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清淨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佛告周那①:“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瞿昙盡知過去世事,不知未來事。
’彼比丘,彼異學梵志智異,智觀亦異,所言虛妄。
如來于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于未來世生于道智②。
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如來于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
佛于初夜③成最正覺,及末後夜④,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
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
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⑤。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說:‘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說言:‘此世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有常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此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此世間有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有邊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是命⑥是身,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非命非身,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命異身異,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非異命非異身,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終,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不終,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諸有此見,名本生本見⑦,今為汝記,謂:‘此世常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是為本見本生,為汝記之。
’ 注釋 ①周那:人名。
亦作純陀、準陀。
佛陀自行乞食,來到周那處,接受了最後一次供養,并為周那做最後一次說法,中夜入滅。
②道智:佛教名詞。
為佛教十智之一。
指能證道谛佛理的智慧。
③初夜:佛教晝夜六時之一。
晝三時指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指初夜、中夜、後夜。
④後夜:佛教夜三時之一。
⑤等正覺:佛教名詞。
梵語音譯即三藐三菩提,如來十号之三,亦作正遍知。
指如來智慧平等無二地遍知一切諸法。
⑥命:佛教名詞。
梵語Jīva。
佛教認為,命是維持生物存活的基本元素,有人理解為命即靈魂。
命,亦作命根,指維持生命活動和意識活動的實體存在。
⑦本生本見:指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見解。
譯文 佛告訴周那說:“或許有的外道梵志會這樣認為:‘沙門瞿昙完全理解過去世時發生的一切事件,但并不能預知未來世即将發生的事件。
’那些比丘們,那些持異端學說的梵志,他們的智慧不同,智慧觀察亦不同,他們的觀點是虛妄不實的。
如來對于那些過去發生的事件,宛如發生在眼前,無不知曉明了。
如來對于未來世間則生于根本智慧,亦無所不知。
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如果虛妄不實,不足以感到生命的喜樂,無所裨益于生命,佛則不記;或者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真實不虛,但沒有值得生命喜樂,無所裨益于生命,佛亦不記;如果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真實,而且值得喜樂,但沒有裨益,則佛亦不記;如果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真實不虛,值得喜樂,并且有所裨益,如來則能完全了解,然後記憶不忘。
未來世、現在世所發生的一切事件,莫不如此。
如來對于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所發生的事件,應時應機地言說、如實地言說、正直地言說、積極地言說、根本地言說、規範地言說,沒有虛妄。
佛在初夜修證無上正等正覺,直至後夜,其間佛有所言說,全都如實而終極,所以稱名如來。
而且,如來所說有如事件的真實情形,事件的真實情形有如佛所言說,所以稱為如來。
由于什麼意義才稱佛為最正覺?佛所知見的一切存在現象、理論學說,佛所滅除的一切煩惱、困惑,佛所覺悟的一切真理、境界,佛都徹底覺知,所以稱佛為等正覺,佛對于一切存在都能平等無礙地正确覺解。
“或許有些外道梵志作如是言論:‘世間永恒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些人又主張:‘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些人又認為:‘這個世間是永恒和無常的存在,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些人又認為:‘這個世間既不是永恒存在,亦不是無常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人認為:‘這個世間是有邊際的存在,其他的學說一概是謬論。
’或許又有人認為:‘這個世間是無邊際的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
’彼比丘,彼異學梵志智異,智觀亦異,所言虛妄。
如來于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于未來世生于道智②。
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如來于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
佛于初夜③成最正覺,及末後夜④,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
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
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⑤。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說:‘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說言:‘此世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有常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此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此世間有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有邊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
’或複有言:‘是命⑥是身,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非命非身,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命異身異,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非異命非異身,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終,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不終,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
’或複有言:‘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諸有此見,名本生本見⑦,今為汝記,謂:‘此世常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是為本見本生,為汝記之。
’ 注釋 ①周那:人名。
亦作純陀、準陀。
佛陀自行乞食,來到周那處,接受了最後一次供養,并為周那做最後一次說法,中夜入滅。
②道智:佛教名詞。
為佛教十智之一。
指能證道谛佛理的智慧。
③初夜:佛教晝夜六時之一。
晝三時指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指初夜、中夜、後夜。
④後夜:佛教夜三時之一。
⑤等正覺:佛教名詞。
梵語音譯即三藐三菩提,如來十号之三,亦作正遍知。
指如來智慧平等無二地遍知一切諸法。
⑥命:佛教名詞。
梵語Jīva。
佛教認為,命是維持生物存活的基本元素,有人理解為命即靈魂。
命,亦作命根,指維持生命活動和意識活動的實體存在。
⑦本生本見:指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見解。
譯文 佛告訴周那說:“或許有的外道梵志會這樣認為:‘沙門瞿昙完全理解過去世時發生的一切事件,但并不能預知未來世即将發生的事件。
’那些比丘們,那些持異端學說的梵志,他們的智慧不同,智慧觀察亦不同,他們的觀點是虛妄不實的。
如來對于那些過去發生的事件,宛如發生在眼前,無不知曉明了。
如來對于未來世間則生于根本智慧,亦無所不知。
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如果虛妄不實,不足以感到生命的喜樂,無所裨益于生命,佛則不記;或者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真實不虛,但沒有值得生命喜樂,無所裨益于生命,佛亦不記;如果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真實,而且值得喜樂,但沒有裨益,則佛亦不記;如果過去世所發生的事件真實不虛,值得喜樂,并且有所裨益,如來則能完全了解,然後記憶不忘。
未來世、現在世所發生的一切事件,莫不如此。
如來對于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所發生的事件,應時應機地言說、如實地言說、正直地言說、積極地言說、根本地言說、規範地言說,沒有虛妄。
佛在初夜修證無上正等正覺,直至後夜,其間佛有所言說,全都如實而終極,所以稱名如來。
而且,如來所說有如事件的真實情形,事件的真實情形有如佛所言說,所以稱為如來。
由于什麼意義才稱佛為最正覺?佛所知見的一切存在現象、理論學說,佛所滅除的一切煩惱、困惑,佛所覺悟的一切真理、境界,佛都徹底覺知,所以稱佛為等正覺,佛對于一切存在都能平等無礙地正确覺解。
“或許有些外道梵志作如是言論:‘世間永恒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些人又主張:‘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些人又認為:‘這個世間是永恒和無常的存在,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些人又認為:‘這個世間既不是永恒存在,亦不是無常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其他學說都是謬論。
’或許有人認為:‘這個世間是有邊際的存在,其他的學說一概是謬論。
’或許又有人認為:‘這個世間是無邊際的存在,隻有這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