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布吒婆樓經

關燈
法蓋,面對真法而猶疑不決,覆蓋心性。

     ③離生喜樂:佛教名詞。

    指離棄欲界之惡而生發喜悅、歡樂二種感受。

    離生喜樂地,是佛教修行的三界九地之一,屬色界初禅天。

     ④定生喜樂:佛教名詞。

    亦作定性喜樂。

    指由禅定而生發的心識上的喜樂感受。

    此是佛教三界九地之一,屬色界第二禅天。

     ⑤空處:佛教名詞。

    指無色界。

    無色界因其沒有形色,故名空處。

    空處亦稱空無邊處,略稱虛空處。

    佛教認為,由修行虛空無邊的禅定,可生發空無色天處。

     ⑥識處:佛教名詞。

    亦稱識無邊處,是佛教四空處之一,由修心識無邊的禅定而獲緻的境界。

     ⑦不用處:佛教名詞。

    多作無所有處,亦為佛教四空處之一,由修觀所緣皆無所有,思維無所有之相的禅定而獲緻的境界。

     ⑧有想無想處:佛教名詞。

    亦作非想非非想處,佛教四空處之一,由舍識處定和無所有處定而獲緻的禅定境界。

     ⑨色身:佛教名詞。

    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人身存在。

     ⑩六入:佛教名詞。

    亦稱六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合稱十二入或十二處。

     ?欲界天:佛教名詞。

    三界之一。

    為有情欲衆生所生的世界。

    佛教認為,欲界天包括六欲天、人界四大洲和八大地獄。

     ?色界天:佛教名詞。

    三界之一。

    為有情衆生脫離淫欲、食欲之後的住所。

    佛教認為,色界天由禅定的淺、深、粗、妙而分别為四禅天。

     ?無色天:佛教名詞。

    三界之一。

    佛教認為,無色界沒有色相事物的存在,而唯有心識住于深妙的禅定境界。

    無色界是衆生果報殊勝的住所,在色界天之上,包括四空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譯文 梵志告訴佛說:“世尊!昨日有許多梵志、沙門、婆羅門聚集在這個婆羅門堂,談論人的意識問題,提出了許多互相對立的觀點。

    瞿昙!有的梵志這樣認為:‘人的意識的産生,既沒有因亦沒有緣;人的意識的消滅,亦同樣無因無緣。

    人的意識活動,存在着一個到來和離去的過程。

    到來時,人的意識就産生了;離去時,人的意識就消失了。

    ’ “瞿昙!又有的梵志這樣說:‘由于人的靈魂的存在,才有人的意識的存在;如果人的生命不存在了,那麼人的意識亦不存在。

    人的意識活動有一個去來過程:随着人的生命的出現,而産生人的意識活動;随着人的生命的消失,人的意識活動亦将消失。

    ’ “瞿昙!有的梵志如此認為:‘前面兩種說法,一無是處,有大鬼神,擁有無邊法力,它把持并主宰着人的意識活動。

    大鬼神把持着人的意識的到來和離去:大鬼神帶來人的意識活動,大鬼神帶走人的意識活動,由此決定着人的意識的産生和消失。

    ’ “我因此心想:沙門瞿昙必知人的意識的産生和消失,必能通解意識活動,深達消除意識活動的禅定境界。

    ” 那時,世尊對梵志說:“那些梵志的議論都有不妥之處,都有錯誤:有的認為人的意識的産生是無因無緣的,人的意識的消失亦是無因無緣的;人的意識有到來和離去的過程,來時則有人的意識的産生,去時則使人的意識消失。

    有的認為人的意識的産生是由于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意識的消失是因為人的生命的不存在。

    生命存在,則意識存在;生命消失,則意識消失。

    有的說前面兩種說法都不對。

    人的意識是由大鬼神帶來的,人的意識亦是由大鬼神帶走的;大鬼神帶來意識則人的意識才産生,大鬼神帶走意識則人的意識才消失。

    這些觀點都有錯誤。

    為什麼呢?梵志!人的意識的産生是有因有緣的,而意識的消失亦是有因有緣的。

     “如若如來出現于世,至真、等正覺,十号具足,有人信從佛法,出家修道,以緻于修滅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種覆蓋心性的不善行為,除去欲念的不善,修斷行為的不善,有粗略思考亦有細心思維,遠離欲界而生發喜樂之心,證入初禅境界。

    最先的欲念的意識被清除了,生命的喜悅和欣樂之情被開發。

    梵志!以此可知,人的意識的産生是有因有緣的,人的意識的消失亦是有因有緣的。

    滅有覺有觀,内喜一心,進入既無覺亦無觀的狀态,由禅定生發生命的喜與樂,證入色界第二禅天。

    梵志!他們對于初禅天的意識被清除了,而第二禅天的意識卻生發了。

    由此可知,人的意識的消失是有因有緣的,人的意識的生發亦是有因有緣的。

     “進一步舍棄生命的喜悅感受,專注于人的唯一心識,自知生身的欣樂,賢聖所求,護念清淨,證入第三禅的境界。

    梵志!他們對于第二禅天的意識被清除了,卻生發出第三禅天的意識。

    由此可知,意識的産生既有因亦有緣,意識的消失既有因亦有緣。

     “進一步舍棄苦,舍棄樂,先清除憂、喜二種身心感受,護念清淨,證入第四禅天的境界。

    梵志!他們第三禅天的意識清除了,卻生發了第四禅天的意識。

    由此可知,人的意識的消失是有因有緣的,而人的意識的産生亦是有因有緣的。

    舍棄一切有關色相的意識,清除嗔恚的欲念,不念異想,證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