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清淨經

關燈
是虛妄不實的;乃至無量想的理性活動是我的存在表現,這是真實的,其他一概都是虛妄不實。

    ’那些沙門、婆羅門,又持如是說,持如是見:‘隻有這些觀點、這些見解是真實的,其他則一概都是虛妄不實。

    ’應當回答他們說:‘你們果真主張,這個世間永恒存在,隻有這才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不真的嗎?這樣的觀點,是佛所不同意、不贊成的。

    為什麼呢?因為諸如此類的見解裡都存在着結使煩惱。

    我以理性推論,諸沙門、婆羅門中,并沒有誰能與我平起平坐,更何況超過我呢?’在這些不正确的見解中,隻不過是些言談而已,并沒有切中普遍的認識;乃至無量想的理性活動是我的存在表現,這一見解,莫不如此。

     “或許又有的沙門、婆羅門這樣認為:‘這個世間是自己創造的。

    ’又有的沙門、婆羅門認為:‘這個世間是他造的。

    ’又有的認為:‘這個世間既是自造的,又是他造的。

    ’又有的認為:‘這個世間既非自造,亦非他造,而是突然之間出現于世的。

    ’那些沙門、婆羅門認為世間是自造的,是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都基于觸境的緣故。

    如果離開觸境的存在而能說世間自造,那是絕不可能的。

    為什麼呢?由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的存在,所以人身才産生觸境;由于觸境的存在,才有苦樂諸感受的存在;由于苦樂諸感受的存在,才有貪愛的存在;由于貪愛的存在,才有執取的存在;由于執取的存在,才有善惡業行的存在;由于善惡業行的存在,才有來世再生的輪回存在;由于來世再生的存在,才有衰老、死亡、憂愁、悲哀、痛苦、煩惱等巨大患難的蘊集。

    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的存在,那就沒有觸境的存在;如果沒有觸境的存在,那就沒有苦樂諸感受的存在;沒有苦樂諸感受的存在,亦就沒有貪愛的欲望;沒有貪愛的欲望,亦就沒有執取;沒有執取,亦就沒有善惡業報;沒有善惡業報,亦就沒有來世再生;沒有來世再生,亦就沒有衰老、死亡、憂愁、悲哀、痛苦、煩惱等巨大患難的蘊集。

    又認為這個世間他造,認為這個世間既自造又他造,又認為這個世間既非自造又非他造,而是忽然出現,這些見解,亦是如此,都由于觸境的存在而存在,都由于觸境的不存在而不存在。

    ” 原典 佛告諸比丘:“若欲滅此諸邪惡見者,于四念處當修三行。

    雲何比丘滅此諸惡,于四念處當修三行?比丘!謂内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内、外身身觀,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受、意、法觀亦複如是。

    是為滅衆惡法。

    于四念處三種修行,有八解脫①。

    雲何為八?色觀色,初解脫;内無色想,外觀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住空處,四解脫;舍空處,住識處,五解脫;舍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舍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

    ” 注釋 ①八解脫:佛教名詞。

    亦作八解、八背舍等。

    指舍棄三界煩惱系縛的八種禅定修行方法。

    八解脫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内有色想觀外色解脫,由觀外色不淨而除内在色想的貪着;(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脫,由觀外色不淨而堅定内無色想之心,是為二禅解脫;(三)淨解脫,由觀清淨色而除不淨相;(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以上三者分别由觀苦、空、無常、無我而生厭離之心,由此獲緻解脫。

    (八)滅受想定解脫,此依第四禅,舍棄非非想處而獲解脫。

     譯文 佛告訴比丘們說:“如果想滅卻諸邪惡的見解,必須在四念處修習三種行為。

    比丘們!什麼才是滅卻邪惡的見解,在四念處修習三種行為呢?比丘!一指持守内身身觀,觀身不淨,精進修行,從不懈怠,憶持不忘,斷除塵世的貪憂煩惱;二指持守外身身觀,觀外身無常,精進修行,從不懈怠,憶持不忘,斷除塵世的貪憂煩惱;三是内身觀、外身觀并修,憶念不忘,斷除塵世的貪憂煩惱。

    修習受、意、法觀,亦是如此。

    這就是滅除諸惡的修行法門。

    在修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中,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這三種修行将具有八種解脫。

    哪八種解脫呢?一以色觀色,是初解脫;二内無色的觀念,外有色的形象,是二解脫;三于色身作清淨觀,并因而獲清淨解脫,是三解脫;四修除色身有常的觀念,消除觀念與實在相應存在的思量,使意識住于空無邊處的境界,這是四解脫;五舍棄空無邊處的境界,住達識無邊處的境界,這是五解脫;六舍棄識無邊處的境界,住達一切無所有的境界,這是六解脫;七舍棄一切無所有的境界,住達有思量而非思量的境界,這是七解脫;八舍滅受、想的禅定境界,并獲解脫,這是八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