亦稱如是語,指佛為弟子說過去世種種因緣的經文。
(九)本生,梵語阇陀伽,指佛說自己過去世時行業事曆的經文。
(十)方廣,梵語毗佛略,亦譯作廣破、無比等。
指佛為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義。
(十一)希法,梵語阿浮達磨,亦作未曾有法,指經中佛及弟子所顯現的種種神通的記述。
(十二)論議,梵語優婆提舍,問答和議論諸法意義的經文。
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經,成為後世指稱佛教一切經的代名詞,影響深遠。
《長阿含》等早期佛典所确立的這一些講經規範,既标示出佛典區别于其他宗教經典的外在特征,同時亦反映了四部阿含之間在講經規範上的一緻性。
除卻四阿含都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這一共同點,講經規範的一緻性,亦是北傳四阿含的共同之處。
每一部《阿含經》都包括許多内容不同的小經。
最初在中國流傳的阿含經典,就是這些單品經。
如東漢時最早傳譯的《四十二章經》即是輯錄《阿含經》要點的“經鈔”。
東漢末年安世高、三國時期支謙皆譯有大量四部《阿含經》中的單品經。
根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和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的記載,最
《四分律·序》稱他為“昙無德部體大乘三藏沙門佛陀耶舍”。
可見佛陀耶舍是昙無德部即法藏部的沙門,所誦《長阿含經》當為法藏部傳承。
法藏部是小乘部派之一,據《異部宗輪論》,法藏部是佛滅三百年從上座部系統說一切有部的支派化地部中分裂出來的部派。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譯于建康。
此經按序品、一法、二法、三法,直至十一法,依次編排;每一法又分若幹品,每品有三經至十經不等,共收錄四百七十二經。
其《序品》稱,從理解一法開始,直到十法、十一法,“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廣不可盡,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一含》”⑩。
《五分律》卷三十說:“從一法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
”? 《增一阿含》的依次增一編排的講經方式,在《長阿含》中的《十上經》、《衆集經》、《增一經》及《三聚經》等,即有依次增加法數的講經方式,可視為《增一阿含》的雛形。
此經有不少大乘佛教的用語和說法,如“菩薩”“六度”“方等大乘義”“無上正真之道”“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等等,這與帶有濃厚大乘色彩的大衆部非常相像,故被認為是晚期大衆部所傳承的《增一阿含經》。
一般認為,北傳四阿含約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佛教分裂為部派佛教之前,編集而成。
這些早期佛教典籍在其口頭傳承過程中,難免有所增改、損益。
到公元前一世紀以後,北傳四阿含逐漸被寫成文字,演進為成文經典。
部派佛教時期,一些較大的佛教部派,如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衆部以及南傳上座部等,都有自己的阿含經典。
盡管經過不同部派的改編、損益,有着不同的部派色彩,但仍然保留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并且,由于長期口頭傳承的講經方式的影響,為了便于憶誦,自古相傳的佛經體裁、結構成分,仍遵循着釋迦晚年所奠立的講經類别,或分為九分教,或分成十二分教。
這種規範化的講經類别,在漢譯四阿含裡多有所見。
如十二分教(亦稱十二部經),在《中阿含經》卷一、《雜阿含經》卷四十一及《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等等,均有記載。
北傳《長阿含經》卷三《遊行經》亦記有“十二分教”的内容: “比丘當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證,布現于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
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别,随事修行。
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 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經,其譯名雖有不同,但其内容不外乎: (一)契經,亦稱貫經,梵音修多羅,佛經中直接宣說的法義,為長行散文體經文。
(二)應頌,梵語祇夜,亦稱重頌,與契經長行相應,以六句、四句、三句、二句,重宣教義,采用頌體。
(三)記别,梵語和迦羅那,亦作授記或受記,佛給予諸弟子預表未來修行果位的經文。
(四)諷頌,梵語伽陀,亦譯稱孤起頌。
不說長行,直說偈句,為偈體有韻之經文。
(五)自說,梵語優陀那,指佛為令正法久住世間,無有人問,而自宣說。
(六)緣起,梵語尼陀那,亦稱因緣,記述佛說經律的因緣。
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七)譬喻,梵語阿波陀那,為經中譬喻部分。
(八)本事,梵語伊帝曰多伽,亦稱如是語,指佛為弟子說過去世種種因緣的經文。
(九)本生,梵語阇陀伽,指佛說自己過去世時行業事曆的經文。
(十)方廣,梵語毗佛略,亦譯作廣破、無比等。
指佛為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義。
(十一)希法,梵語阿浮達磨,亦作未曾有法,指經中佛及弟子所顯現的種種神通的記述。
(十二)論議,梵語優婆提舍,問答和議論諸法意義的經文。
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經,成為後世指稱佛教一切經的代名詞,影響深遠。
《長阿含》等早期佛典所确立的這一些講經規範,既标示出佛典區别于其他宗教經典的外在特征,同時亦反映了四部阿含之間在講經規範上的一緻性。
除卻四阿含都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這一共同點,講經規範的一緻性,亦是北傳四阿含的共同之處。
每一部《阿含經》都包括許多内容不同的小經。
最初在中國流傳的阿含經典,就是這些單品經。
如東漢時最早傳譯的《四十二章經》即是輯錄《阿含經》要點的“經鈔”。
東漢末年安世高、三國時期支謙皆譯有大量四部《阿含經》中的單品經。
根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和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的記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