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上經

關燈
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

    什麼是一成法?即修行者修持佛法而不放逸懈怠。

    什麼是一修法?即常自念自觀己身。

    什麼是一覺法?指招緻人、天三界果報的有漏行法。

    什麼是一滅法?指執我有而自傲的行為。

    什麼是一退法?指對己身上不淨津液的種種觀想。

    什麼是一增法?指對己身的津液不做不淨觀想。

    什麼是一難解法?指達到無間禅定的行法。

    什麼是一生法?指達到有漏解脫的行法。

    什麼是一知法?指一切衆生皆仰賴糧食而存活。

    什麼是一證法?指達到無礙自在心性解脫的行法。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難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證法。

    何謂二成法?指知慚、知愧二種行為。

    何謂二修法?指修止、修觀二種行法。

    何謂二覺法?指精神與色相二種行法。

    何謂二滅法?指無明和愛欲二大煩惱。

    何謂二退法?指敗壞佛戒、持破見二種不善行。

    何謂二增法?指恪守佛戒、持守正見二種善行。

    何謂二難解法?指二種行法,其一衆生心性染垢是有因有緣的;其二衆生心性清淨亦是有因有緣的。

    何謂二生法?指斷除人生煩惱的漏盡智慧和脫離生死輪回的無生智慧。

    何謂二知法?指能自覺知是與非的行法。

    何謂二證法?指生命智慧和生命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難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證法。

    何謂三成法?三成法指:一親近善友,二是耳親聞佛法,三是努力修持佛法、成就種種佛法。

    何謂三修法?指三種三昧境界:空三昧境界、無相三昧境界、無作三昧境界。

    何謂三覺法?指三種感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既不痛苦亦不快樂的感受。

    何謂三滅法?指三種愛欲:欲愛、有愛、無有愛。

    何謂三退法?指三不善根:貪欲、嗔恚、愚癡。

    何謂三增法?指三善根:無貪欲、無嗔恚、無愚癡三種修持。

    何謂三難解法?指賢聖難解、聞法難解、如來難解,賢聖超邁、佛法玄奧、如來真正。

    何謂三生法?指三種行相表征:息止、精進、舍離。

    何謂三知法?指三種修行解脫的境界:由欲界而進達色界,繼而由色界解脫而至無色界,最終舍離一切生滅有為法,其名為斷盡一切煩惱。

    何謂三證法?指三明佛慧:宿命通智慧、天眼通智慧、漏盡通智慧。

     “諸比丘!這是三十種教法,真實無虛。

    如來盡知三十教法,并給一切衆生平等說法。

     原典 “複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

    雲何四成法?謂四輪法:一者住在中國①,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植善本。

    雲何四修法?謂四念處:比丘内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内、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

    雲何四覺法?謂四食②:抟食、觸食、念食、識食。

     “雲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雲何四退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

    雲何四增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

    雲何四難解法?謂有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雲何四生法?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③、知他心智④。

    雲何四知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辭辯、應辯。

    雲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諸比丘!是為四十法,如實無虛。

    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複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難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證法。

    雲何五成法?謂五滅盡:一者信佛、如來、至真,十号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隐;三者質直,無有谀谄,直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于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于苦本。

    雲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雲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雲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

    雲何五退法?謂五心礙結: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則不親近,不親近已則不恭敬,是為初心礙結;又比丘于法、于衆、于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為污染行,不親近戒,亦不恭敬,是為四心礙結;又複,比丘于梵行人生惡害心,心不喜樂,以粗惡言而毀罵之,是為五心礙結。

    雲何五增法?謂五喜本:一悅,二念,三猗,四樂,五定。

     “雲何五難解法?謂五解脫入。

    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獨處,專念一心,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

    何謂五?若比丘聞佛說法,或聞梵行者說,或聞師長說,思維觀察,分别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便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實智⑤,是為初解脫入。

    于是比丘聞法歡喜已,受持、諷誦亦複歡喜,為他人說亦複歡喜,思維分别亦複歡喜,于法得定亦複如是。

     “雲何五生法?謂賢聖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現樂、後樂,生内、外智;二者賢聖無愛,生内、外智;三者諸佛賢聖之所修行,生内、外智;四者猗寂滅相,獨而無侶,而生内、外智;五者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内、外智。

    雲何五知法?謂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樂,不念,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于遠離,親近不怠,其心調柔,出要離欲;因欲起漏,亦盡舍滅,而得解脫,是為欲出要。

    嗔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見出要,亦複如是。

    雲何五證法?謂五無學⑥聚:無學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是為五十法,如實無虛。

    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注釋 ①中國:佛教所稱之中國,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揭陀。

    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當時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故稱為“中國”。

     ②四食:佛教名詞。

    指維持生命的四種養分。

    四食指段食(此處譯作抟食)、觸食、念食(亦作思食)和識食。

     ③等智:佛教名詞。

    十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