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布吒婆樓經

關燈
原典 梵志①白佛言:“世尊!昨日多有梵志、沙門、婆羅門集此婆羅門堂,說如是事,相違逆論。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說言:‘人無因無緣而想生,無因無緣而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

    ’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說:‘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滅;彼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

    ’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說:‘如先所言,無有是處,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來;彼持想去則想滅,彼持想來則想生。

    ’ “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門瞿昙必知此義,必能善知想知滅定。

    ”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彼諸論者皆有過咎:言無因無緣而有想生,無因無緣而有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

    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

    或有言,無有是處。

    有大鬼神,彼持想來,彼持想去;持來則想生,持去則想滅。

    如此言者,皆有過咎。

    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緣而想生,有因緣而想滅。

     “若如來出現于世,至真、等正覺,十号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為道,乃至滅五蓋②覆蔽心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③,入初禅。

    先滅欲想,生喜樂想。

    梵志!以此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滅有覺觀,内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④,入第二禅。

    梵志!彼初禅想滅,二禅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舍喜修護,專念一心,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清淨,入三禅。

    梵志!彼二禅想滅,三禅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舍苦舍樂,先滅憂喜,護念清淨,入第四禅。

    梵志!彼三禅想滅,四禅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舍一切色想,滅恚不念異想,入空處⑤。

    梵志!一切色想滅,空處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越一切空處,入識處⑥。

    梵志!彼空處想滅,識處想生。

    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越一切識處,入不用處⑦。

    梵志!彼識處想滅,不用處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舍不用處,入有想無想處⑧。

    梵志!彼不用處想滅,有想無想處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彼舍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

    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

    彼作是念時,彼微妙想不滅,更粗想生。

    彼複念言:我今甯可不為念行,不起思維。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維已,微妙想滅,粗想不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維,微妙想滅,粗想不生時,即入想知滅定。

     “雲何,梵志!汝從本已來,頗曾聞此次第滅想因緣不?” 梵志白佛言:“從本已來,信自不聞如是次第滅想因緣。

    ”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謂此有想,此無想,或複有想。

    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

    彼作是念時,微妙想不滅,粗想更生。

    彼複念言:我今甯可不為念行,不起思維。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維已,微妙想滅,粗想不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維,微妙想滅,粗想不生時,即入想知滅定。

    ” 佛告梵志言:“善哉!善哉!此是賢聖法中次第想滅想定。

    ” 梵志複白佛言:“此諸想中何者為無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處想為無上。

    ” 梵志又白佛言:“諸想中何者為第一無上想?” 佛言:“諸想、諸言無想,于其中間能次第得想知滅定者,是為第一無上想。

    ” 梵志又問:“為一想,為多想?” 佛言:“有一想,無多想。

    ” 梵志又問:“先有想生,然後智?先有智生,然後想?為想、智一時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

    由想有智。

    ” 梵志又問:“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汝說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說人是我。

    我自說色身⑨、四大、六入⑩,父母生育,乳長成,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我說此人是我。

    ”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長成,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說此人是我。

    ’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 梵志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說欲界天?是我。

    ”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 梵志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色界天?是我。

    ”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 梵志言:“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

    ” 佛言:“且置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 注釋 ①梵志:指在家修行的婆羅門,此指布吒婆樓梵志。

     ②五蓋:佛教名詞。

    蓋即覆蓋之義。

    五蓋指能覆蓋至善心性的五種不良行為。

    五蓋包括:(一)貪欲蓋,執着五欲而覆蓋心性;(二)嗔恚蓋,由逆境而懷忿恚以蓋心性;(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蓋心性;(四)掉悔蓋,心神躁動、憂惱悔恨,而覆蓋心性;(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