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早傳譯《長阿含經》之單品經的是後漢安世高。

    他曾譯出《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

    呂澂先生認為此經同于《長阿含經》第九卷之《十上經》。

    安世高尚譯有《人本欲生經》一卷,勘出《長阿含經》第十卷之《大緣方便經》;安譯《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一卷,勘出《長阿含經》第十一卷之《善生經》。

     據明·智旭《閱藏知津》,北傳四阿含中漢譯單品經,《增一阿含經》有二十八種單品經,《中阿含經》中有六十五種單品經,《長阿含經》中則有二十一種單品經,《雜阿含經》中有十七種單品經。

    梁啟超因此而認為,西晉以前的佛經翻譯,十之八皆為小乘經,而小乘經中又有十之八皆為《阿含經》。

    當然,更重要的莫過于北傳四阿含全譯事業的完成。

    自此,人們不僅可以了解佛教創立和發展初期的教義和傳教情況,而且由于印度古來成文史料較少,漢譯北傳四阿含亦為研究印度古代社會和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至于《長阿含經》中諸單品經漢譯的具體情形,現據有關資料,做一列舉。

     呂澂先生所撰《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阿含部》,輯錄了《長阿含經》别出異譯的單品經凡十七種,抄引如下?: (一)《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

    失譯〔祐〕(按即梁·僧祐《出三藏記集》,下同)。

    附魏吳錄〔房〕(按即隋·費長房《曆代三寶紀》,下同)。

    勘出《長阿含》〔經〕(按即隋·法經等《衆經目錄》,下同)。

    今勘同第一卷初分《大本經》。

     (二)《七佛經》一卷。

    宋·法天譯。

    淳化元年(公元九九〇年)出〔祥〕(按即宋趙·安仁等《大中祥符法寶錄》,下同)。

     (三)《毗婆屍佛經》二卷。

    宋·法天譯。

    淳化元年(公元九九〇年)出〔祥〕。

    今勘出《七佛父母姓字經》。

     (四)《佛般泥洹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泰始五年(公元二六九年)出〔祐〕。

    後作白法祖譯。

    勘出《長阿含》第二至四卷初分《遊行經》〔開〕(按即唐·智昇《開元釋教錄》,下同)。

     (五)《大般涅槃經》三卷。

    東晉·法顯譯。

    勘同《佛般涅槃經》〔開〕。

     (六)《般泥洹經》二卷。

    失譯。

    附東晉錄〔開〕。

    先作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經〕。

    勘同《佛般泥洹經》〔開〕。

    原殘一卷,《開錄》補全。

     (七)《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二卷。

    宋·施護、惟淨同譯。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一〇一〇年)出〔祥〕。

    今勘出《長阿含》第五卷初分《典尊經》。

     (八)《人仙經》一卷。

    宋·法賢譯。

    鹹平元年(公元九九八年)出〔祥〕。

    今勘出《長阿含》第五卷初分《阇尼沙經》。

     (九)《大集法門經》二卷。

    宋·施護譯。

    景德二年(公元一〇〇五年)出〔祥〕。

    今勘出《長阿含》第八卷第二分《衆集經》。

     (十)《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祐〕。

    勘出《長阿含》第九卷〔開〕。

    今勘同二分《十上經》。

     (十一)《信佛功德經》一卷。

    宋·法賢譯。

    鹹平元年(公元九九八年)出〔祥〕。

    今勘出《長阿含》第十二卷二分《自歡喜經》。

     (十二)《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一卷。

    失譯〔祐〕。

    後吳·支謙譯。

    勘出《長阿含》〔開〕。

    今勘同三分《阿摩晝經》。

     (十三)《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祐〕。

    後吳·支謙譯。

    勘出《長阿含》第十四卷〔開〕。

    今勘同三分《梵動經》。

     (十四)《寂志果經》一卷。

    失譯〔祐〕。

    後作竺昙無蘭譯。

    勘出《長阿含》第十七卷〔開〕。

    今勘同三分《沙門果經》。

     (十五)《大樓炭經》六卷。

    西晉·法炬譯〔祐〕。

    後作法炬、法立共譯。

    勘出《長阿含》四分《世記經》。

     (十六)《起世經》十卷。

    隋·阇那崛多等譯。

    勘同《樓炭經》〔開〕。

     (十七)《起世因本經》十卷。

    隋·達摩笈多譯〔泰〕(按即唐·靜泰《大敬愛寺衆經目錄》)。

    勘同《樓炭經》〔開〕。

    題中“因本”二字依《周錄》加(按《周錄》即周·明佺等《大周刊定衆經目錄》)。

     日本從公元一九二三—一九二八年,編印《大正新修大藏經》,對漢文《大藏經》的編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