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善生經

關燈
原典 佛告善生①:“若長者②、長者子知四結業③,不于四處而作惡行,又複能知六損财業。

    是謂,善生!長者、長者子離四惡行,禮敬六方④,今世亦善,後獲善報;今世根基,後世根基。

    于現法中,智者所稱。

    獲世一果,身壞命終,生天善處。

    善生!當知四結行者:一者殺生,二者盜竊,三者淫逸,四者妄語,是四結行。

    雲何為四處?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癡。

    若長者、長者子于此四處而作惡者,則有損耗。

     “若長者、長者子于此四處不為惡者,則有增益。

    ” 佛告善生:“六損财業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于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堕,是為六損财業。

    善生!若長者、長者子解知四結行,不于四處而為惡行,複知六損财業,是謂,善生!于四處得離,供養六方。

    今善後善;今世根基,後世根基。

    于現法中,智者所譽,獲世一果。

    身壞命終,生天善處。

    善生!當知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鬥诤,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

    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産業日日損減。

     “善生!博戲有六失。

    雲何為六?一者财産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

    善生!是為博戲六失。

    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産業日日損減。

     “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财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

    是為放蕩六失。

    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财産日日損減。

     “善生!迷于伎樂複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

    是為伎樂六失。

    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财産日日損減。

     “惡友相得複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

    是為惡友六失。

    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财産日日損減。

     “懈堕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

    是為懈堕六失。

    若長者、長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業日日損減。

    ” 注釋 ①善生:人名。

    王舍城中長者之子。

    長者,是佛經對富豪商賈的尊稱。

    佛陀曾給善生講六方禮敬之法,通常稱為《善生經》。

    《善生經》有數種譯本:一是後漢安世高譯,名為《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二為西晉支法度譯,名《佛說善生子經》;三為《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善生經》;四為《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等。

     ②長者:佛教名詞。

    指積财具德的年長者。

    佛經裡,常稱富豪居士為長者。

     ③結業:佛教名詞。

    佛經稱煩惱為結或惑,由結或惑所導緻的善惡行為,稱為業。

    結業是善惡因惑及其行為的通稱。

     ④六方:指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位。

    婆羅門亦有禮敬六方之法,但與佛教的理解不同。

     譯文 佛告訴善生說:“如果長者和長者子認識四種結業行為,不在四種環境下犯作惡行,并且能夠知道六種損失财産的行為。

    善生!這就可以稱為——長者、長者子。

    善生!長者、長者子遠離四種惡行,禮敬六方,今世得善報,後世亦獲善報;今世根基不壞,後世根基亦不壞。

    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有識之士的稱許。

    獲三世果報,身壞命終,轉生到天上善道。

    善生!應該知道四結行為:一是殺生,二是盜竊,三是淫逸,四是妄語,這就是四種結行。

    什麼是四處呢?一是貪欲,二是嗔恚,三是畏怖,四是愚癡。

    如果長者、長者之子在這四種環境下犯作惡行,那就會損耗财物。

     “如果長者、長者之子在這四種處境下不做惡行,則能增益财物。

    ” 佛告訴善生說:“六種損耗财物的行為是指:一是耽湎于酒,二是賭博,三是放浪形骸,四是沉溺于歌舞伎樂,五是結交惡人,六是懶惰成性,這就是六種損耗财物的行為。

    善生!如果長者、長者之子能夠知解四結行,不在貪欲、嗔恚、畏怖、愚癡的處境下作惡,并且又能認識六種損耗财物的行為,那麼,就能遠離貪、恚、怖、癡四處,供養六方。

    今世善報,後世亦善報;今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