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上經

關燈
原典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鴦伽國①,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詣瞻婆城②,止宿伽伽池側。

    以十五日月滿時,世尊在露地坐。

    大衆圍繞,竟夜說法。

     告舍利弗③:“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睡眠,欲聞說法。

    吾患背痛,欲少止息,卿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 時,舍利弗受佛教已。

     爾時,世尊即四牒僧伽梨④,偃右脅,卧如師子,累足而卧。

     爾時,耆年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我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

    汝等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舍利弗告諸比丘:“有十上法⑤,除衆結縛⑥,得至泥洹,盡于苦際,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

    今當分别,汝等善聽。

    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

    雲何一成法?謂于諸善法能不放逸。

    雲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

    雲何一覺法?謂有漏觸⑦。

    雲何一滅法?謂是我慢⑧。

    雲何一退法?謂惡露觀⑨。

    雲何一增法?謂不惡露觀。

    雲何一難解法?謂無間定⑩。

    雲何一生法?謂有漏解脫?。

    雲何一知法?謂諸衆生皆仰食存。

    雲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難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證法。

    雲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

    雲何二修法?謂止與觀?。

    雲何二覺法?謂名與色。

    雲何二滅法?謂無明、愛。

    雲何二退法?謂毀戒、破見?。

    雲何二增法?戒具、見具。

    雲何二難解法?有因有緣衆生生垢;有因有緣衆生得淨。

    雲何二生法?盡智?、無生智?。

    雲何二知法?謂是處、非處。

    雲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難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證法。

    雲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三者法法成就。

    雲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雲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雲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雲何三退法?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雲何三增法?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

    雲何三難解法?謂三難解:賢聖難解、聞法難解、如來難解。

    雲何三生法?謂三相:息止相、精進相、舍離相。

    雲何三知法?謂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無色界,舍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

    雲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諸比丘!是為三十法,如實無虛。

    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注釋 ①鴦伽國:地名。

    在摩揭陀國的北部。

     ②瞻婆城:地名。

    為中印度恒河之濱的城國。

     ③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智慧第一”。

    本為外道,後皈依佛門。

     ④僧伽梨:為比丘三衣之一,為其中的最大者,亦稱大衣。

     ⑤十上法:指經過整理的從一至十之法數,每一數各有十法相。

     ⑥結縛:佛教名詞。

    指有漏煩惱。

     ⑦有漏觸:佛教名詞。

    漏即煩惱。

    一切含有煩惱的事,即有漏。

    一切世間事物,都屬于有漏法。

    衆生對世間事物的觸知,即是有漏觸。

     ⑧我慢:佛教名詞。

    慢為傲慢之義。

    佛教有七慢、九慢之說。

    我慢,指執着我有而自傲。

     ⑨惡露觀:佛教名詞。

    惡露指人身的不淨的津液,如膿血屎尿等。

    修惡露觀,可生厭離之心。

     ⑩無間定:佛教名詞。

    指不間斷的禅定修行。

     ?有漏解脫:佛教名詞。

    能招緻人、天三界果報的行法,為有漏道;有漏解脫能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之苦。

     ?止與觀:佛教名詞。

    止,梵語奢摩他?amatha,亦作三摩地;觀,梵語毗缽舍那Vipa?yanā。

    譯作止觀、定慧、寂照、明淨。

    止有兩義,心靜息勿動和心專注一境;觀亦有兩義,觀達和穿透,觀達佛慧和穿透煩惱。

    佛教認為,依止而拂滅妄念,依觀而證達佛慧。

     ?破見:佛教名詞。

    外道六十二見之一。

    指拒斥佛教正見的思想觀念。

     ?盡智:佛教名詞。

    十智之九。

    指斷盡一切有漏煩惱的佛法智慧。

     ?無生智:佛教名詞。

    十智中最後一智,僅為利根阿羅漢所具備。

     ?三三昧:佛教名詞。

    亦作三三摩地。

    其意譯作三定、三等持。

    三三昧可區分為有漏三三昧和無漏三三昧兩種。

    無漏三三昧亦稱三解脫門。

    解脫即涅槃,無漏三三昧是證達涅槃的三道門。

    無漏三三昧包括空三昧、無相三昧和無願三昧。

    空三昧與空、無我相應;無相三昧與滅谛的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無一切有為相;無願三昧,亦稱無作三昧、無起三昧,與苦谛的苦和無常二行相相應,又與集谛的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對于諸法無所願樂,并進而無所造作。

     譯文 我是親自聽佛這樣說的: 那時,佛遊行于鴦伽國,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佛和衆比丘來到瞻婆城,投宿在伽伽池畔。

    因為正當十五月圓之夜,世尊就露地而坐。

    衆人圍坐,終夜說法。

     佛對舍利弗說:“今天四方比丘相聚于此,大家都心懷精進佛法之意,自願放棄睡眠,懇望耳聞佛法。

    我有背痛,想稍做調息,你可以給諸比丘講說佛法。

    ” 那時,舍利弗接受了佛的教導。

     當時,世尊即敷四疊僧伽梨,偃于右脅,如獅子卧,累足而卧。

     當時,耆年資深的舍利弗對比丘說:“我所說的佛法,都是真正的佛法,義理具足,無有缺漏;梵行清淨,無有垢穢。

    請大家仔細聽講,善加思考。

    現在我給大家講說真正佛法。

    ” 那時,諸比丘都接受教示,仔細傾聽舍利弗講法。

     舍利弗對諸比丘說:“有十上佛法,能解除人類一切煩惱,使修行者通達生命解脫的涅槃境界,并且脫離人生的一切苦難,能同時具足五百五十種無上佛法。

    現在我将分門别類地解說十上佛法,請大家細聽。

    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