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沙門果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王①白佛言:“我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是義。
我念一時至不蘭迦葉②所,問言:‘如人乘象、馬車,習于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現有果報。
今此衆現在修道,現得果報不?’彼不蘭迦葉報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殘害,煮炙切割,惱亂衆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逸、妄語,逾牆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
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
大王!若以利劍脔割③一切衆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
于恒水南岸脔割衆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衆,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 王白佛言:“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彼無罪福報。
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遣。
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 又白佛言:“我于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④所,問言:“如今人乘象、馬車,習于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
今者此衆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大王!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地,無衆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
諸言有者,皆是虛妄。
’世尊!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
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遣。
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 又白佛言:“我于一時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羅⑤所,問言:‘大德⑥!如人乘象、馬車,習于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
今者此衆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
皆悉敗壞,諸根歸空。
若人死時,床輿舉身置于冢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
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敗壞,為斷滅法。
’世尊!猶如有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斷滅。
我即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遣。
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 注釋 ①王:指阿阇世王,為釋迦牟尼佛時代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統治者。
據《觀無量壽經》載,阿阇世王曾勾結惡友提婆達多,幽囚父母。
阿阇世王即位後,并吞周圍小國,奠立統建印度大業的基礎。
後因害父之罪,阿阇世王遍體生瘡,他向佛忏悔後即痊愈。
因此,阿阇世王皈依佛門。
佛滅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阿阇世王為之護法,促使印度佛教的興盛。
②不蘭迦葉:人名。
亦作富蘭那迦葉,其梵語為PuranaKassapa,古代印度沙門思潮中的六師之一。
其學說在漢譯佛經中被稱為“無因無緣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
③脔割:脔,切成小塊的肉。
脔割,意為分割、切碎。
④末伽梨拘舍梨:人名。
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
亦作末伽黎拘舍羅,其梵語作MakkhaliGosala。
其思想曾深受耆那教始祖大雄的影響。
漢譯佛經稱之為“邪命外道”。
因此,末伽梨被認為是“邪命外道”的創始人。
⑤阿夷陀翅舍欽婆羅:人名。
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
亦作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其梵語為AjitaKesakambala。
他被認為是古代印度“順世論”學派的先驅者。
其思想反對善惡果報與輪回理論,拒斥婆羅門教的祭祀法與苦行,認為人身由四大構成,并無靈魂存在。
⑥大德:佛教名詞。
梵語為Bhadanta,原為佛陀的稱頌之名;在佛教律法中,則為比丘之名。
唐代有“臨壇大德”之稱。
現已衍化為對修道高僧、居士的尊稱。
譯文 阿阇世王告訴佛說:“我曾經到過沙門、婆羅門的住處,詢問一些義理問題。
我記得,有一次來到不蘭迦葉的住處,問他:‘要是人乘象車、馬車,練習兵法,乃至從事其他種種工作,都能夠現在就有果報。
然而,如今這些出家者,現在修道,現在就能獲得果報嗎?’不蘭迦葉回答我說:‘大王如果親自去做,或者如果大王教别人去做,或讨伐鄰國,或殘害衆生,殺戮衆生,惱亂衆生,使衆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逸、妄語,乃至打家劫舍、殺人放火、攔路掠财。
大王!即使做這些事情,亦不是什麼罪惡。
大王!如果以利劍脔割一切衆生,作為肉聚,彌滿整個世界,即使這樣,亦不是什麼罪惡,亦沒有什麼罪報。
在恒河南岸脔割、切碎衆生的肉,亦沒有惡報;即使在恒河北岸舉行大布施的法會,布施一切衆生,平等利益,這亦沒有什麼福報。
’” 阿阇世王告訴佛說:“就好像是有人問瓜是什麼,卻回答他說李是什麼;有人問李是什麼,卻回答他說瓜是什麼;不蘭迦葉亦是如此。
