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歡喜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說法複有上者,所謂道①也。
所謂道者,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慧、意三昧。
随三昧心修念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要法;精進、喜、猗、定、舍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要。
此法最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所謂為滅②。
滅者,謂苦滅遲得,二俱卑陋;苦滅速得,唯苦卑陋;樂滅遲得,唯遲卑陋;樂滅速得,然不廣普,以不廣普,故名卑陋。
如今如來樂滅速得,而複廣普,乃至天、人見神變化。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微妙第一。
下至女人,亦能受持。
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③,慧解脫④,于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是為如來說無上滅。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謂言清淨。
言清淨者,世尊于諸沙門、婆羅門,不說無益虛妄之言;言不求勝,亦不朋黨;所言柔和,不失時節,言不虛發,是為言清淨。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謂見定。
彼見定者,謂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觀頭至足,觀足至頭,皮膚内外,但有不淨發、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髒,汗、肪、髓、腦、屎、尿、涕、淚,臭處不淨,無一可貪,是初見定。
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唯觀白骨及與牙齒,是為二見定。
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白骨,唯觀心識在何處住,為在今世?為在後世?今世不斷,後世不斷;今世不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三見定。
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複重觀識:識在後世,不在今世;今世斷,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四見定。
諸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複重觀識:不在今世,不在後世,二俱斷,二俱解脫,是為五見定。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注釋 ①道:佛教名詞。
能通達涅槃境界的道路、途徑、修行方法。
此指道谛,即滅除苦難,證達涅槃的解脫正道。
主要包括八正道。
②滅:佛教名詞。
指人生現實苦難的滅寂和解脫。
此即滅谛,滅盡貪欲,舍除生死苦果,證達涅槃。
③心解脫:佛教名詞。
二解脫之一,亦作俱解脫。
心解脫指心離貪愛,證達滅盡禅定的阿羅漢解脫境界。
④慧解脫:佛教名詞。
指智慧能舍離一切煩惱障,而證達涅槃解脫,為阿羅漢未得滅盡禅定解脫的境界。
譯文 舍利弗告訴佛說:“如來教法中還有超越其他學說的思想,那就是道的思想。
所謂道,就是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修習法門,證入禅定、智慧、意念的三昧境界。
然後随三昧心修習念覺意,依止對善法欲的信心,依止對世俗安樂的離棄,依止滅盡煩惱,依止解脫生死的出要之道;并随三昧心修習精進覺意,随三昧心修習喜覺意,随三昧心修習猗覺意,随三昧心修習定覺意,随三昧心修習舍覺意,都依止對善法欲的信心,依止對世俗安樂的離棄,依止滅盡煩惱,依
所謂道者,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慧、意三昧。
随三昧心修念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要法;精進、喜、猗、定、舍覺意,依欲,依離,依滅盡,依出要。
此法最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所謂為滅②。
滅者,謂苦滅遲得,二俱卑陋;苦滅速得,唯苦卑陋;樂滅遲得,唯遲卑陋;樂滅速得,然不廣普,以不廣普,故名卑陋。
如今如來樂滅速得,而複廣普,乃至天、人見神變化。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微妙第一。
下至女人,亦能受持。
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③,慧解脫④,于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是為如來說無上滅。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謂言清淨。
言清淨者,世尊于諸沙門、婆羅門,不說無益虛妄之言;言不求勝,亦不朋黨;所言柔和,不失時節,言不虛發,是為言清淨。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謂見定。
彼見定者,謂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觀頭至足,觀足至頭,皮膚内外,但有不淨發、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髒,汗、肪、髓、腦、屎、尿、涕、淚,臭處不淨,無一可貪,是初見定。
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唯觀白骨及與牙齒,是為二見定。
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白骨,唯觀心識在何處住,為在今世?為在後世?今世不斷,後世不斷;今世不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三見定。
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複重觀識:識在後世,不在今世;今世斷,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四見定。
諸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複重觀識:不在今世,不在後世,二俱斷,二俱解脫,是為五見定。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注釋 ①道:佛教名詞。
能通達涅槃境界的道路、途徑、修行方法。
此指道谛,即滅除苦難,證達涅槃的解脫正道。
主要包括八正道。
②滅:佛教名詞。
指人生現實苦難的滅寂和解脫。
此即滅谛,滅盡貪欲,舍除生死苦果,證達涅槃。
③心解脫:佛教名詞。
二解脫之一,亦作俱解脫。
心解脫指心離貪愛,證達滅盡禅定的阿羅漢解脫境界。
④慧解脫:佛教名詞。
指智慧能舍離一切煩惱障,而證達涅槃解脫,為阿羅漢未得滅盡禅定解脫的境界。
譯文 舍利弗告訴佛說:“如來教法中還有超越其他學說的思想,那就是道的思想。
所謂道,就是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修習法門,證入禅定、智慧、意念的三昧境界。
然後随三昧心修習念覺意,依止對善法欲的信心,依止對世俗安樂的離棄,依止滅盡煩惱,依止解脫生死的出要之道;并随三昧心修習精進覺意,随三昧心修習喜覺意,随三昧心修習猗覺意,随三昧心修習定覺意,随三昧心修習舍覺意,都依止對善法欲的信心,依止對世俗安樂的離棄,依止滅盡煩惱,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