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散陀那經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散陀那①經
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兩臂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妊家食,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諸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
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複食果,或複食莠,或食飯汁,或食糜米,或食稴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
“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頭發,或被毛編,或着冢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發留髦須者,或有卧荊棘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衆苦,苦役此身。
雲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淨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淨,非不淨也。
” 佛告梵志:“汝謂為淨,吾當于汝淨法中說有垢穢。
彼苦行者,常自計念:我行如此,當得供養敬禮事。
是即垢穢。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樂着堅固,愛染不舍,不曉遠離,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禅;若無人時,随意坐卧,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不肯印可,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吝而不答,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诃止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物②,就呵責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不肯施人;若有淨食③,貪着自食,不見己過,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自稱己善,毀訾他人,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為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颠倒,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懈堕憙妄,不習禅定,無有智慧,猶如禽獸,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貢高憍慢、增上慢,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無有信義,亦無反複,不持淨戒,不能精勤受人訓誨,常與惡人以為伴黨,為惡不已,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多懷嗔恨,好為巧僞,自怙己見,求人長短,恒懷邪見與邊見④俱,是為垢穢。
雲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淨不邪?” 答曰:“是不淨,非是淨也。
” 佛言:“今當于汝垢穢法中,更說清淨無垢穢法。
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
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心不貪着,曉了遠離,知出要法,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無人,不以為異,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代其歡喜而不呵止,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不呵責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心不悋惜;若有淨食,則不染着,能見己過,知出要法,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習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獸,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為貢高、憍慢、自大,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常懷信義,修反複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為伴黨,積善不已,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懷嗔恨,不為巧僞,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亦無邊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雲何?梵志!如是苦行為是清淨離垢法耶?” 答曰:“如是,實是清淨離垢法也。
” 注釋 ①散陀那:人名。
居士種姓(即吠舍種姓)。
他曾前往尼俱陀梵志處問法,該梵志以苦行攻擊佛法。
佛來到尼俱陀梵志處,闡述苦行有清淨法和不清淨法之别,并說服尼俱陀梵志放棄極端苦行主義的立場
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複食果,或複食莠,或食飯汁,或食糜米,或食稴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
“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頭發,或被毛編,或着冢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發留髦須者,或有卧荊棘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衆苦,苦役此身。
雲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淨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淨,非不淨也。
” 佛告梵志:“汝謂為淨,吾當于汝淨法中說有垢穢。
彼苦行者,常自計念:我行如此,當得供養敬禮事。
是即垢穢。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樂着堅固,愛染不舍,不曉遠離,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禅;若無人時,随意坐卧,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不肯印可,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吝而不答,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诃止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物②,就呵責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不肯施人;若有淨食③,貪着自食,不見己過,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自稱己善,毀訾他人,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為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颠倒,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懈堕憙妄,不習禅定,無有智慧,猶如禽獸,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貢高憍慢、增上慢,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無有信義,亦無反複,不持淨戒,不能精勤受人訓誨,常與惡人以為伴黨,為惡不已,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多懷嗔恨,好為巧僞,自怙己見,求人長短,恒懷邪見與邊見④俱,是為垢穢。
雲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淨不邪?” 答曰:“是不淨,非是淨也。
” 佛言:“今當于汝垢穢法中,更說清淨無垢穢法。
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
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心不貪着,曉了遠離,知出要法,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無人,不以為異,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代其歡喜而不呵止,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不呵責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心不悋惜;若有淨食,則不染着,能見己過,知出要法,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習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獸,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為貢高、憍慢、自大,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常懷信義,修反複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為伴黨,積善不已,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懷嗔恨,不為巧僞,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亦無邊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雲何?梵志!如是苦行為是清淨離垢法耶?” 答曰:“如是,實是清淨離垢法也。
” 注釋 ①散陀那:人名。
居士種姓(即吠舍種姓)。
他曾前往尼俱陀梵志處問法,該梵志以苦行攻擊佛法。
佛來到尼俱陀梵志處,闡述苦行有清淨法和不清淨法之别,并說服尼俱陀梵志放棄極端苦行主義的立場