我問他現在就得果報嗎,然而他卻回答說:他們并沒有罪報和福報。
我于是而自思:我是刹帝利種姓的國王,為水澆頭種,無緣解除出家之人
我念一時至不蘭迦葉②所,問言:‘如人乘象、馬車,習于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現有果報。
今此衆現在修道,現得果報不?’彼不蘭迦葉報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殘害,煮炙切割,惱亂衆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逸、妄語,逾牆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
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
大王!若以利劍脔割③一切衆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
于恒水南岸脔割衆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衆,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 王白佛言:“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彼無罪福報。
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遣。
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 又白佛言:“我于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④所,問言:“如今人乘象、馬車,習于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
今者此衆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大王!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地,無衆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
諸言有者,皆是虛妄。
’世尊!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
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遣。
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 又白佛言:“我于一時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羅⑤所,問言:‘大德⑥!如人乘象、馬車,習于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
今者此衆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
皆悉敗壞,諸根歸空。
若人死時,床輿舉身置于冢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
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敗壞,為斷滅法。
’世尊!猶如有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斷滅。
我即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遣。
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 注釋 ①王:指阿阇世王,為釋迦牟尼佛時代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統治者。
據《觀無量壽經》載,阿阇世王曾勾結惡友提婆達多,幽囚父母。
阿阇世王即位後,并吞周圍小國,奠立統建印度大業的基礎。
後因害父之罪,阿阇世王遍體生瘡,他向佛忏悔後即痊愈。
因此,阿阇世王皈依佛門。
佛滅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阿阇世王為之護法,促使印度佛教的興盛。
②不蘭迦葉:人名。
亦作富蘭那迦葉,其梵語為PuranaKassapa,古代印度沙門思潮中的六師之一。
其學說在漢譯佛經中被稱為“無因無緣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
③脔割:脔,切成小塊的肉。
脔割,意為分割、切碎。
④末伽梨拘舍梨:人名。
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
亦作末伽黎拘舍羅,其梵語作MakkhaliGosala。
其思想曾深受耆那教始祖大雄的影響。
漢譯佛經稱之為“邪命外道”。
因此,末伽梨被認為是“邪命外道”的創始人。
⑤阿夷陀翅舍欽婆羅:人名。
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
亦作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其梵語為AjitaKesakambala。
他被認為是古代印度“順世論”學派的先驅者。
其思想反對善惡果報與輪回理論,拒斥婆羅門教的祭祀法與苦行,認為人身由四大構成,并無靈魂存在。
⑥大德:佛教名詞。
梵語為Bhadanta,原為佛陀的稱頌之名;在佛教律法中,則為比丘之名。
唐代有“臨壇大德”之稱。
現已衍化為對修道高僧、居士的尊稱。
譯文 阿阇世王告訴佛說:“我曾經到過沙門、婆羅門的住處,詢問一些義理問題。
我記得,有一次來到不蘭迦葉的住處,問他:‘要是人乘象車、馬車,練習兵法,乃至從事其他種種工作,都能夠現在就有果報。
然而,如今這些出家者,現在修道,現在就能獲得果報嗎?’不蘭迦葉回答我說:‘大王如果親自去做,或者如果大王教别人去做,或讨伐鄰國,或殘害衆生,殺戮衆生,惱亂衆生,使衆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逸、妄語,乃至打家劫舍、殺人放火、攔路掠财。
大王!即使做這些事情,亦不是什麼罪惡。
大王!如果以利劍脔割一切衆生,作為肉聚,彌滿整個世界,即使這樣,亦不是什麼罪惡,亦沒有什麼罪報。
在恒河南岸脔割、切碎衆生的肉,亦沒有惡報;即使在恒河北岸舉行大布施的法會,布施一切衆生,平等利益,這亦沒有什麼福報。
’” 阿阇世王告訴佛說:“就好像是有人問瓜是什麼,卻回答他說李是什麼;有人問李是什麼,卻回答他說瓜是什麼;不蘭迦葉亦是如此。
我問他現在就得果報嗎,然而他卻回答說:他們并沒有罪報和福報。
我于是而自思:我是刹帝利種姓的國王,為水澆頭種,無緣解除出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