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布吒婆樓經

關燈
梵志對佛說:“瞿昙!你為何不做任何判斷呢?我、世間存在是永恒存在,乃至如來既非命終亦非不命終,難道連一個觀點都不能支持嗎?” 佛告訴梵志說:“這些觀念都不符合世間的真正的生命大義,都不符合根本佛法,都并非是梵行,并不是清淨無穢的修持,不是甯靜超脫的無為境界,不是清靜解脫的寂滅,不是去惡揚善的超邁人格,不是淨修的沙門,不是終極解脫的涅槃。

    因此,我對它們不做任何判斷,亦不支持。

    ” 原典 梵志又問:“雲何為義合、法合?雲何為梵行初?雲何無為?雲何無欲?雲何寂滅?雲何止息?雲何正覺?雲何沙門?雲何泥洹?雲何名記?” 佛告梵志:“我記苦谛、苦集、苦滅、苦出要谛。

    所以者何?此是義合、法合、梵行初首、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泥洹。

    是故我記。

    ” 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時去未久,其後諸餘梵志語我言:‘汝何故聽沙門瞿昙所說,語語印可瞿昙,言:我、世間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合義,故不記?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昙如是所說。

    ’我報彼言:‘沙門瞿昙所說: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

    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門瞿昙依法住法,以法而言,以法出離。

    我等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昙微妙法言,不可違也。

    ’” 佛告梵志曰:“諸梵志言:‘汝何故聽沙門瞿昙所說,語語印可?’此言有咎。

    所以者何?我所說法,有決定記、不決定記。

    雲何名不決定記?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亦說此言,而不決定記。

    所以然者,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初,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非沙門,非泥洹。

    是故,梵志!我雖說此言而不決定記。

    雲何名決定記?我記苦谛、苦集、苦滅、苦出要谛。

    所以者何?此與法合、義合,是梵行初首,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泥洹。

    是故我說決定記。

    ” 譯文 梵志又問佛說:“什麼才符合世間存在的真正意義,符合世間生命的基本法則?什麼是淨修梵行的開始?什麼是清淨無為的精神境界?什麼才是淨修無欲的實踐行為?什麼才是寂滅的修持?什麼才是止惡息心的修持?什麼叫正确的覺悟?什麼才是沙門的真正修持?什麼才是生命終極解脫的涅槃?什麼命題才真正是生命價值判斷的命題?” 佛告訴梵志說:“我隻關懷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為什麼呢?因為四聖谛符合人類的生命真義,切合人類生命的基本生存法則,是最初的清淨梵行,四聖谛使人類通往清淨無欲、無為自由、寂滅超升、止惡揚善的精神境界,四聖谛使沙門的修持成為真正的修持,使人類體認正确的覺悟,實現終極的涅槃解脫。

    因此,我隻以四聖谛為根本的價值關懷。

    ” 梵志對佛說:“佛離開我的住處後不久,其後有梵志告訴我說:‘你為何聽從沙門瞿昙的教誨,都以瞿昙的教誨為根本的真理,認為諸如:我、世間存在都是永恒存在,乃至如來既非命終亦非不命終,這些命題并不符合人類生命的真義,所以不應該認為是确實的真理?你為何贊同并印可這些瞿昙的思想?我們反對沙門瞿昙的教誨,并不接受沙門瞿昙的學說。

    ’我回答他們說:‘沙門瞿昙所說的:我、世間永恒存在,乃至如來既非命終亦非不命終,這些命題并不符合人類生命的真義,所以我并不關心這些命題的真确性。

    對此,我亦不加以贊同、印可。

    但是,沙門瞿昙從人類生存的基本事實出發,堅持追尋人類生命的基本法則,決不談論與人類生命的存在意義無關的迂闊言論,從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中,探求解脫涅槃的自由之路。

    因此,我們為什麼要反對瞿昙智者的學說、思想呢?沙門瞿昙的學說精微而玄奧,不可不贊同。

    ’” 佛對梵志說:“其他梵志認為:‘你何故聽從沙門瞿昙所說的教誨,語語句句都加以印可?’這種說法有些錯誤。

    為什麼呢?我所說的一切教誨可以區分為決定記和不決定記二種。

    什麼才是不決定記呢?我、世間存在永恒存在,乃至如來既非存在命終亦非不存在命終,我亦了解這些命題,但并不做最終的真理判斷。

    因為,這些命題并不符合人類生存的真義,并不符合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并不是清淨梵行的初始,并不是清淨無欲、自然無為、寂滅超升的精神境界,并不是止惡揚善的價值關懷,并不是正确的生命覺悟,并不是沙門的理想目标,并不是終極的涅槃解脫。

    因此,盡管我亦理解這些思想命題,但并不做最終的價值判斷。

    什麼才是應該做出的終極的價值關懷呢?那就是四種人類生存的基本真谛:苦谛、集谛、滅谛和道谛。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四聖谛,才真正切合人類生命的基本真義,才真正符合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才是最初的清淨梵行,才能通向清淨無欲、自由無為、寂滅超升、止惡息欲的精神境界,才能達到生命的正确覺悟,才能真正成為清心寡欲的沙門,才能實現終極的涅槃解脫。

    因此,我認為這才是終極的價值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