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異,主要的就在由探讨阿含的思想而來。
”?該《論集》輯錄了近現代中國學者探讨阿含經典的重要論述,包括梁任公的《說四阿含》、東初的《阿含概說》、力定的《四〈阿含經〉的研究》等研究成果。
盡管從總體上來說,探究阿含經典的著述,仍相當缺乏,“但由一向不重視阿含研讨的傳統佛教,到此有單獨論述阿含的文字出現,亦算是一大進步,亦是算是一時代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近代佛教研究方面,阿含經典的研究,确實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一改傳統佛教“以談小乘為恥”的陳習。
歐陽漸、呂澂、湯用彤、王恩洋等一代佛學名家,都在阿含經典研究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
特别是當代佛學家印順導師,其一生的佛學造詣,得自阿含經典的法益可謂深廣矣。
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性空學探源》《唯識學探源》,都可說是深究阿含經典的力作。
佛教研究者随着诠釋視域的擴展,深切地認識到,盡管阿含經典在教義思想上不及大乘思想豐富和深廣,但研究阿含經典,可搜集到後來大小乘思想,尤其是形成、開展出大乘佛理的某些重要依據。
如大乘佛理的空、緣起、中道以及大乘佛教所用的術語——三十七道品、三增上學、四攝事等,都可見于阿含經典。
而龍樹的空和無著的有,尤其是前者,明顯地接受了阿含經典的深刻影響。
總之,阿含經典所攝内容寬泛,并不僅僅限于小乘聲聞教的思想,而是可視為一切大乘思想的共同淵源。
東初所撰的《阿含概說》把阿含經典的主要内容歸納為七個方面:無常即空的思想;緣起即空的思想;中道義;與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哲學具有密切關系,以《長阿含經》為例,如《沙門果經》對非婆羅門教的六師思想的批判,如《善生經》對現實社會倫理規範的關注,又如《三明經》對神教迷信的破除等等;阿含經典與佛滅二百年後部派佛教的相關性;阿含經典不僅涉及大、小乘的基本教理,甚至可視為所有佛教義理的思想淵源及曆史淵源;阿含經典亦是研究印度宗教哲學及一般思想的無可取代的依據。
因此之故,“不了解阿含,不特不能了知空有之大乘教思想,且不能了知一切經典根本思想的源流,甚至不了解整個佛法思想起源的背景”?。
近代佛教學者對阿含經典的深入探究,是佛教意識的一次真正自覺。
佛教是一個整體性存在。
脫離阿含佛教的曆史偏見,障蔽着對佛教的整體把握。
梁啟超在《說四阿含》這一專論中,明确主張“吾以為真欲治佛學者,宜有事于阿含”?。
他認為,必須注重阿含經典的佛學研究,基于以下六大理由: 其一,阿含經典是最早成立的佛教經典,并以公開結集的形式完成,因此阿含經典的内容最為可信。
其二,阿含經典說理較為質樸而實在,比其他經藏更少文學誇飾的成分。
其三,阿含經典運用一種類似《論語》的言行實錄的體裁,易使人體認釋尊的現實人格。
其四,阿含經典詳細說明了佛教的根本義理,如四聖谛、十二因緣、五蘊皆空、業感輪回、四念處、八正道等等,若無阿含經典,則一切大乘經論皆無從索解。
其五,阿含經典非但不與大乘經相沖突,而且含蘊不少大乘教義,因此,不容輕易由于阿含為小乘經而否定。
其六,阿含經典記載了許多釋迦創教時期印度的社會環境,由此可加深對釋尊應機宣化的良苦用心,從而有助基于現實的對佛教的自覺體認。
阿含經典内容結構的獨特性,使愈來愈多的學者認識到不容忽視阿含經典的研究,亦必将使佛教自身更本真地切近釋迦創教的現世情懷。
注釋: ①《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中。
②《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中。
③《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一九一上。
④《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下。
⑤《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下。
⑥《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一九一上。
⑦《大正藏》第二十三冊頁五〇三下。
⑧《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下。
⑨《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九六八中。
⑩《大正藏》第二冊頁五五〇中。
?《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一九一上。
?《大正藏》第一冊頁十六下。
?引自《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呂澂著,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一年版。
?引自《佛學研究十八篇》第二七一頁,梁啟超著,中華書局影印。
?引自《經典研究論集·編輯旨趣》,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引自《經典研究論集·編輯旨趣》,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阿含概說》,東初撰,同上。
