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上經

關燈
亦作世俗智,指知曉世俗事相的智慧。

     ④知他心智:佛教名詞。

    十智之一,指通曉他人内心的智慧。

     ⑤如實智:佛教名詞。

    一如諸法實相的佛法智慧,唯佛所具備,因為唯佛能斷盡一切無明煩惱。

     ⑥無學:佛教名詞。

    聲聞乘四果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都屬于有學;唯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道,意指阿羅漢學道圓滿,不再修學。

     譯文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

    何謂四成法?即四輪法:其一住在中國地域;其二親近善友;其三行為謹慎;其四多修善行,多植善本。

    何謂四修法?指四念處的行法:修行比丘持内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離世間貪欲和憂惱;修持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離世間貪欲和憂惱;修持内、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離世間貪欲和憂惱;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之修持,莫不如此。

    何謂四覺法?四覺法指四食能維養生命:其一為抟食,享用香、味、觸食;其二為觸食,因接觸喜樂之事而長養生命;其三為念食,因第六意識生希望之念而資養生命;其四為識食,以人的意識活動能支持人的有情識生命。

    何謂四滅法?指四種身心感受:欲望的感受、我執的感受、持清淨戒的感受、抉擇事理的感受。

     “何謂四退法?指四扼;欲扼,人生總受欲望之苦;其二有扼,人生常受我執、法執之苦;其三見扼,人生常受種種見解、學說之苦;其四無明扼,人生常受無明煩惱之苦。

    何謂四增法?指四無扼:其一無欲扼,人生解脫欲念之苦;其二無有扼,人生免受我執、法執之苦;其三無見扼,使人生免受種種觀念、見解影響;其四無無明扼,使人生免受無明煩惱之苦。

    何謂四難解法?指佛教四聖谛:苦的狀況、苦的原因、苦滅後的境界、苦滅的方法。

    何謂四生法?指四大佛教智慧:其一為真實法智,其二為通達未知之物的智慧,其三為平等無二的智慧,其四為通達他人之心的智慧。

    何謂四知法?指四種辯才:辯論法相的才能、辯論佛法義理的才能、辯論修辭的才能、辯論駁斥的才能。

    何謂四證法?指四種沙門修證果位: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諸比丘!這就是佛所說的四十種教法,如實不虛。

    如來盡知親識四十教法,并加以平等無二地講說。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難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證法。

    何謂五成法?指五種清淨無垢的行法:其一信歸佛法,相信佛如來至尊至真,十号具足;其二無病無疾,身常安隐喜樂;其三言行質直,無有谀谄,直歸如來證達涅槃境界的修持徑路;其四專心緻志,一心不亂,誦持精勤,憶念不忘;其五善于觀察法相的緣起生滅,恪守佛法修行,斷盡生命輪回之苦。

    何謂五修法?指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即堅信佛、法、僧;精進根即勇猛進修,從不懈怠;念根即于境憶持而不忘;定根即專注所緣而修持禅定;慧根即修持四聖谛而生慧力。

    何謂五覺法?指五蘊法: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何謂五滅法?指五蓋煩惱:貪欲、嗔恚、睡眠、掉戲、疑惑。

    何謂五退法?指五種心性的障礙煩惱:一是比丘疑佛,疑佛則不親近佛,不親近佛則不恭敬佛,此為初心障礙煩惱;若是比丘對佛法、佛僧、佛戒,并不恪信、恪守,而是既不恭敬亦不親近,這是二、三、四種心理障礙煩惱;又比丘對于出家修行者生殘害之心,生不喜歡之意,以粗魯兇惡的語言毀罵出家者,這就是第五種心理的障礙煩惱。

    何謂五增法?指五種本真的生命喜樂:欣悅、思念、輕安、歡樂、禅定。

     “何謂五難解法?指五種進入生命解脫的行法。

    如果比丘僧精勤不懈,樂于閑靜獨處,專念一心,未解脫得解脫,未盡煩惱得盡煩惱,未得安隐得安隐。

    哪五種行法呢?如果比丘聞佛說法,或者聞清淨梵行者說法,或者聞法師長老說法,然後思量靜察,靜心體察法義,心神體認生命的歡喜;體認生命的欣喜後,便是體認佛法的真愛;體認佛法的真愛後,便獲緻身心的安隐順暢;身心的安隐順暢,便是禅定;得禅定就是獲緻如實智慧的修持,這就是最初進入生命解脫的行法。

    比丘聞法而體認佛法的欣喜;受持佛法、諷誦佛法亦同樣體驗解脫的欣喜;為他人說法亦體驗到欣喜;靜思分别亦體驗到欣喜;獨修佛法自住禅定亦體驗到生命的欣喜。

     “何謂五生法?指佛教賢聖所通達的五種智慧禅定的行法:一是修持三昧禅定的現樂、後樂,生發内境智慧、外境智慧;二是佛教賢聖不執着愛欲,生内境之慧與外境之慧;三是一切諸佛、賢聖修行,都能生内、外智慧;四是身心輕快安隐,煩惱之火滅盡,獨處而無伴侶,而生内、外境智慧;五是修行者從三昧一心證入,并從三昧一心開始,生内、外智慧。

    何謂五知法?指五種解脫境界:其一修行比丘對于欲念,既不執迷亦不思念,不親近欲望,而隻念解脫,遠離欲念;修行比丘親近對欲念的遠離之心,使其調柔順暢,解脫而離舍欲念;人因欲而生煩惱,離舍欲念,亦就舍滅了諸漏煩惱,從而得解脫,這就是由離欲而得解脫的修行境界。

    由離嗔恚而得解脫,由離嫉妒而得解脫,由離色而得解脫,由離我執、身見而得解脫,都是如此。

    何謂五證法?指五種證達阿羅漢果的行法:證達阿羅漢果的所有戒律、所有禅定、所有智慧、所有解脫以及所有解脫知見。

    以上五十種教法,如實無虛。

    如來都盡知全知,然後為衆人平等說法。

     原典 “複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難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證法。

    雲何六成法?謂六重法。

    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衆,無有诤訟,獨行無雜。

    雲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愛心。

    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衆,無有诤訟,獨行無雜。

    複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養;及缽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