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堅固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今者敕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當為現神足①,顯上人法②。”
佛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無有疑也。但此那難陀城③,國土豐樂,人民熾盛,若于中現神足者,多所饒益,佛及大衆,善弘道化。”
佛複告堅固:“我終不教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④。雲何為三?一曰神足,二曰觀察他心,三曰教誡。”
注釋
①神足:佛教名詞。即五神通中的神足通。神足通,亦稱神境智證通、身如意通、身通等,指變現不可思議境界的神通法力,能遊涉往來自在的神通能力。
②上人法:上人,意指上德之人,唐朝多稱僧人為上人。佛教認為,内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上人法,特指佛法為殊勝之法。
③那難陀城:地名。
④三神足:佛教名詞。亦稱三種神變。三種神變,通常指:一說法神變,如來智慧盡知衆生的善惡業因及善惡果報,相應而說法,故稱說法神變,相當于觀察他心神足;二為教誡神變,指如來教示弟子應做法與不應做法、聲聞乘法與緣覺乘法、雜染法與清淨法,是為教誡神變;三是神通神變,指如來為調伏憍慢的衆生而現種種神通法力,即神足神通。
譯文
那時,堅固長者子告訴佛說:“太偉大了!世尊!我唯願現在您能敕令衆比丘們,如果有婆羅門、長者之子、居士前來,應當為他顯現神足通,顯現佛法殊勝的能力。”
佛告訴堅固說:“我絕不會讓比丘們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顯現神足通,顯現佛法的殊勝能力的。我隻教示佛門弟子在空曠閑靜處,靜默思道,獨居修道。如果獲緻什麼功德,就應該善加養藏;如果有什麼過失,則應該加以公開。”
那時,堅固長者子對佛說:“我對佛教殊勝法力并沒有什麼懷疑。不過,這個那難陀城,國土豐沃,人民生活富裕,人口密布,如果能夠在此城中顯現佛教的神足通,則對佛法與大衆都大有裨益,能更有利于佛法的弘化。”
佛又告訴堅固說:“我絕不會教示比丘為婆羅門、長者之子、居士而顯現神足通和上人法。我隻教示佛門弟子在空曠閑靜處,靜思佛道,靜修佛行。如果有功德,則善加護持;如果有過失,則當自動公開。為何要這麼做呢?因為有三種神足通。哪三種神足通呢?一是神足通,二是觀察他人之心的神通,三是教誡神通。”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今者敕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當為現神足①,顯上人法②。”
佛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無有疑也。但此那難陀城③,國土豐樂,人民熾盛,若于中現神足者,多所饒益,佛及大衆,善弘道化。”
佛複告堅固:“我終不教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④。雲何為三?一曰神足,二曰觀察他心,三曰教誡。”
注釋
①神足:佛教名詞。即五神通中的神足通。神足通,亦稱神境智證通、身如意通、身通等,指變現不可思議境界的神通法力,能遊涉往來自在的神通能力。
②上人法:上人,意指上德之人,唐朝多稱僧人為上人。佛教認為,内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上人法,特指佛法為殊勝之法。
③那難陀城:地名。
④三神足:佛教名詞。亦稱三種神變。三種神變,通常指:一說法神變,如來智慧盡知衆生的善惡業因及善惡果報,相應而說法,故稱說法神變,相當于觀察他心神足;二為教誡神變,指如來教示弟子應做法與不應做法、聲聞乘法與緣覺乘法、雜染法與清淨法,是為教誡神變;三是神通神變,指如來為調伏憍慢的衆生而現種種神通法力,即神足神通。
譯文
那時,堅固長者子告訴佛說:“太偉大了!世尊!我唯願現在您能敕令衆比丘們,如果有婆羅門、長者之子、居士前來,應當為他顯現神足通,顯現佛法殊勝的能力。”
佛告訴堅固說:“我絕不會讓比丘們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顯現神足通,顯現佛法的殊勝能力的。我隻教示佛門弟子在空曠閑靜處,靜默思道,獨居修道。如果獲緻什麼功德,就應該善加養藏;如果有什麼過失,則應該加以公開。”
那時,堅固長者子對佛說:“我對佛教殊勝法力并沒有什麼懷疑。不過,這個那難陀城,國土豐沃,人民生活富裕,人口密布,如果能夠在此城中顯現佛教的神足通,則對佛法與大衆都大有裨益,能更有利于佛法的弘化。”
佛又告訴堅固說:“我絕不會教示比丘為婆羅門、長者之子、居士而顯現神足通和上人法。我隻教示佛門弟子在空曠閑靜處,靜思佛道,靜修佛行。如果有功德,則善加護持;如果有過失,則當自動公開。為何要這麼做呢?因為有三種神足通。哪三種神足通呢?一是神足通,二是觀察他人之心的神通,三是教誡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