?引見梁啟超《說四阿含》一文,《佛學研究十八篇》,同注?。
”?該《論集》輯錄了近現代中國學者探讨阿含經典的重要論述,包括梁任公的《說四阿含》、東初的《阿含概說》、力定的《四〈阿含經〉的研究》等研究成果。
盡管從總體上來說,探究阿含經典的著述,仍相當缺乏,“但由一向不重視阿含研讨的傳統佛教,到此有單獨論述阿含的文字出現,亦算是一大進步,亦是算是一時代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近代佛教研究方面,阿含經典的研究,确實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一改傳統佛教“以談小乘為恥”的陳習。
歐陽漸、呂澂、湯用彤、王恩洋等一代佛學名家,都在阿含經典研究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
特别是當代佛學家印順導師,其一生的佛學造詣,得自阿含經典的法益可謂深廣矣。
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性空學探源》《唯識學探源》,都可說是深究阿含經典的力作。
佛教研究者随着诠釋視域的擴展,深切地認識到,盡管阿含經典在教義思想上不及大乘思想豐富和深廣,但研究阿含經典,可搜集到後來大小乘思想,尤其是形成、開展出大乘佛理的某些重要依據。
如大乘佛理的空、緣起、中道以及大乘佛教所用的術語——三十七道品、三增上學、四攝事等,都可見于阿含經典。
而龍樹的空和無著的有,尤其是前者,明顯地接受了阿含經典的深刻影響。
總之,阿含經典所攝内容寬泛,并不僅僅限于小乘聲聞教的思想,而是可視為一切大乘思想的共同淵源。
東初所撰的《阿含概說》把阿含經典的主要内容歸納為七個方面:無常即空的思想;緣起即空的思想;中道義;與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哲學具有密切關系,以《長阿含經》為例,如《沙門果經》對非婆羅門教的六師思想的批判,如《善生經》對現實社會倫理規範的關注,又如《三明經》對神教迷信的破除等等;阿含經典與佛滅二百年後部派佛教的相關性;阿含經典不僅涉及大、小乘的基本教理,甚至可視為所有佛教義理的思想淵源及曆史淵源;阿含經典亦是研究印度宗教哲學及一般思想的無可取代的依據。
因此之故,“不了解阿含,不特不能了知空有之大乘教思想,且不能了知一切經典根本思想的源流,甚至不了解整個佛法思想起源的背景”?。
近代佛教學者對阿含經典的深入探究,是佛教意識的一次真正自覺。
佛教是一個整體性存在。
脫離阿含佛教的曆史偏見,障蔽着對佛教的整體把握。
梁啟超在《說四阿含》這一專論中,明确主張“吾以為真欲治佛學者,宜有事于阿含”?。
他認為,必須注重阿含經典的佛學研究,基于以下六大理由: 其一,阿含經典是最早成立的佛教經典,并以公開結集的形式完成,因此阿含經典的内容最為可信。
其二,阿含經典說理較為質樸而實在,比其他經藏更少文學誇飾的成分。
其三,阿含經典運用一種類似《論語》的言行實錄的體裁,易使人體認釋尊的現實人格。
其四,阿含經典詳細說明了佛教的根本義理,如四聖谛、十二因緣、五蘊皆空、業感輪回、四念處、八正道等等,若無阿含經典,則一切大乘經論皆無從索解。
其五,阿含經典非但不與大乘經相沖突,而且含蘊不少大乘教義,因此,不容輕易由于阿含為小乘經而否定。
其六,阿含經典記載了許多釋迦創教時期印度的社會環境,由此可加深對釋尊應機宣化的良苦用心,從而有助基于現實的對佛教的自覺體認。
阿含經典内容結構的獨特性,使愈來愈多的學者認識到不容忽視阿含經典的研究,亦必将使佛教自身更本真地切近釋迦創教的現世情懷。
注釋: ①《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中。
②《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中。
③《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一九一上。
④《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下。
⑤《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下。
⑥《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一九一上。
⑦《大正藏》第二十三冊頁五〇三下。
⑧《大正藏》第三十冊頁七七二下。
⑨《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九六八中。
⑩《大正藏》第二冊頁五五〇中。
?《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一九一上。
?《大正藏》第一冊頁十六下。
?引自《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呂澂著,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一年版。
?引自《佛學研究十八篇》第二七一頁,梁啟超著,中華書局影印。
?引自《經典研究論集·編輯旨趣》,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引自《經典研究論集·編輯旨趣》,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阿含概說》,東初撰,同上。
?引見梁啟超《說四阿含》一文,《佛學研究十八篇》,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