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的記載,如第二經《遊行經》和第二十七經《沙門果經》等。

    所謂六師外道主要指不蘭迦葉、末伽梨拘舍梨、阿夷陀翅舍欽婆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浮陀伽旃延、散若毗羅梨子、尼乾陀等。

     不蘭迦葉,亦作富蘭那迦葉,姓迦葉,從母得名不蘭(富蘭那)。

    他主張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否認因果報應論,被認為是無因無緣論者和道德虛無論者。

    《沙門果經》記載說,即使殺人放火,偷盜邪淫,都不為作惡,亦沒有罪惡報應,這就是不蘭迦葉的主張。

    反之,即使施舍行善,亦沒有什麼福報。

     末伽梨拘舍梨,從母得名拘舍梨,末伽梨是字。

    他認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個我的意志和主觀努力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他說,無天無地無衆生,無善惡亦無善惡報,無布施亦無祭祀,乃至無父無母。

    因此末伽梨拘舍梨否認善惡因果報應和三世輪回理論,堅決反對婆羅門教所提倡的布施和祭祀。

    末伽梨被認為是“邪命外道”的創始人。

     阿夷陀翅舍欽婆羅,亦作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他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人取命終時,地大還歸于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敗壞,諸根敗壞;無論是智者還是愚人,皆悉敗壞為斷滅法。

    因此他亦反對善惡果報和生死輪回的理論,否定婆羅門教祭祀和一切苦行。

    阿夷陀翅舍欽婆羅被認為是古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派别“順世論”的開創者。

     波浮陀伽旃延,亦作婆浮陀伽旃那,伽旃延是姓,從母名波浮陀。

    他堅決否認因果報應,認為衆生受苦受樂皆由命定,無可改變。

    他說:“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

    無因無緣,衆生染着;無因無緣,衆生清淨。

    一切衆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冤仇,定在數中,于此六生中受諸苦樂。

    ” 散若毗羅梨子,亦作删阇耶毗羅尼子,從母得名毗羅梨子,散若是字。

    他回避對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持懷疑論的觀點。

    對于因果報應論,他的回答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尼乾子,亦稱尼乾陀若提子。

    若提子從母得名,尼乾陀為出家之号,意為“脫離束縛”,從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枷鎖中解脫出來。

    尼乾子本名為筏馱摩那,是耆那教的創始人,被稱為“大雄”。

    他認為世界是由元素命(靈魂)和非命(物質及原因)構成的。

    他主張宿命論和輪回報應。

     釋教與六師外道的基本差異,主要集中在沙門修行的現世果報這一根本問題上。

    《遊行經》所記載的須跋陀羅最後請佛決疑的正是沙門修行的現世果報問題。

    釋迦認為外道異衆無有沙門果,因為所有外道異說都缺非苦非樂的中道,沒有八聖道。

    隻有佛教才具備八正道的修持,因此具有沙門修行的現世果報。

     佛教所具有的沙門果報,包括四種修行果位,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

    須陀洹果,亦譯作預流、入流,指凡夫初入聖道法流;斯陀含果,亦譯作一來果,指修行者雖斷欲界中九惑的六惑,但尚需在欲界人、天之間受生一度;阿那含果,亦譯不還果,指不還來欲界的修行果位;阿羅漢果,亦稱無極果、無學果,是聲聞學者修習的最高果位,指已斷除一切世俗的情欲煩惱,達到聲聞修學的最高境地,不受生死輪回之苦,進入個我生命的涅槃解脫。

     釋尊本教倡導精進勤修善法,樂獨靜思,終達漏盡智證,獲緻離無明的慧解脫和離貪愛的心解脫。

    佛教修持離不開八聖道的指引,由八聖道進入涅槃,這就是佛教在破斥外道異學中所确立的基本學說。

     外道異學大都關注一些思辨性較強的玄學問題,如世界有始無始、世界有邊無邊、身命異還是不異、如來終還是不終等。

    受外道異學影響的人常詢問釋尊對諸如此類問題的解答,釋迦總以“無記”答之。

    第二十八經《布吒婆樓經》記載了詳情。

    梵志問佛陀:世間有常還是無常?世間是有邊際還是無邊際?身命有異還是無異?如來終還是不終?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所不記。

    ”《中阿含經》卷六十的《箭喻經》,佛陀曾以有人被毒箭射中為喻,說如果不設法盡快把毒箭拔出來,而是細究何人射箭,研思箭是什麼材料制作等等問題,那是毫無意義的。

    無記即不置可否,是一中性判斷詞。

    釋尊認為,上述問題“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非沙門,非泥洹,是故不記”⑦。

    這些問題既無助于增益有情的生存智慧,亦無助于修行者證達涅槃解脫。

    佛陀所記的是苦谛、苦集、苦滅、苦出要道,四聖谛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才是值得真正研思修持的解脫門徑。

     注釋: ①《大正藏》第一冊頁七中。

     ②《大正藏》第一冊頁七下。

     ③《大正藏》第一冊頁十五中。

     ④《大正藏》第一冊頁十六下。

     ⑤《大正藏》第一冊頁二十六中。

     ⑥《大正藏》第一冊頁四十九上。

     ⑦《大正藏》第一冊頁一一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